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63):士志于道 — 士人年轻时不应以贫穷为耻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如果一个士人有志于仁道,却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这种人不可与他探讨仁道。,粗劣。

孔子看不起这种人,不愿花时间和这种人交谈。认为这种人虽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为仁的志向,但却是不合格的,只是表面上如此,其实并没有志于道的诚心和决心。

这多半是针对他的学生或年轻人说的。年轻人在求学和修身的阶段,不宜追求生活的舒适,不应当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俗语说,“智者为生活而吃喝,愚者为吃喝而生活”。家庭条件好,不宜过分奢侈;家庭条件差,也不要自惭形秽,但衣服应整洁体面。

在这方面,孔子认为子路做得最好。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

,坏;,旧的丝棉絮。“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于《诗经·邶风·雄雉》篇。忮(zhì),嫉妒;,好。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并立,而不自认为可耻,大概只有子路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后,终身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止于此道,怎么足够好呢?”

子路这个人,心胸开阔,心理强大。不以自己穿得差为耻;更进一步,即使和穿得好的人在一起也不感到自卑,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眼色。孔子很赞赏他这一点。子路得到孔子的表扬,就有些自满。孔子又告诫他,做到“不忮不求”只算得上不是不好,是基本的要求,但还算不得好。

孔子这句话针对性极强,只适用于求学和奋斗的起步阶段。对人整个一生而言,孔子则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如果邦有道,一个人混了一辈子,还是又贫穷又没有权力,吃得差穿得差,就是可耻的。白活了一辈子;如果邦无道,又富有又有权力,那也是可耻的。肯定干了不少坏事。至于什么算“邦有道”,什么算“邦无道”,那就看孔子怎么解释了。反正他认为按照他的搞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邦有道”;不按他的搞法,就是“邦无道”。

显然,富贵不是孔子唯一的和最优先的人生目标,最优先的目标是“克己复礼”,推销他那一套社会和政治伦理。但孔子也不反对追求富贵,富贵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第七);“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第十五)。

反过来,孔子更不会以贫穷为荣。家庭条件差,是没办法。家庭条件好或自己经济条件好,却故意吃得差穿得差,就太矫情了。中国文革时期,推崇“越穷越光荣”,以穿补丁衣服为荣。据说,毛主席的睡袍旧了,舍不得换,补丁打了又打。一些高级干部还坐飞机到上海去给衣服打补丁。这既矫情又浪费。

孔子也不以贫穷为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这里,颜回非乐贫而是乐道。

总的说来,年轻人由于家庭条件差,在求学阶段不要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在意这些。不要与他人攀比,超出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将钱财花在这上面或者为了吃得好穿得好而耽误学习去挣钱。而如果国家昌明,学成之后没有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仍然贫穷和没有地位,就是可耻的。作为士,天赋肯定没问题,只能说明没有努力。

2019年11月26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