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61):观过而知仁与见其过而内自讼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第四)。

党,类别。人的过错,有不同类别。有大错有小错;有原则性过错和一般过错;有主观性错误,坏心办坏事;有客观性错误,好心办坏事或无心之错。等等。

此话可有两种解释。一说,人的过错,各种各样。通过对比过错,就可以知道仁是什么了,就可以避免犯错而为仁了;二说,人的过错,各种各样。但仁者和不仁者所犯的错是不同,延伸开来,事后对过错的态度也不同。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肯定就没有仁慈之心。因而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及态度,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有仁心仁德。两种解释都通,但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论述,第二种解释更合理些。

关于过错,孔子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第五)。讼,谴责。

孔子说,“完了,太令人失望了!我没见过一个人这样的人,发现了自己的过失而能在内心自疚自责。” “见其过而内自讼”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第一)意思比较相近。过而能改,首先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进而感到内疚自责,才能诚心诚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也可能是迫于压力,而不是自觉自愿。但孔子及儒家比较强调从自我出发来改正纠正错误。

这里比较奇怪的是,孔子怎么能发现他人内心的思想活动?除非孔子有超能力。如果内疚自责用言语表达出来,自我批评,那能为人所见。没表达出来,仅是内心活动,怎么能为他人所察呢?或者做了错事,马上脸有愧疚之色,内心活动就能为他人所察。这样解释,也很勉强。

过错可以自省而知,更多地是别人指出而后知。孔子对此也有一番议论。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

孔子说,“以法则为依据来告诫某人犯了错误,他口头上能不服从吗?”绝大多数人口头上是会服从公认的法则的,不敢公然违背公理。但光口头表示不行,要改正了才为可贵。

,恭顺;,赞许;绎,寻思,演绎“表面上恭顺地赞许某人,他会不高兴吗?但光顾着高兴不行,还要寻思其言外的批评之意,才为可贵”。中国人善于这样委婉地表达意见,中庸之道,不伤和气。明赞暗贬,明批暗赞相得益彰。根子在孔子这里。

“听见好话就高兴,不寻思言外之意,懵懵懂懂;听见义正严辞的批评,只是口头认错,不肯改正。这种人真是无可救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们。”

虽然孔子很强调悔过和改过,但相比之下,基督教对悔过更为重视,改过更有效。基督教的“原罪说”将人的罪恶和过错归于人的本性,而不是如儒家那样归于外在的影响。所以,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容易有负疚感和负罪感。神的道德训令也比圣人的道德训令更有约束力。有了负疚感和负罪感就很难自我解脱,就会成为心理包袱。必须得找牧师和神甫忏悔,或咨询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做了错事坏事,实际上的不会有多大的心理负担,私下里或公开,主动地表示忏悔或悔过的更是稀少。虽然孔子不可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但少有“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也确是事实。

2019年10月8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