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人

@himalayan

七日書 07|不動如山的父親

在中文語境裡,我們一般用山來形容父親——父愛如山。我想這個形容在我爸爸身上再恰當不過,不只是因為他給我的如山一般沈穩的愛,更因為他自己的狀態。每當我回家或是想起家的某個場景,不動如山的父親便出現在眼前,久久不能釋懷。所謂不動如山的父親,就是字面的兩個含義,不動和如山。

七日書 06|回不來的故家

啟明先生晚年寫了許多回憶文章,許多是回憶他和魯迅先生的兒時往事,其中一篇叫做「魯迅的故家」。故家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是故家而不是故居,說明曾經的不只是一個居所,而是一個家。這個魯迅的故家就是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描述的那個家,那裡面有迅哥兒,閏土,常媽,有百草園有三味書屋等等等等,真的是魯迅兒時的家。

七日書 05|兩次離家兩次哭

在我記憶中我媽媽在我離家的時候一共哭過兩次。第一次是我十九歲到上海上大學。十九歲前我沒有離開過家,我住的地方離我的學校特別的近,出了家門就是校門,沒有離家的機會。考上大學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離家遠行,我媽媽和我表哥一起送我去上海。我們坐火車去,那年正值世博會,我是第一次到上海,逢此盛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七日書 04|無歌之家

今天的題目我要跑題了,題目是什麼歌曲或俚語最能代表我的家鄉?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我想不出什麼樣的歌曲或者俚語能代表我的家鄉。僅僅是沒有這兩個字是不能構成一篇文章的。為了“交卷”,我只好跑一下題。從歌曲入手,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我們家是沒有歌聲的。

七日書 03|活牌坊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看到這個題目,直接出現在我腦海中的便是,媽媽。媽媽和孩子關係,在我的家族中確實是讓人百感交集且層次複雜的。媽媽並不專指我的媽媽,也包括了我媽媽的媽媽,以及以我媽媽的媽媽作為的媽媽原型,和我媽的幾個同樣被塞入這個媽媽原型的姐妹。

七日書 02|壞了的鬧鐘

寫一件最能讓你回想起家的物件,今天這個題目著實讓我想要逃避。第一個反應便是沒有此物,再冷靜下來細想,是什麼讓我不願在記憶裡挖掘呢?不待我挖掘,一個物件便從兒時的記憶中跳出來,一個壞了的兒童鬧鐘。不需我確認,這就是那個物件,讓我想起家的物件。

七日書 01 |什麼是家?

我覺得什麼是家?我的家鄉在什麼地方?很好的兩個問題。說到家鄉,似乎是有種故鄉的意味,而故鄉,又和童年啊,成長啊,人生早期記憶聯繫在了一起。我關於家的最早的認同,是和我童年成長聯繫在一起的。我出生於一個中國北方的省會城市(處於書寫的私密性,這裡隱去具體的城市名字),我生於此張於此,共十九年的時間,直到我上大學離開家。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