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4):因不失其亲 — 亲则必有所宗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第一)。

有子说,“应承的事符合道义,才能践行诺言;对人恭敬符合于礼仪,才能避免耻辱;与所依靠者不失亲近,就可以效忠于他”。因,依靠的意思;宗,主的意思。

有子这段话是在阐述如何交友和建立社会关系。大体意思是开始要谨慎,如果关系发展到比较亲近了,就可以建立起指使和依靠的主从关系。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出门在外,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和主使,怎么办呢?儒家的办法是依照父子兄弟关系,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起类似父子兄弟的关系。有子这段话给出了比较具体的行动指南。

首先,有子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要轻易应承为他人办事。他人委托的事,一定要符合道义才能答应帮忙。违法犯纪的事不能干,大逆不道、有损师道的事绝对不能干。符合道义的事,才能应承,才好兑现。不然就会处于守信与守义的矛盾中。

其次,对人要恭敬,但恭敬要符合礼仪,要适可而止。不能太恭敬太热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掌握好分寸。不然,就有可能“热脸遇到冷屁股”,自讨没趣,自取其辱。

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相互变得亲近亲密,那就可以相互托付,建立起稳定而牢固的主从关系。用今天的俗话说,就叫“找靠山”。这种归属关系不单纯是利益关系的庇护和维护,更重要的是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如山头,派系,圈子等。

在儒家设想的图景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指使与服从,施与与依靠,赏赐和进贡。平等关系于儒家是盲区。即便是江湖朋友结拜,也要分个兄弟长幼。所以,亲则必有所宗,必然分出主从。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就得听刘备,张飞就得听关羽的。不可能亲则仍可为友,仍然有平等的话语权。

而一旦建立起亲近的主从关系,那就不在乎道义不道义了。相互包庇,合伙干不义之事也不受限制了;恭也不在乎礼了,阿谀肉麻之话也不忌讳了。

现在来看有子这段话,“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很不错;坏就坏在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