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5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孔子的富贵观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恶,怎么;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造次,仓促危急时。“不以其道”应当是“不处也”和“不去也”的条件状语,不是“得之”的条件状语,前置了。语序应当是这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得之,不以其道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得之,不以其道不去也。”逻辑上,不以其道得到贫困,解释不通。富贵可以是自己努力得到的,也可凭运气,身富贵家庭或中了彩。而贫贱不会是自己努力得到,这与“人之所恶”矛盾。只可能是出身贫贱,或不努力或身中厄运陷入贫贱。

这段话,孔子阐明了君子无论身处富贵或贫贱,仓促危急时或颠沛流离时,都不能违背仁道。言道,“富与贵是人人都向往的,然而如果得到富贵却不能行以仁道,那就应舍弃富贵;贫与贱是人人都不乐意的,然而如果处于贫贱,却不能以仁道脱贫,就应当安于贫困。如果君子失去了仁道,怎么能称之为君子呢?君子无时不刻连吃一顿饭的功夫也不会违背仁道。即使在仓促危急时也必定如此,在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论语中,还有多处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论述。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

可求也,意思就是符合仁道;执鞭之士,赶车的车把式,意味低贱的差事。

孔子说:“如果得到富贵符合仁道,即使是赶车的低贱差事,我也愿意做。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是去做我喜欢做的事。”

孔子这话,其实有些言不由衷,说得漂亮。一则即使低贱职业能致富,他也不愿意干;二则执鞭之士肯定无法致富,古时候更不可能“劳动致富”。要致富无非经商当官。孔子也不情愿经商。致仕干禄才是孔子向往的,既符合他的理想抱负,又十分感兴趣,还能享受富贵,一举多得,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但如果孔子认为君主不按他的路数来,有违仁道,有违“君君臣臣”等,那他也不愿在这样的君主手下当官。

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于我如浮云,意味看不上,如浮云般虚无缥缈转瞬即逝。

孔子说:“吃粗饭喝白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用,乐趣也可在这其中。不义得到的富贵,对我如过眼浮云。”

义而富且贵当然是最好的了。富且贵却不义,则不追求。退而求其次,处于清贫而行仁道,也可以得到快乐。这个其实有些自我勉励和自我安慰的意思。处于清贫之中,能寻得和保持快乐,还是很难的。

总的来说,孔子及儒家对财富并不怎么热衷,而对贵则很热衷。从个人层面,首先是不违仁道,不违大义;其次则是致仕而贵,享有特权;最后才是富。从社会层面,也不把富裕当成优先目标,“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将等级和秩序,上下各安其所当成优先目标。

自由主义则鼓励个人积极追求财富,追求平等,反对特权等级。只要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通过创造、劳动和平等自愿交换而得到财富都是符合道德的,也有利于促进国家或社会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此有详尽的阐述。而清教徒更是鼓励积极追求财富,将获得财富视为得救,死后进入天堂的证据。这与儒家的特权等级观和财富观就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财富观并不鼓励积极追求财富;对财富的道德标准也与自由主义不同。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或享有财富的状态下,儒家是以是否违反仁道,也就是是否违反忠孝悌等价值来评判是否应当追求或享有财富。

2019年10月6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