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

论语漫读

江上小堂

以个人主义的立场,贯通联想的方式,随意轻松的笔调解读《论语》。

论语漫读

论语漫读

以个人主义的立场,贯通联想的方式,随意轻松的笔调解读《论语》。

120 articles
Updated

《論語漫讀》前言

電子書:《論語漫讀》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论语漫读(118):童子见,门人惑 — 孔子弟子疑惑什么?

电子书:《论语漫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这段话也很难理顺,怎么解释都有说不太通的地方。勉为其难吧!先建立时间线。互乡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来见孔子,然后孔子与他对谈了一番,弟子们也在场旁听。

论语漫读(117):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 孔子对世道失望之极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第七)。孔子又一次哀叹世道衰落,见不到圣人和善人了,能见到君子和有恒者就不错了。

论语漫读(11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孔子教学上是否留了一手?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称呼弟子们。“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第十七)。仪封人也如此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论语漫读(115):天生德于予 — 孔子的天命观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桓魋(tuí):宋国大夫,是宋桓公的后代,当时正辅佐宋景公,权势很大。听说孔子投奔宋国而来,担心齐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会削弱他的权势,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进入宋国。《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稍为详细些,“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论语漫读(114):子不语怪和神 — 中国无法产生宗教和科学的原因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第七)。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这里又说孔子有四不语。第一不解释自然界的怪异之事,洪水地震,日蚀月蚀等;二不推崇武功蛮力,刺客、剑侠,力士之类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谈论淫乱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会利用民众敬奉鬼…

论语漫读(113):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 孔子很重视时变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这句话,历来解读也是没讲清楚。孔子晚年诠释《周易》,《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这有相当大的可信度。《易传》由十篇文章组成,包括《系辞传》上下篇,《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说卦传》、…

论语漫读(112):子之所慎 — 战和疾仍然是现代人所慎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第七)。孔子弟子日常所见,孔子对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特别慎重。孔子慎重对待的事当然不止这三件事,比如去拜见鲁国或其它国家的国君,也一定非常小心谨慎。弟子们唯独强调这三件事,不知道是什么缘由。

论语漫读(111):子行三军,则谁与? — 子路是孔子的开路先锋

电子书:《论语漫读》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对他全是表扬的话;第二喜欢的学生是子路,却批评多表扬少。两位弟子时常陪伴在孔子身边,一个与孔子切磋道德学问,教学相长;一个鞍前马后为孔子打理各种事务。前面一段,孔子曾问他们各自的志向。颜渊、季路侍。

论语漫读(110):自行束修以上 — 孔子的招生政策和教学方法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束,捆在一起,十支为一束。修,同脩,干肉。估计类似于现在的腊肉。孔子这句话像是自我辩解,像是在说,我可没有亏待你们这些学生。凡是自行给我十条肉的学生,我没有不教导他们的。

论语漫读(109):志于道,据于德 — 是对谁而言?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这句话言简意广。但孔子是对谁而言?没有记明。简单一想,就会明白这是孔子对士的要求。前面出现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论语》中提到君子的条目很多,而提到士的条目比较少。

论语漫读(108):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孔子感到很沮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第七)。孔子说:“我太老了,我没再梦见到周公好久了。” 周公是尊称,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周公代理朝政,征战扩张,并将天下分封给周家嫡亲和功臣;还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论语漫读(107):子之燕居,申申夭夭 — 孔子的性格不错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第七)。“燕”通“晏”,“燕居”即闲居。申申,舒展;夭夭,如“桃之夭夭”,可以理解为脸色愉悦而散发出光芒,也令周围的人心情愉快。《论语》大部分记述的是孔子所言,以“子曰”开头;但也有不少弟子以第三者角度观察描述孔子的语句。

论语漫读(106):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 — 孔子的学习之道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孔子列举了四种现象,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知晓了一个新的义理却不去践行,不良行为不能改正,然后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讲,练习的意思。“学之不讲”的正面要求就是“学而时习之”。

论语漫读(10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永无止境地学习和传授知识

电子书:《论语漫读》 《述而》这篇,主要讲孔子自述其志,其学、其教。开篇就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算是孔子对自己学问的总体评价。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在于忠实地传承古人的学说,主要就是周礼了;认为上古的礼制是最好的,就像老彭一样喜欢古代的礼制。

论语漫读(104):博施于民 — 非有权有德者不能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子贡有钱,故有此问。《吕氏春秋》记载,子贡曾把在国外沦落为奴的鲁人花钱赎了回来,但却拒绝了鲁国的补偿,但这事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论语漫读(103):中庸之道 — 剪除个性以符合礼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孔子说:“中庸这种德道品质,到达了极致。但人们缺乏这种品德很久了。” “中”是适中的意思,“庸”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说话做事要恰到好处,按惯常的方式来。中庸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论语漫读(102):天厌之!天厌之! — 子路对孔子单独见南子不高兴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第六)。矢,发誓。厌,憎恶。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大概事后当面指责了孔子。孔子则发誓否认子路的指责,否则让老天爷谴责我。这个记述很蹊跷,语焉不详。

论语漫读(101):“君子博学于文” — 但须以礼为准则,以礼为首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畔通“叛”,背离的意思。孔子把学习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别重视博学。博学包括学文和学艺。其中,又特别重视博学于文。博学于文是对君子的一项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礼》,《乐经》,《尚书》,《诗经》和《易经》等。

论语漫读(100):“井有仁焉!” — 宰我提了个刁钻的问题

电子书:《论语漫读》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井,不能狭义地仅理解为井,而是比喻危险的境地。逝,去;罔,迷惑。宰我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怀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

论语漫读(99):“鲁一变,至于道” — 孔子一心想复辟礼制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第六)。孔子的“变”,是变回去,变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时代;正好与法家的“变法”相反。孔子之时,“礼乐崩坏”。但相对而言,鲁国沿袭下来的礼制多些。而齐国相对于鲁国,有管仲废旧立新、富国强兵的变法,于是离先王之道更远。

论语漫读(98):知者乐水,仁者乐水 — 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孔子多次将智与仁并论,如“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这里讲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质。三句话,三个层次。首先是表象,智者喜爱如水一样,仁者喜爱如山一样。

论语漫读(97):“樊迟问知” — 樊迟是个爱追究的学生

电子书:《论语漫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论语》中,共记载樊迟两次向孔子问知,三次问仁。樊迟向孔子问智,孔子说:“以道义为准则来处理民事;同时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远离之,可以说是智了。

论语漫读(96):“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同样是孔子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天资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学问。如子贡和子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

论语漫读(95):文胜于质 — 儒家用礼乐驯服人的野性导致奴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史,负责文书的史官。引伸为丧失活力,文绉绉的迂腐之辈。彬彬,物相杂之状。孔子的意思,质实多于文采,疏于礼乐,就像未进化的野人。而文采多于质实,就像史官一样循规蹈矩和文绉绉的了。

论语漫读(94):不有祝鮀之佞 — 孔子不满世道的悲愤之言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善辩,与宋朝那样美貌,那就很难免害于今天这个世道”。而,与;祝鮀(tuó),卫国大夫,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宋朝:宋国的公子,名朝,因长得帅受卫灵公宠幸。

论语漫读(93):“女得人焉尔乎?” — 孔子非常重视荐举人才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也第六)。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邑。子游去那里担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长官。可能回到孔子身边时,孔子很重视举才,就问他,“你在那里发现作用了什么人才吗?

论语漫读(92):君子儒与小人儒 — 格局大不相同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并没这样自称。《论语》通篇只此一个“儒”字。盖当时儒是一种职业,充当丧葬、婚礼、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司仪。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称之为儒。

论语漫读(91):“回也其庶乎,屡空” — 颜回不擅理财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竹具。孔子最喜欢颜回,多次称赞他,这次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真是贤德呀!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贫民窑的破房子里。

孔子论语漫读(90):“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好人不长命

电子书:《论语漫读》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伯牛,孔子学生,鲁国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门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但好人不命长,伯牛生病了,大概还是不治之症。

论语漫读(89):“则吾必在汶上矣” — 惹不起躲得起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雍也第六)。闵子骞,孔子弟子,鲁国人。姓闵名损,字子骞。费(mì),季氏的封邑。季氏差人召闵子骞做费邑的总管。闵子骞不想去,对来人说:“请代我婉言谢绝吧!

论语漫读(88):君子周急不继富 — 雪中送炭,勿锦上添花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第六)。公西华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齐国,留下母亲没人照顾,生活没来源。

论语漫读(87):颜回好学 — 不迁怒,不贰过

电子书:《论语漫读》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特别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论语漫读(86):雍之言然 — 冉雍善于阐发孔子所言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第六)。这章以孔子与冉雍的对话和评价开头。《论语》篇名皆是取自本篇的第一句。

论语漫读(85):各言尔志 — 孔子与弟子间的闲谈与交心

电子书:《论语漫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轻裘,轻软的皮衣。皮革处理得轻软,越贵重。

论语漫读(84):人之生也直 — 直是如何丧失的?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第五)。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醯(xī),醋。时人认为微生高很直率,但孔子不以为然。举例说,有人来向他讨醋,他没有,却到他邻居家讨了再转给讨醋的。言下之意,孔子认为,微生高没有醋,直说就是了,不…

论语漫读(83):伯夷叔齐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第五)。希,同稀。伯夷、叔齐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国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还有个老二叫亚凭。但他们的父亲孤竹君却指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以尊长想把君位让给伯夷,结果伯夷不想违父命,又不想让叔齐难处,就出走他国。

论语漫读(82):归与!归与! — 退尔求其次专心培养弟子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第五)。陈:陈国,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家乡的弟子志向远大,学识简大,像有纹彩的丝绸,但我还不知道怎样来裁剪他们”。

孔子论语漫读(81):君子之道 —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历经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一朝有建树,一朝碌碌无为。孔子说:“当国家有道时,宁武子就很睿智。

论语漫读(80):未知,焉得仁? — 仁需要智识才能达到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论语漫读(79):善与人交 — 抑或是暗示晏子品德有亏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第五)。晏婴,字平仲,就是大名鼎鼎的齐国卿相晏子。晏婴不但能说善辩,而且还善于与人相交相处。一般而言,交往久了,互相很熟悉了,甚至成为要好的朋友,相处就比较随便。说话比较随便,礼节上也很随便。比如,相互称呼不再用敬语,叫名字叫小名。

论语漫读(78):“有君子之道四焉” — 子产是最受孔子尊敬的时人之一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五)。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孔子称赞他说:“他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为自己做事谦恭,事奉上司谨敬,养护百姓予以好处,差遣百姓合乎时宜”。

论语漫读(77):敏而好学 — 是以谓之文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孔子对以往和同时代著名人士多有评价评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孔圉(yǔ),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子”是尊称。子贡问,为何给孔圉“文”的谥号。

论语漫读(76):吾亦欲无加诸人 — 子贡做不到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公冶长第五)。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他人。”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贡的意思是,我不想让别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对待我,欺负我;我也不会不友善,不公正地对待他人,欺负他人。

论语漫读(75):朽木不可雕也 — 孔子骂人挺厉害的

电子书:《论语漫读》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第五) 。杇(wū),粉刷墙壁。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很生气,在其它弟子面前责骂他:“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没法粉刷。

论语漫读(74):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 孔子为弟子推荐工作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五)。

论语漫读(73):“乘桴浮于海”与“待贾者也” — 孔子难免有灰心和消极的时候

电子书:《论语漫读》 大多数时候,孔子非常积极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有灰心丧气和消极等待的时候。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第五)。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减 孔子说:“我的仁道恐怕不能施行于列国了,干脆就乘木筏飘浮到海外。

论语漫读(72):仁而不佞 — 冉雍是个仁厚踏实能干的人

电子书:《论语漫读》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第五)。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佞(nìng),口才好,善于讲解或争辩。有人在孔子面前说闲话,说冉雍这个同学,品行很好,但是不太会讲话。

论语漫读(71):刚者 — 既不能被威逼,也不能被利诱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孔子号称三千多弟子,但有书面记载的弟子只有七十余人。而在《论语》中提及的弟子共二十九名,其中大多只提及一次。此篇中的子贱、漆彫开和申枨三位弟子在《论语》中均只提及一次。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第五)。

论语漫读(70):公冶长和南容 — 嫁女就嫁这样的人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第五)。这是《论语》第五篇开头的一段话。篇名照例取自开头的话,名为“公冶长第五”。此篇主要是孔子品评他的弟子和孔子同时代的知名人士。一是通过对人物的臧否,反映出孔子的价值取向;二是对弟子的激…

论语漫读(69):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 孝的几种具体表现

电子书:《论语漫读》 接连几句话,都是讲孝的几种具体表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侍奉父母,如果认为父母的差遣安排不对,也不要坚持己见,稍微表达一下不同意见即可,让父母知道就行。“几”,稍微的意思,理解为少次也行。

论语漫读(68):仁与恕,一以贯之 — 一个是核心概念,一个是认知方法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一次给学生讲学,孔子直呼曾参说,“曾参呀!我的学问一以贯之!”孔子这话既像打算传授曾子自己的为学精要,等着曾子发问是什么“一以贯之”?

论语漫读(67):礼让为国 — “禅让”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第四)。何有,何难之有。孔子说:“如果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何难之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就是有礼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特别强调让,“君子无所争”(八佾第三);他本人也以“让”而被称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学而第一)。

论语漫读(66):小人放于利而行 — 则多有怨恨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第四)。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图。认为违背了义,还带来了不好的结果。依利而行,会患得患失,怨念多。没有称心如意得到想要的东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这显然是小人行径,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论语漫读(65):君子志存高远,小人目光短浅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对比,增强说服力和训诫效果。怀,内心存有;土,家乡。孔子认为,君子内心常怀有道德,而小人则怀有乡土;君子做事会考虑会不会违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则考虑有没有实惠。

论语漫读(64):降志与辱身 — 无可无不可,义之与比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适:适合,适从;莫,不肯;比,亲近,靠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没有一定要适从的,也没有一定要拒绝的,朝着义去做就对了”。孔子所谓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讲君子对于世道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论语漫读(63):士志于道 — 士人年轻时不应以贫穷为耻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如果一个士人有志于仁道,却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这种人不可与他探讨仁道。恶,粗劣。孔子看不起这种人,不愿花时间和这种人交谈。认为这种人虽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为仁的志向,但却是不合格的,只是表面上如此,其实并没有志于道的诚心和决心。

论语漫读(62):人的最高价值—发现天道与人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这句话很有名。感情强烈,又很简洁。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容易记住。孔子说,“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当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愿,没有遗憾”。闻,不仅仅是听说和知道,还进一层,是领会和理解,弄明白了。

论语漫读(61):观过而知仁与见其过而内自讼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第四)。党,类别。人的过错,有不同类别。有大错有小错;有原则性过错和一般过错;有主观性错误,坏心办坏事;有客观性错误,好心办坏事或无心之错。等等。此话可有两种解释。一说,人的过错,各种各样。

论语漫读(60):为仁的难和易 — 为仁之道,贵在坚持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第四)。这一段,历来解读都含混不清。前面说“未见好仁者”,后面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论语漫读(5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孔子的富贵观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恶,怎么;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造次,仓促危急时。

论语漫读(5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仁者爱憎分明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四)。孔子说:“唯有仁德之人才能发自内心地喜爱与憎恶他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敢于对坏人坏事做坚决的斗争”。这里孔子所言“好人”或“恶人”,一定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表露出来。

论语漫读(57):“里仁为美” — 智识以仁为本

电子书:《论语漫读》 “里仁第四”这一篇主要是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仁”是儒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阐发。在孔子之前,忠孝悌这些价值和相应的礼仪早已存在,但人们为什么应当忠孝悌呢?并没有更深层面的解释;是孔子为忠孝悌等价值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根本,就是“仁”。

论语漫读(56):“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可能是批评季平子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说:“居上位不能宽以待下,不能以礼相待,很苛刻;行礼时不恭敬,敷衍了事;赴丧而不哀切,神色举止满不在乎,这样的人,我还能怎么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没有必要再观察他的其它方面了。

论语漫读(55):孔子是天之木铎,还是凤德之衰?

电子书:《论语漫读》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第三)。“仪”,地名,属卫国,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员。孔子路过仪这个地方,他慕名前来求见孔子。

论语漫读(54):管仲知礼乎?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第三)。管仲大名鼎鼎。

论语漫读(53):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还是为尊者亲者讳

电子书:《论语漫读》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第三)。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何为则民服?”(为政第二)。这次问的是孔子的学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

论语漫读(5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汉民族不善歌舞之因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第三)。《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是一首表达青年男女相思之情的诗篇。开头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鸟叫声;雎鸠,一种水鸟,鱼鹰。孔子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哀伤。

论语漫读(5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两者极不对等

电子书:《论语漫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定公,鲁国国君。“定”是他死后的谥号,是个美谥。据《周公谥法》,“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鲁定公问君臣相处之道,孔子认为,君指派臣属应当合礼,臣事奉君主应当尽忠。

论语漫读(50):子入太庙,每事问 — ­孔子装小白,以恭顺于前辈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第三)。孔子进太庙当差,东问西问。这就有人说闲话了,“谁说这个来自鄹(zōu)邑的年轻人知礼呀?他进了太庙,事事不懂,要求问他人”。

论语漫读(49):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 通关系要找对门路

电子书:《论语漫读》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孔子在卫国逗留了很多年,跟卫灵公王相谈甚欢。孔子游说的诸侯中,卫灵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赏孔子主张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第十二)。

论语漫读(48):祭神如神在 — ­孔子并不相信,但装着相信鬼神

电子书:《论语漫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第三)。祭祀祖先时就如祖先就在眼前一样,祭祀鬼神时就如鬼神就在眼前一样。“祭如在”,此指祭祖先,给省略了,或不言自明。谁“祭如在”呢?当然是指孔子。孔子参加祭祀时很虔诚、很专注、很投入,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记载了下来。

论语漫读(47):禘礼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第三)。“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典礼,非常隆重。继位时必须搞一次,然后,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对当时的禘礼十分不满,以至于不想全程观看鲁国国君举行的禘礼。看个头,看完开头的祭酒,后面的就不想看了,扭头就离开了。

论语漫读(46):礼后乎? — ­古人习惯于用比拟阐释道理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倩”,形容笑容好看;“盼”,形容眼睛明亮;“素”,素粉;“绚”,绚丽。子夏请教孔子,“‘笑得那么好看,美丽的眼睛...

论语漫读(45):君子无所争 — 维护上尊下卑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第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要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论语漫读(44):"夷狄之有君" - 华夏民族比周边游猎民族先进吗?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第三)。孔子说,“中原周边的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夷狄,泛指周边游猎民族,包括东称夷。北称狄,西称戎,南称蛮,是华夏民族对周边民族的贬称;诸夏,中原众国;亡,无。

论语漫读(43):礼与其奢宁俭 — 礼之本也

电子书:《论语漫读》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宁戚”(八佾第三)。林放,字子丘,鲁国人。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著称。他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道,“你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礼,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治办,宁可真情哀悼。

论语漫读(42):人而不仁 — 就会不守礼乐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他会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他会怎么运用乐呢?”言外之意,就是没有仁爱,就不会守礼,就不会正确选用乐曲。按孔子对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爱,“樊迟问仁。

论语漫读(41):八佾舞于庭 — 为何诸侯大夫敢越礼?

电子书:《论语漫读》 “八佾”这一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关于礼和乐的论述。既有对礼乐的一般性阐述,又有针对具体事例的评论。第一条就是针对鲁国季氏僭用礼乐的批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孔子批评季氏,说,“他在庭院中观赏八佾组成的舞蹈队列表演,这样...

论语漫读(40):非其鬼而祭之 — 看谁的神通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第二)。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谄媚;见到该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没有勇气”。按照旧时礼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国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国家的神祇,就是违礼。

论语漫读(39):十世可知也? — 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吗?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第二)。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损”和“益”都是易经中的卦象。孔子晚年专注于注释《易经》,相传《易经》中的《易传》即为...

论语漫读(38):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 为政就如驾车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历来多解释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但这样解释,与后面的比喻合不上。“大车”是牛车,拉重物,相当于现在的货车,故称大车;“小车”是马车,载人的,相当于现在的小车。

论语漫读(37):是亦为政 — 广义的政治与狭义的政治

电子书:《论语漫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第二)孔子天天给学生讲当官施政的学问。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挤兑孔子,问孔子,“你怎么不去从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

论语漫读(36):使民敬,忠以劝 — 让老百姓既畏惧又爱戴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第二)。季康子是鲁国的贵族,鲁哀公当政时,实际掌握鲁国大权,把国君给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贵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

论语漫读(35):何为则民服? — 孔子主要就是教如何维护统治

电子书:《论语漫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第二)。哀公是鲁国国君,“哀”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对他一生的评定。谥法上说,“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总之就是死得早没有什么作为的意思。

论语漫读(34):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 孔子是“打太极”的老祖宗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第二)。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子张是他的字;陈国人。他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与曾参年纪相仿,或者在孔子流亡陈国时入门,或者是在孔子结束流亡回到鲁国后来投奔孔子的。

论语漫读(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由,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孔子早年弟子,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子路年龄与孔子差得不多,只比孔子小九岁。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还曾向孔子动拳头。

论语漫读(32):“攻乎异端”,会妨害学习为政之道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这句话,关键是“攻”字如何解释。一说是攻读、专研的意思;一说是攻击的意思。比较之下,前者合理多了,说得通。“异端”就是异端邪说旁门左道。整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专研异端学说,为害很大”。

论语漫读(31):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的经验之谈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孔子说,“只知道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两个含义,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结合孔子另一句话,解释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论语漫读(30):“君子周而不比”与亲疏有别相互矛盾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这是孔子在告诫作为君子,应当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用小人来反衬。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对人一视同仁,而不应当厚此薄彼,与一些人关系亲密,而与另一些人关系疏远。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

论语漫读(29):先行其言 — 君子应率先垂范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许多论述。但却没有给君子一个完整的定义。可以肯定的是,君子有一定社会地位,然后,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孔子对君子的论述就集中在这些方面。

论语漫读(28):君子不器 — 君子通而专,专能易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这是《论语》中最短的一句话。但很有内涵。器指器具,有专门的用途。碗是用来盛食物的,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君子指有地位有学识有教养,志于治国安邦的社会精英。作为古今适用更一般化的理解,君子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漫读(27):“温故而知新”和“述而不作”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孔子说,通过温习过去的知识或经验,能有新的体会和认识。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为人师长,教化他人了。人类获得新的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外推而用于解释现在和预测将来,此为归纳法;二是从已有的一般性前提出发,推导出具体的陈述或个别结论。

论语漫读(26):人焉廋哉 — 良鸟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第二)。廋(sōu),隐藏。此为孔子考察诸侯大夫之语。孔子当年带着一帮学生,辗转于列国之间想谋得一份差事。虽说诸侯多不待见他,但他老人家还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标准,一言不合,拔腿就走。

论语漫读(25):回也不愚 — 如是科举取仕,颜回定会仕途无量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第二)。颜渊,名回,字子渊,是孔门二期的学生。颜回以聪明好学,安贫乐道闻名。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个“书呆子”,其实他一点都不呆,最会来事。孔子最喜欢他了,经常夸他,《论语》中多处可见。

论语漫读(24):孝敬损害亲子关系,让孩童缺乏安全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学。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们以为,孝就是赡养照料父母。

论语漫读(23):唯其疾之忧 - 谁的疾?谁的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二)。孟武伯是上面一段中孟懿子的儿子。父与子都向孔子问同一问题,也够奇怪的!这段话语语焉不详,历来有三种解释。一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孩子生病。如果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爱护自己...

论语漫读(22):无违于礼 — “孝”的基本要求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他曾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给孔子气得够呛。

论语漫读(21):从志于学到不逾矩 — 孔子的自我实现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孔子这段话太有名了。以至于“而立”、“不惑”、“天命”和“耳顺”分别成了三十、四十、五十和六十的别称了。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可以用来当悼词和墓志铭。

论语漫读(20):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 —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最终胜出?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这段话,孔子比较了儒家和法家两种统治手段的优劣。当然是贬法赞儒。孔子认为法家的手法简单粗暴、不怎么高明。靠严峻的政令来规范民众,靠严酷的刑法来规整民众。

论语漫读(19):诗三百,思无邪 — 孔子删了多少淫词浪语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诗经》由春秋各国流传的诗歌汇集编撰而成。包括风、雅、颂。风是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古人不会记乐谱,所以只有歌词流传下来了,乐曲就失传了。

论语漫读(18):为政以德 — “家国同构”的金字塔社会结构

电子书:《论语漫读》 “为政第二”篇主要谈“为政”,“为政”的条目不少,还有几处论“孝”。但孔子认为“孝”,广义而言也是“为政”。这也符合现代政治学对政治的广义解释,政治就本质而言,是谁控制谁的问题,存在于任何的社会关系之中。子曰:“为政以德。

论语漫读(17):不患人之不己知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我看以往的解释,基本上将这句话等同于“人不知而不愠”,不要担心自己不被他人知道的意思。这两句话是有相通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侧重点不同。“人不知而不愠”关乎是否得到广泛的承认,关乎名气问题;而“不患人之不己...

论语漫读(16):未若富而好礼 — 孔子敲打子贡太抠门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一问一答,一悟一赞,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孔子与弟子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情景。

论语漫读(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物质条件是学有所成的副产品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安逸,多做事而少说话,追求道义、以此为标准要求改正自己,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孔子认为,君子,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精英、理解为有理想有抱负...

论语漫读(14):因不失其亲 — 亲则必有所宗

电子书:《论语漫读》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第一)。有子说,“应承的事符合道义,才能践行诺言;对人恭敬符合于礼仪,才能避免耻辱;与所依靠者不失亲近,就可以效忠于他”。因,依靠的意思;宗,主的意思。

论语漫读(13):礼之用,和为贵—礼是社会交往的必要前提

电子书:《论语漫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一)。有子说:“礼的设制,以追求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美妙之处正在于此。小礼大礼都以寻求和谐为最佳。但这样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谐,不以礼仪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漫读(12):父没观其行 — 孝还需“无改于父之道”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最后一句,还在里仁篇里又出现一次。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第四)。这段话是对孝做出具体的说明。看来,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在时要“无违”,父母死时要“慎终”,死后还要“无改于父之道”,要“追远”。

论语漫读(11):温良恭俭让 — 孔子是列国诸侯的“知心大姐”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人。子贡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学生,很喜欢和孔子切磋学问,善言辞,搞外交是一把好手,还会做生意。

论语漫读(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谁慎终追远?

电子书:《论语漫读》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这句话很直白,没有什么歧义争议。意思是说,“慎重隆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缅怀去世的祖先,老百姓就愈发淳朴顺服。但这句话不完整,没指明谁应该慎终追远?联系下一句,似乎可以理解为曾子针对“民”而言,要求老百姓要慎终追远。

论语漫读(9):君子不重则不威 — 君子稳重而慎交友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这段话分两句。后一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在后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单独出现了一次。两句话之间有联系,前者强调君子要稳重,后者强调君子交友要谨慎。

论语漫读(8):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价值传承的途径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以“文学”著称,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人。对“贤贤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就不列举了。

论语漫读(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弟子规》的总纲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孔子的这段话,涵盖性很强,全面阐述了儒家对门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学习的次序。因而被当成了后世儒家启蒙读物《弟子规》的总纲。《弟子规》开篇总叙言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论语漫读(6):节用而爱人—孔子眼中的“人”是群体的“人”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孔子说,“治理有千辆车的大国,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勤于政事,不擅改政令;同时自己要艰苦朴素,精打细算,不得挥霍国家财物,要体恤民众;征用民力要安排在农闲时间,不要安排在农忙季节。

论语漫读(5):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的自省为何没有成为传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是孔子一个非常牛的学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顺,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他比孔子年轻许多,小孔子四十六岁。应该是孔子在结束流亡返回鲁国后,投入孔子门下的。

论语漫读(4):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儒家“礼”的必然结果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阳货第十七)。这句话很有意思!寥寥数字,但信息很大。“巧言”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乖巧动听,而是不实之辞。如是实话又很动听,那是善言,善于言;如不是实话说得又不动听,那就是赤裸裸的谎言。

《论语》中的“冕衣裳者”和“师冕”,当作何解?

电子书:《论语漫读》《论语》中,“冕”字共出现六处,分别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第八)。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论语漫读(3):其为人也孝悌 — 儒家社会的“底层代码”

电子书:《论语漫读》 《论语》是语录体。孔子讲学游历时,他的弟子记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记下老师的言行,后来编撰成书。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后,他的徒子徒孙忽然想到,应该将孔门的言论好好整理归纳一下,流传后世。于是将各自的上课笔记归拢起来,删去重复的,挑选完整准确的。

论语漫读(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王道政治”的自大与保守

电子书:《论语漫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这两句话讲究比较大。历来的诠释都没有讲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没看出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对待周遭世界的态度,潜移默化却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我们今天读《论语》,重点不在于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么,而是...

论语漫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学什么教什么?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后面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含义丰富又意蕴深远,我得分两次来说。孔门弟子将这句话放在《论语》开篇,足见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来求学,都是为了做官。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