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60):为仁的难和易 — 为仁之道,贵在坚持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第四)。

这一段,历来解读都含混不清。前面说“未见好仁者”,后面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两个意思似乎矛盾。历来解释都没有将两个意思理顺。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一天为仁很容易,但好仁,长期为仁则比较难,非常少见。就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好仁者,达到了极致,不能再好了;而恶不仁者,在为仁时,不使不仁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打算一天努力行仁的吗?我还未见过毅力不足而坚持不下来的。也许这种人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力,指毅力。

孔子将为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好仁,喜欢做好事;二是恶不仁,绝不做坏事。好仁者的层次要高于恶不仁者,所以说“无以尚之”,再也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了。

但孔子又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这里的“之”,毫无疑问指“仁”,当然也可以引伸到其它方面,如知识和技艺等。那等于说在“好仁”之上还有“乐仁”。知道仁了解仁不如好仁,好仁又不如乐仁。“知”和“好”好区别,那“好”与“乐”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好”要宽泛些,喜欢做某事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做事的结果,会得到称赞或奖赏,如雷锋做好事可能是为了得到表扬,又如喜欢学习或练习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二是喜欢做事的过程。“乐”就只是喜欢做事的过程,在过程中得到快乐和乐趣。或者说做好事的乐趣本身就是奖赏。雷锋做好事也可能是能从中得到快乐,人确实能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从解决学习和工作的难题中而得到快乐。 当然,也可能两个原因同时存在,既为了结果也为了过程。因而,“乐”是“好”的一种,“好”包含了“乐”。“好仁者,无以尚之”也说得过去。但如分而言之,“好”就仅指因为结果而喜欢做某事。

孔子说这两种人,“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他都没见过。说明在当时,以孔子的准则这两种人很难得。“好仁”就会长年如一日地行仁,“恶不仁”也是如此。“日日行,月月行,年年行”。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第十五篇中多了“已矣乎!”三句话意思相近。孔子哀叹道,“这世道完了,我未见喜爱仁德如喜爱女色的人呀!”意味人们贪恋女色而轻视仁德,世风日下。朱熹据《史记》推测,认为孔子此言是讥讽卫灵公贪恋他的妃子南子的美色。“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朱熹《论语集注》)。“色”指女色,但也可泛指一切令人沉迷的美色和物欲。

前面都是说“好仁”和“恶不仁”之难,后面则说“一日为仁”之易。孔子认为,一个人行一天仁不难,没有见过努力行一天仁都不办不到的人。可能也有,但他从未见过。或许是太松懈或顽劣了。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仁德原是本心,行仁完全取决于自己。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仁远吗?只要我想行仁,仁就会来到”。

孔子用堆山填坑为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第九)。

孔子认为为仁和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譬如用土堆山,就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完全归于自己;又譬如将地填平,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然后接着填,那也是我自己要继续干。”

但要长期坚持为仁,大多数人都很难坚持下来。

例如,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第六)。

冉求即冉有。废,停止的意思;女,通汝;画,划界自限。估计冉求对孔子之言不尽苟同,孔子对冉求的表现有所不满。冉求有所察觉,于是对孔子解释:“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的教的为仁行仁的道理,只是自己的毅力不够,坚持不下来!”孔子就说:“毅力不够,确实必定半途而废。但你的问题并不是如此,而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低了”。孔子认为冉求尚有余力,在为仁行仁上能比他目前更进一步。俗语说,“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但冉求却没有竭尽全力,“能挑千斤担只挑八百八”。

而颜回就坚持的久些。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孔子因此赞扬道:“颜回呀!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背仁道。其余的学生就只能做到一天或顶多一个月就不行了”。

总之,孔子认为短时间为仁行仁比较容易,人人都可努力做到;但长期为仁行仁则比较难,毅力不够就做不到;而“好仁”和“恶不仁”,长年累月为仁行仁则更难,他没见到过这样的人。仁取决于自己,一时为仁很容易,但贵在坚持不懈。

孔子的这些看法,在今天还是很适用的,做什么事都是这个理。但是道理准则有了变化。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最高道德准则,以“忠孝悌”为核心的仁道不应当再是道德准则。

2019年10月7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