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评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5%BB%B7%E9%BB%BB 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开创了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化叙事”的研究范式。蒋廷黻的留学经历、语言与多学科基础为他的历史著述打下了扎...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读后
一方面,作为一个集体的社会需要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让人们不再感到孤独;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个人,如何对抗孤独、善用孤独,而不是从众和跟风,则是一个严肃的生命课题。

书评《伊斯兰在亚洲》
总结一下优点:1、涵盖的冷门国家较多,比如中亚等国(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运动。2、伊斯兰女性的消费和政治参与角色都有涵盖;并不像其他的书一样只看政治参与。即便有些地方显得很突兀,但想要走遍世界难免走马观花。3、讲到了一些比较具有争议性的伊斯兰群体,比如尊崇“新”先知的Ahmadiyya派。4、点明了沙特政府如何赞助了近年来圣战不断的愤怒青年,由此引火上身。5、引用了当下最新、且有意思的学术论点

【读托尔金】我为什么反复阅读《魔戒》
为什么对中洲着迷?这个问题或许每位“精神上的中洲子民”都会被问及,而回答起来却绝非易事……

书评<<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希望佛教与亚洲人能在亚洲长存。也希望藏族人能自豪地在西藏生活,无论说什么语言,信什么宗教。

Social Science Roots of Queer Theory
读过书评后,教授在聊天中问道,是否我对Heather Love,an established scholar,的新作Underdogs有种含蓄的失望。“确实”,我说,“她是我最喜欢的学者。她上一本也是第一本书的出版,已过十余年。所以我真的很希望看到一些重大突破。可惜作品进展明显但似乎未能突破,是将散见于若干旧文的观点统合到一个新框架。她毕竟没有Judith Butler那样老,自我重复为时尚早。”
隐形暴力的书写——评《篡改的命》
历史的暴力难以直接书写,因为它们无处不在却常常隐于无形。在少数人冒险和投机的鼓励下,多数人走向了悲剧,而这支前赴后继的庞大队伍却从未停歇。
艾丽斯·门罗的拉片室:《逃离》
艾丽斯·门罗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这是理解一切写作的根基。
致我们挚爱的弗朗科·马里
弗朗科·马里是革命年代的旧梦,是雪花般的美丽符号,革命结束了,不必愤懑难平,也不必郁郁而终,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把自己温柔地了结,避免和世界一起劣化。
恋神的人——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种阅读
你剥走了我所有的谎言和自我欺骗,就像他们为一个即将到临的要人清除掉瓦砾一样。现在这个人已经来了。——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马可福音 1:2
室内革命:《家变》背后的文化论争
室内空间的革命尽管不像在历史舞台上那样惊心动魄,却同样反映着社会深层的震荡与思想的激变。在一所简陋的日式住宅中,小说主人公范晔从深深依恋父亲的孩童被教育成了反对父亲的人,最终通过对父亲的驱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这一反叛经过了十几年的酝酿,其间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了范晔的审美观念、...
評諶旭彬《秦制兩千年》
譚嗣同講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所謂大盜,竊天下而自有。西方亦曾有封建轉秦制趨勢,路易十四,亨利八世等未竟其功就逢資產階級的興起。關於秦制的問題,最早進行系統透徹論述是在錢穆的歷代政治得失。主要是兩方面,一是財富的汲取,歷代變法無不在試圖提高財富汲取能力。
《聯邦黨人文集》| 誰不想玩一玩政治這門技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尼可洛·馬基維利獻給洛倫佐二世·德·麥第奇的《君主論》被認為是是現代政治哲學的第一批著作,它擱置倫理,對國家治理進行中立的純技術性分析。在此之前,政治學只是一項“懲惡揚善”的事業,不管是西方中世紀文人的道德文章,還是我們“恢宏至道,示人主以規範”的儒家傳統,都在用“春秋筆法”表達對統治者的道德期許。

【温故不知新】随感、一个梦、路易斯-麦克尼斯诗两首、两个书评(读后感)
今早开着的吊兰的花 昨天发现了上百张绘画手稿,画得非常生动。我感觉是清末(19世纪末)的人画的。画家无名。通常会在一个帖子里根据内容选择有相关性的插图;但我也常常会完全弃置相关性,用一些毫不相关的插图,有意识地提示事物之间的偶然、不相关、无联系、和平行;有意识对我们的联想冲动进行干扰。

结绳丨10月:表达,就是在成为(2022年,总第4期)
学术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阿伦特116周岁诞辰、巴西言论审查。

书评:Oracle Bones
这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通勤的地铁上读完了Peter Hessler的Oracle Bones,这本书记录了他告别涪陵的两年英文教师生活后,成为一名在华自由记者,于90年代末到20年代初的经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几度脑海中出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
好书推荐 | 埋葬之所
The Buri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用看过中国的双眼凝视埃及

齐家贞: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跋涉——王金波散文选》读后
一我与王金波是在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里认识的。我入会不久从2007年到2020年一直是笔会的理事兼些别的工作。金波入会不久从2010年到2020年也一直在为笔会做事:网委委员和网站编辑、我的副手副秘书长、理事兼秘书长。笔会所有的理事候补理事及正副秘书长、各委员会的负责人,基本上一半在大陆,一半散居海外。
胡平:选择自己的生活——序王金波散文集《跋涉》
在“六四”33周年之际,笔友王金波推出了他第一本散文集《跋涉》。早先,我读过王金波的山东老乡、八九学运参加者杨宽兴写的一篇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杨宽兴文章称王金波是“绝食冠军”。那是2001年5月28日,王金波因参加组党活动被捕入狱,关在莒南县看守所,受到看守人员粗暴虐待。
拉里·沃尔夫:被奴役的乌克兰的艰难重生
评近来关于乌克兰的四本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