七日書精選推薦之二|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

自由寫
·
·
IPFS
·
第二期七日書主題「家與故鄉」,總共有 139 位文友報名,每天在馬特市分享人生故事,我們精選了前兩天的好文,以及有趣溫馨的互動,分享給更多文友,也歡迎你透過文字閱讀人生。

參與盛況

七日書來到第五天,這次總共有 139 位創作者報名,超過 100 位是第一次參與七日書!前兩天各有 111 位、92 位文友發文,點此看到所有文章,或者查閱 Notion 頁面,了解自己和同伴們的書寫進度。

文友們也可以建一個選集,每天寫好文章後更新進選集,讀者就也可以透過選集,完整看到你七天的文章。教學點此:「選集功能指南|教你精選文章、分類收納,呈現精彩作品」

自由寫社群逐漸壯大,不曉得你是否從中挖掘了寶藏作者呢?歡迎留言分享戳中你心的好文~

精彩留言

@黃慶繁 留言給 @白魚/白潔如 七日書2|day4 夜涼如水的時候,我只想聽有我母語的藍調:「我要自首。你寫Day 1的大叔故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後,已偷偷搜尋了你,並發現了你在政大比賽時的表演片段。北京話的藍調,真的好喜歡呀!」

@莫來石 留言給 @於寒嬰 七日書|第五天-一場滯後的核爆:「很喜歡你的文字風格,如巫女禱詞,似跳神夢囈,但字字珠璣,每一句都是事關生命本身的隱喻。祝你療毒順利,祝你抵達心中的痊愈!」

@Flora異想 留言給 @木南 七日書D4|走西口:「我父親當年也是被迫離開山西,這一篇我得收藏起來。」

@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留言給 @白鸦 七日書2.5:那天我終於離開了家:「哭的念頭有許多,很多時候都是哭完之後,過了一段日子,才知道哭的原因為何。更有時有種感覺,就是那樣的「後知後覺」。或許,忍痛離家才能有真正的成長,辛苦了。」

@阿番🍅 留言給 @虎爺的實習日誌 七日書3_大家的日本語:「謝謝你用你和阿嬤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原住民的困境和柔軟🥺💗希望我們從此以後都能只需要是自己認同的樣子,而不羞恥,而沒有壓力。」

@Red 留言給 @無解 :學妹,妳描述的年代跟我差不多,衣服燙法也相同,我們國中大尾的穿喇叭褲,偶爾穿插AB褲,書包很短很短...我們那時候少年隊總會巡邏抓翹課生,我推測當時的警察應該是少年隊的,因為青少年鬥毆,他們大概都知道是哪些學校那些人,呵
至於,哥哥,就別想太多,回來時看他的態度來回應,頂多當透明人,重點是探望母親~」


好文一起讀

新作者特別推薦

*本次七日書有不少新朋友加入,以下推薦數篇,歡迎大家給新朋友鼓勵、留言、打賞~

@迷圖女子不畫圖的時候就寫字 七日書Day3:溺一下記得清醒

生命是用來體驗的,不是考了好學校找份穩定的好工作,找個好男人,然後活著而已。我在尋找一種極度舒服的生活方式,現在依舊在尋找,或許沒有正確的解答,但這是這份來自「家」的愛中學到的最深刻的一堂課。

@LilaSaysShe 第三日|弟弟,你沒說過一句話

在一切變得更糟之前,在他們積年累月因大大小小的事發生爭吵之後,他們從未一刀兩斷、分道揚鑣。我不敢說他們之間有多少真摯的愛,也許就是靠世俗倫理和意志在苦苦煎熬,可他們就這麼挺過了自己的命運。我呢?在這一切之中,我忽然變得沈默,許多事不再想要爭辯。在語言到達盡頭的地方,一定要學會止步——這是成長的教訓。

@yang 以衰老為刻度

在外讀書後,我幾乎是徹底脫離了家族,平時有父母維持和家裡其他人的聯繫,我只用在一年回去的兩三次中像徵性地表達一下心意就好。我的生活環境和他們不再一樣,對他們來說,我是一個看著長大卻漸漸變得陌生的人,我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共同的基因,這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點,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其他交集。對我來說,他們曾經是厲害的大人,現在是慢慢衰老的人,我以他們的衰老為刻度,丈量著自己的成長,她們構成了故鄉的一部分,如同故鄉在我心目中既遠又近的樣子,她們的身影也是如此,模糊又清晰。

@shiekhim Day3 軸心

腦血管爆裂,像綻放的煙火在體內腦內燃燒,或許另一個世界太精彩,以至於他不想對這個世界有任何反應。除了一起一伏的呼吸,還有偶爾的咳嗽聲。又或許過於耽溺夢,以至於意識無法醒轉。然後,他走了,在深夜寂靜的時刻。我拿著那個還有體溫的他的枕頭,想著與他一起的時光。

@gerastos7 七日書 | Day 3 | 矛盾型依附

於是妳矛盾:習慣不依賴,但內心深處又深刻依賴著父母;明白自己若倒下了,他們會接住妳,又深知自己不可能一直這麼傾頹著。是這樣的拉扯使妳立在原地,不前進也不後退,妳看得見、摸得著他們,但沒有擁抱的那種極不安穩的安全感。
妳有時想起的他們是這樣的,有時是那樣的,深深厭惡又深愛著的家人。


第三天( 6 月 5 日)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家族的複雜性,或許會為你的成長帶來許多層次的關係吧?比如愛、恨、纏繞在心頭,為你帶來光、為你帶來暗,又或縱横交錯,談談關係當中五味陳雜的感受。

@翻转硬糖 七日书vol.3 |开枪

我不禁想,在和外公的往昔里,有哪些是作為他個體本身而非在家庭這個位置上的他?那些關於正常環境、整全人格之根本的東西;關乎外婆、媽媽、小姨的人生本有的可能性和實際的傷痕,還有我爸爸那麽多被沈默掉的付出;以及外公自己生命力逝去的慘淡讓我在過濃親情和內心對這一切的批判里打架,又痛心又難過。七年前的敘寫里我對外公有好多憐憫,現在依舊。我無意於將一切歸錯於外公,也不可能因結構的惡而對外公再也沒有愛,但如何解釋還在繼續的、被其他人承擔起來的極苦?這些思和感,更無法讓外公知道。他一定也很困惑他心目中的huanhuan怎麽就不在了?

我不是能向外公開槍的人。或許我亦是。

@needeyedrops 七日書2 day3「重要的是避而不談的東西」

大姑去世三年後,18年,奶奶在夏天因為心梗也過世了。

只是斷斷續續回憶這些事情已經讓我覺得很累、很悔、很多疑問。可是我手裡沒有她們的日記,只能這樣一點點抓取,一點一點試圖去猜測她們某些時刻的想法和心情。以上其實我沒有提到母親在家庭裡的角色,她其實對我姑姑有非常強烈的排斥和高位者姿態,和我奶奶、和我關係也非常糟糕。直到現在我沒有辦法處理和她的關係以及姑姑奶奶的死亡。《年少日記》這個電影在內地其實看到好多人都不太滿意,因為有俊最後和父親的片段竟然沒有弑父,而是已經和解。這個場景實際上我覺得是非常貼近真實的生活的,生活的必然性就是這樣,關於家庭創傷,我們能療愈的是那麼地少,能“爽”的是那麼地少。今年給奶奶燒紙,偷偷在錢紙裡夾了一頁紙片。裡面有一句是:我很想念大姑和你,我愛你們。

@hunglobaak 祖孫情

故事的最後
弟弟沒有來
奶奶亦終於老到要死去
她哭訴往日的虧欠
要我原諒
她才能好好上路
我的嘴原諒了
我的心沒有

@JK talk 七日書#2~長子、長孫、責任 Day3

貧窮沒有限制我的想像,但卻限縮父親的生命範疇。表面上父親辛勤工作全心照顧家裡。但實際上父親在我眼裡卻是個漫無人生目標,又把責任往我身上推卸的人。還記得當時我堅持要去唸高職夜間部時還一度遭到父親反對,他當時甚至直接說家裡錢都不夠用了,還要拿去付學費?但在我極力堅持下,我還是每月存下一部份錢,用來繳學費。最終在當兵前完成了高職學歷。

@大澤鄉人 七日書 03|活牌坊

我的爸爸不是一位傳統的專制父親,於是我們家不無意外的落入了母愛專制之中。我用了我大半個人生從母愛專制中逃離,暮然回首,那塊“活牌坊”依舊在那。有“活牌坊”的地方,便是有母愛專制的地方,牌坊越大,媽媽越小。


第四天( 6 月 6 日)
什麼歌曲或俚語最能代表你的家鄉?在你的故鄉,有什麼民謠、歌曲,是該處的人才會唱的?
又或者有沒有發源於這個地方的俚語,只有擁有共同背景的人,才會聽得懂的?可以跟我們分享
一下嗎?

@班布 <七日書> 第四日|流連粵語歌中,懷念

如今我身在美國,我的身體和語言都脫離了最舒適的土壤,對生活的歸屬感和掌控感消失殆盡,我常常靈魂出竅,不知道哪裡可以回去。失去語言的我,彷彿站在一條湍急的河流中間,一邊是失去自由的陷阱,另一邊則是無法附著的孤獨,我終於接受無論是母國還是異國,在此刻都已無關痛癢。我為了被理解、被愛而不斷解釋、嘶吼,直到最後精疲力竭,發不出任何聲響。

@Anny S 馬特市自由寫「七日書」|秘密

作為一名創作者,我的故鄉也有自己的語言。不宣之於口,不向外高談闊論,只有眼觀鼻、鼻觀心得五官家人們才聽得懂。我寫著自己的天馬行空,唱著內心糾雜如貓玩耍過後的毛線球,畫著內心的城市。語言是秘密,為我們劃下與動物、甚至其他人群之間的鴻溝。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裡說,「印刷給予我們自我,使我們以獨特的個體來思索和談話。」又說「我們可以像詹姆斯凱里一樣大膽地說: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意識結構被重新塑造,以便跟傳播結構相匹配;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已經成為我們所製造的東西。」

語言是新的意識結構,秘密是被傳達的內容,我的家鄉是我的身體,在這裡,我與自己沒有秘密。

@1900bing 七日书肆:方言之歌

方言才是真正的母語。在國中之前也就是十二歲前全部使用的是方言,國高中也只有在學校才會講普通話,家鄉的人們也只會講方言。這就意味著,方言才是出生後的第一語言,那第一聲爸爸媽媽一定是帶著地方特色的腔調說出來的,普通話才是在後來教化中習得的。像是一種強勢文明的碾壓,後天日漸普化的進程中不斷為自己出生的基因而羞愧,為擺脫不了方言的土氣而氣餒,想要完全把第一語言歸化進更高級的文明里。那便是一種極度匱乏。


@序列号不全 念奧斯特洛夫斯基,具象一條波浪線

我喜歡方言特有的語感,也有不使用這個方言的人聽起來會覺得刺耳,尤其我們方言裡的尾音要么重重落下,要么輕飄飄揚起。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這兩個名字用我們方言念出來的聲調就像一條波浪線“〰️〰️”,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抑揚頓挫也很像一條咒語,能夠逗我們笑的咒語,這個笑就跟膝跳反應一樣,不由自主就來了。

@Sevenblue68 來自海的另一邊的訊號

許多年後,我終於踏上那個從小就透過電視裡產生連結的地方,是一種陌生又很熟悉的感覺,有如朝聖一般,小心翼翼地辨識它的輪廓。很難想像曾經存在着這樣一個時空背景,我們在這麼邊緣的地方,像是一串星星點點的衛星村落,承載着來自海另一邊的城市的點點滴滴,那座城市比北京近,比教科書親切。後來,我大概只在QQ空間上,有看過一個網友寫下同樣的這段奇妙電視之旅,我認出來我們是來自同一處的塵埃,在失落的地圖上,共享了同一個童年。


第五天( 6 月 7 日)
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
人一直都在流動,你有離開過你的家,到別處生活嗎?有什麼難以忘懷的時刻,比如說第一次離家那天的場景。跟我們說說當中發生的故事吧。如果你沒有到他鄉長居的經驗,那有到過異地嗎。離開家後,是怎樣的感受?

@於寒嬰 七日書|第五天-一場滯後的核爆

有時候很討厭自己的文字風格,但它是對生命現實與腦內意象最直接的抓取。離家以後,在墳墓上搭建生活,又因愧疚而不得不掘地三尺。幸運到能脫離原生環境給了我重新檢視一切的機會,於是知道有些事情與社會學家說的不一樣,與哲學家說的不一樣,與心理學家說的也不一樣。那些掙扎的埋沒的,若我不說,便真的無人知曉了。傾慕那些河流一樣慈悲良善的文字,但就像如果有得選沒人願意投生到這樣的家族一樣,寫字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被強加到生命裡的。並非本身有多少非藝術不可、非創作不可的熱情,是因緣的暗湧決定我將承受為文字勞役之累,是那些魅魔夢魘日夜敲打,使我不得不寫。為了保持一定的誠實,別無選擇。

@蒟蒻魚 你離開了家

希望今年的一次次獨自離家是在為你將來更多的離家拉開序幕,總有一天你會徹底離開我們。我對你沒有什麽期望,我不需要你養老,也不需要你送終,但請你記住,每一次離開,都要朝前走,別回頭,在自己的世界放肆闖蕩吧!謝謝你今年的離家,讓我體驗和學習沒有你在身邊的日子。

未來,你我各自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安好,就好!

@Lola 我們會將房子說成是家

一年前我寫日記:媽媽,我不再是那個隨便活一下的小孩了,我每天要補充魚油和維生素。我覺得長大就是這種感覺吧,雖然這樣的瞬間實在是很無厘頭。

可是一點也不難理解,我是那種小時候就想著要在某個時間點迎來自殺的人,那是我孩童的終點,在成為大人之前結束一切,就是我全部的願望。但是現在我已經放棄這個想法了,我要作為大人活下去,於是我好好照顧自己,我認真地做選擇。移動也是其中一種。

@秋墨 七日書 5|不愛吃米飯的人

這些年我感覺我的狀態就像是那個夜晚。我處在一個中間點,在出發與到達的中間。前路未知,有很多迷茫,也有很多期待。我很不安,但好像也沒那麼害怕。這個世界上總有人不愛吃米飯,有些人也無法停留在家鄉,我相信,父親總有一天會明白這一切。

@Robert 七日書第二季5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

人一直都在流動,我也不例外。我離開了家,到別處生活。那是一次冒險,一次對未知的探索。我記得第一次踏出家門,那種既興奮又害怕的感覺。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會是什麽,但我知道,這是我必須經歷的旅程。

@阿布拉赫 第五日|漸行漸遠

要再過了一些年份,經歷了死別,生離才漸漸讓人難受。常常要掉眼淚,常常拒絕掉老媽漫長的送別,常常拖著箱子頭也不回趕緊走,怕她追上來。

再後來,父母也離家了。那家便漸漸在現實裡,也在記憶裡荒蕪了。

我哥很在意老家的房子,總說他退休了要回去住。我總說,那你多操心吧,我是不會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自由寫自由寫 Free Write 是一種寫作模式,指的是讓思緒自然流動、即時且隨心的寫作。我們將持續舉辦不同主題的自由寫活動,邀請你一同練習、一同書寫與閱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推薦之三|大滿貫名單、歡迎報名作家馬尼尼為線上 Free Write 工作坊

七日書精選推薦之一|她/他們這樣寫「家」

第二期「七日書」正式開跑!一天發一篇日記,連續七日分享你的家與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