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56):“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可能是批评季平子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说:“居上位不能宽以待下,不能以礼相待,很苛刻;行礼时不恭敬,敷衍了事;赴丧而不哀切,神色举止满不在乎,这样的人,我还能怎么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没有必要再观察他的其它方面了。其它方面肯定也不好,就可以判定这人不怎么地。但实际上这很难说。有这三方面缺点,也可能有其它方面的优点。比如说一个人不守礼,但却很勇敢好学。

孔子自己是怎么临丧的呢?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第七)。

丧者之侧,可能有多种情况。一是丧家请孔子去主持丧礼。儒的本源就是主持丧礼的术士。这是孔子早年重要的谋生手段。孔子曾言,“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第九)。年轻时为公卿当差,还得兼职此项营生补贴家用。开坛设教后,未必就完全放弃,还可能继续兼职;二乡邻或熟识者家里有人去世,孔子去哀悼慰问。办丧事,丧家会提供有饮食。中西都有这个习俗。中国是找个地方办流水席,西方则是丧者在家中提供自助餐。三是丧者还在服丧期间,来拜访孔子,正好赶上饭点了。那孔子吃饭就意思意思,不会放开肚皮吃。以示对丧者的尊重和同情。

参加丧事,心有所哀,难免会掉眼泪。可能真是情之所至,“颜渊死,子哭之恸”(先进第十一);也可能是做做样子。看与死者的情份了。那这一天心情就很郁闷,情绪低落。也没有心思唱歌娱乐了。或者没有什么感觉,但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也不便唱歌娱乐。

孔子的三位弟子对临丧而哀有所论述。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第十九)。

子张说:“遇见危险时勇于用生命捍卫道义,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祭祀时心情严肃恭敬,临丧时心情哀伤,这样就可算是士了”。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第十九)。

子游则认为,举办或参加丧礼只要表达出哀伤的心情就可以了。子游沿袭孔子对丧礼的主张。一方面,丧礼要哀,这是基本的。另一方面,丧礼又不可太铺张奢侈,“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宁戚”(八佾第三)。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张第十九)。

曾子转述孔子一句话,“一个人对死者若不是发自内心地哀痛,那他临父母之丧时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哀痛”。

哀有他致和自致之分。他致是按礼的要求。一般交情,参加丧礼表示哀掉只是遵循礼的要求。自致是发自内心。感情非常深厚的人的去世,人们会发自内心的哀痛。父母理当是感情最深的人,当然会发自内心的哀掉。

回到孔子这句话。孔子这句话不像一个一般性的陈述,而应该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而言的,这人有这三方面毛病。

一则孔子是从反面来阐述的;二则这三方面要求并不是孔子着力强调的“忠孝悌”。居上要宽、为礼要敬和临丧要哀,这三方面要求并不是孔子所看重的根本性的准则。

这人可能就是季平子,他在这三方面都做得不好。孔子对他很有意见,就在背后批评他。此篇第一条“八佾舞于庭”也是指责季平子越礼。而这是“八佾”篇最后一条。也许孔子的学生编制《论语》时,来个首尾呼应。第一条和最后一条都是指责季平子不守礼。

2019年5月18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