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66):小人放于利而行 — 则多有怨恨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图。认为违背了义,还带来了不好的结果。依利而行,会患得患失,怨念多。没有称心如意得到想要的东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这显然是小人行径,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在孔子看来,不仅小人多怨,女子也多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第十七)。

养为教养之意,既有物质上的给养,又有品性上的培养。因而这句话里的女子和小人限于君子身边的女子和小人,女子包括妻妾、女儿和婢女,小人则指小厮。不是指道德品质坏的人。

传统男权社会,女子和仆从一样地位很低,必须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他人。因而担心被主人抛弃和疏远,而失去物质上的保障。于是想与其依附者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关系,就会有些不太合适的亲密接触,如拉扯撒骄,搂肩搭背等。如此,则违背了孔子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恭敬,上下有礼。所以,如果君子与女眷仆从相处时间多,他们就会很随便;但如果因此与他们相处时间少而疏远他们,他们又会心怀怨恨。推而广之,孔子这句话适用于所有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而依附于他人的人。但这主要源自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孔子只是描述了现象,没有触及到根本。

君子则少有怨恨。因为君子以义为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喻,通晓。君子对义与不义分得很清,只会做合乎义的事而不会做不合乎义的事;而小人则对做某事有没有实惠搞得很清楚,能得到实惠就做,得不到实惠就不做。

所以孔子得出结论,君子或许因为努力不够或放松要求而做不仁之事,但未见有小人做仁义之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第十四)。

表面上孔子这些话都不错,但何为仁,何为德,何为义?当然就是要遵循儒家的忠孝悌的价值和礼法。儒家不承认个人的独立价值,不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在利益关系中要求个人服从父母和君主,服从等级社会之间的利益不平等。如果与长辈上级评功争利,也会被指责为见利忘义。但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这一方面压制了人对私利的正当追求,另一方面必然导致虚伪,导致以表演的伪善来获取好的名声和更大的奖励,更大的利益。而个人主义倡导独立和平等,承认个人追求私利的正当性,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表面上孔子这些话都不错,但何为仁,何为德,何为义?当然就是要遵循儒家的忠孝悌的价值和礼法。儒家不承认个人的独立价值,不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在利益关系中要求个人服从父母和君主,服从等级社会之间的利益不平等。如果与长辈上级评功争利,也会被指责为见利忘义。但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这一方面压制了人对私利的正当追求,另一方面必然导致虚伪,导致以表演的伪善来获取好的名声和更大的奖励,更大的利益。而个人主义倡导独立和平等,承认个人追求私利的正当性,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2019年12月9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