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2):父没观其行 — 孝还需“无改于父之道”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

最后一句,还在里仁篇里又出现一次。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第四)。

这段话是对孝做出具体的说明。看来,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在时要“无违”,父母死时要“慎终”,死后还要“无改于父之道”,要“追远”。可见,要做到孝很不容易,需要全部做到;而不孝则很容易,只要违反一项,就是不孝。

这段话读起来总感觉缺了点东西。整段话由两句构成。一句,“父在,观其志”; 一句,“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对“父没,观其行”的补充,说明什么样的“行”才是孝。那两句话就不对称,也应该有句话对“观其志”进行补充,说明什么样的“志”才是孝。这样才对称。

这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记漏了,或者不言自明,勿用多言。试着补充整段话为,“父在,观其志,无违于父之意;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的意思,父亲在时,看儿子的志向,要服从父亲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安排,不要自作主张,才算孝。比如说,父亲希望子女从政,那子女就要积极为从政做准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经验。不要因为自己喜欢经商,就打算去经商。拿今天的高考填志愿来说,父母希望子女学医,那子女就应当服从,而不要填报其它志愿。否则就是不孝。

父亲去世后呢,看儿子的行为,三年之内不更改父亲的为政之道或为家之道,才算孝。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继承遗志,“按既定方针办”。大到国家的政策法规、人事安排;小到一家的家风家规,都算“父之道”。孔子那时经商的少。对于商人,就是经营管理之道。总之,“无改于父之道”是针对子袭父位的权力继承者或子袭父业的财产继承人而言的。

曾子明确道出了孔子所谓“父之道”就是“父之臣”与“父之政”。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第十九)。

孟氏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庄子是孟氏的前几代,孟懿子和孟武伯是孟庄子的后人,与孔子同时代。

曾子转述孔子称赞孟庄子的话,“孟庄子的孝,其它方面其它人比较容易做到;他当政后不改换其父生前的家臣,不改变其父生前为政的方针政策,则很难做到。”

可见“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孔子称赞孟庄子之言。

儿子一接班就改弦易张,确实不好。一方面急于改变,等于向世人宣告自己父亲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太合适;另一方面,从实际的可行性考虑,旧的做法有惯性,即使想改也不易操之过急,慢慢来,才更容易达到目标。但凡改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继位者刚继任,地位没有得到巩固,要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就比较困难。还是子随父规稳妥。但如果前任的做法很不得人心,大多数人都盼望改变,那就应当机立断立马改变“父之道”。

关于三年,有认为是约数,有认为是实数。我以为是实数。古时候,知识更新缓慢,环境变化也小,不论是国法也好,家规也好,用不着有太大的变化。三年时间,不算长。再者,按古制,父母死后应守丧三年,国君则不理政事,为官则暂辞官职。时间长短一样。话说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就为他父亲金日成守丧了三年;不仅三年,而且一直没有改变他父亲制定的方针政策。但我以为,如果现在还要遵行孔子这个训令,如果确需改变,就不能拘泥于文字,不用三年,有个适当的缓冲期就行了。

应该说,孔子这番话在他的时代有其合理性。但现代社会,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地位平等,在选择自己的志向方面,可以完全自己做主。但应该充分听取父母,还有老师的建议。当然,在中国,现在年轻人上大学的费用基本上完全由父母供给,如果父母要干涉,想完全自主很难。不像西方年轻人,可以搞奖学金和打工支付大学费用。如果自己努力,是可以做到完全自主的。至于“无改于父之道”,没有多大适用性了。大多数人都不会子袭父业,也就适用于“商二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