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9):诗三百,思无邪 — 孔子删了多少淫词浪语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

《诗经》由春秋各国流传的诗歌汇集编撰而成。包括风、雅、颂。风是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古人不会记乐谱,所以只有歌词流传下来了,乐曲就失传了。

按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的说法,“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就是说,原本流传的古诗有三千多首,经孔子整理删订,去掉重复的,删去不合礼义的诗歌,就只剩下300多首。约为原有的一成。

那这300多首,按孔子的筛选标准,就是“思无邪”,内容健康,“可施于礼义”。言外之意,删掉的,就是“思有邪”,思想不健康。

《诗经》开篇的《关雎》篇,就是一首描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歌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尺度比较含蓄,符合孔子“乐而不淫”的标准,没有被孔子删除。可以想见,古人原来没那么些礼义的束缚,直抒胸怀的情歌比较多。“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热恋中的情人更需要表白。而歌曲是最好的方式。

估计孔子删掉了不少比《关雎》尺度大的淫词浪语。像原生态的陕西民歌之类,“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这些歌曲,在孔子看来,就属于靡靡之音,会扰乱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欲望,人们就会不守礼法规矩了。不利于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要说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审查,就算孔子删订《诗经》了。孔老夫子自以为天之木铎,眼见礼乐崩坏,“退而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晚年,孔子结束流亡由卫国返回鲁国,又继续整理诗书礼乐,根据多年在各国收集积累的资料,把诗乐订正了,让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各自配上失落的乐曲。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九)。

无怪乎后世儒生尊孔子为“素王”。虽然无王者之位,但却有王者之德之能,干了王者的事。越俎代庖地为统治者操刀,制定大略方针。

显然,孔子瞧不起人民大众。认为民众道德和智力低下,没有分辨力和自制力,是“小人”。只能由他来替民众做出选择。如果相信民众有或能培养出分辨能力,那他就只需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需要删书禁书,而让民众自己去判断选择。

所以,这段话并非是在谈诗,而是在论政。理所当然被收录在“为政篇”。且序列第二,足见孔子及其弟子非常重视这个论述。

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孔子这段话就相当于儒家社会的文艺路线。“思无邪”就是儒家社会文艺政策的总纲。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为防止“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蚀,禁唱邓丽君的“靡靡之音”,禁穿喇叭裤,同属意识形态管控,服务于政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