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閱讀報告(2023/11)
閱讀數量2023年11月閱讀總數為12本,數量雖然大幅減少,但文字書佔了9本,繼續天天閱讀,11月一開始看了《化學課》,絕對是今年最喜歡的書三甲之內,但怎料到月尾時連讀看了兩本不喜歡的小說,有點生氣呢。小說:6本 散文:1本 靈學:1本 文學研究:1本 漫畫:1本 繪本:2本主題...

上班前的幸福閱讀
窗外的風很狂,溫度也和過去幾天不同,感覺更有冬天的氣氛,雖然我也怕冷,但跟夏季比起來,冬天對我而言還是較能忍耐的季節,換句話說就是對我比較“仁慈”的季節。再次坐在窗前的沙發上閱讀,感覺和之前不太一樣。本來院子的雞蛋花長得很高,在這張沙發上,抬頭總能看見它們花團錦簇的模樣,而今...

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當出版業越艱難、越冷清時,我們才更需要那些新觀點、新成員、新格式作為柴薪,將這把火燒得更旺,讓更多過路讀者,願意因為有人莫名丟進這團營火的各種雜物(甚至爆裂物)發出劈里啪啦咻咻叫(?)的燒柴聲而靠近,能體驗到那些我們都曾經深切感受到,閱讀與知識交流帶給我們的熱情與動力。無論時代或媒介如何更迭,人們確實會被好故事吸引而聚集成群。

要被世人記住,這一生才有意義嗎?《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帶給我的啟發

閱讀|回嗆的修養
被人說了難聽話時,你要如何反擊?對方不但語塞、還無法惱怒

閱讀|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評審報告
此時此刻我們所生活的台灣,正走向歷史轉型正義、多元性別平權,文史、科學、心理、藝術的跨界無所不在,以及,AI與我們同在。出版作為內容產業的根基,為這一年的讀者打造出這片繁華書景。

閱讀筆記《感激的覺察力量》
★為何要感激?怨恨將我們困在無力感的迴圈裡,感激幫助我們覺察到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怨恨存在方式。

報導》202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得主張貴興感言:如果我死了,我願意把心留在台灣,讓濁軀回歸婆羅洲
(攝影:王志元)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在台灣度過46年時光的作家張貴興,獲頒2023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是繼楊牧及朱天文之後,第3位台灣獲獎作家。該獎提名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文系副教授E.

先勝心態:打造強韌自信,不再被壓力拖累,擺脫停滯和平庸,改寫人生
人的自信心就像是一個心理「戶頭」,會隨著我們當下的想法增減。

《如何閱讀一本書》: 重新定義「閱讀」這回事
閱讀是一門藝術,閱讀者要能掌握每一種訊息的技巧,就要如工匠那般不斷訓練和練習閱讀的技巧。培養真正有理解力的閱讀者,是民主教育的基礎。

是時候該讓人生慢下來,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
作要先反思好自己。裡面提到的對過勞崇拜,很多話像是老闆、成功學對你說的催眠術語。像是工作會帶來成長與認同、沈浸在一件事會有「心流」的感覺、工作會有不斷的成果反饋可以看得到進步等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言論,只是背後的動機是讓人要超越自我的極限,承擔更多的工作責任。

看書和網路的區別?閱讀的7個優點《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看書和網路有差嗎?作者的看法是什麼?,閱讀的7個優點+閱讀的3個方法

《平庸之作》不平庸
閱過的人、讀過的書,終將會被翻頁。詩人的無奈與沉痛,對整個世界發自內心的吶喊,我們失去的,或可能得到的,都在書裡藉由文字將悲痛疑惑解開或說陳明,然而哪裡能全然解開,永遠都像在深谷裡被禁錮的刑罰。人類的數字總會減少,不論是疾病所致,或其他原因,使得世界會因著這樣的消逝翻新,我們...

閱讀筆記《設計你的小習慣》
★經年累月的問題,只要設計一個簡單的破口,就能改變!

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評審報告
在華文童書市場中,台灣這個島國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小而自在、小而勇敢、小而靈巧多元。身處在這個備感混亂的時代,遠方的災難不斷、戰火綿延,近處紛爭內外夾擊,兩年半的瘟疫改變了許多事、動搖了無數人的生命和人生計畫。在一切看起來都明顯樂觀不起來的這個時刻,出版人,特別是滋養年輕世代的出版人,如何用他們選擇的童書、青少年讀物餵養下一個世代呢?

當你發現自己終究是個機會主義份子
《碎片》中有一段讓我特別在意的是埃琳娜提到沒有人是絕對的「無辜」或「有罪」

閱讀 | 11月我所看的書籍
11月看完5本書籍,收穫還是不錯的,達到我的目標。
閱讀|愛無能的世代
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評審報告
左起:何致和、張俐璇、黃宗慧、黃涵榆、蔣亞妮撰文:蔣亞妮(本屆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2023年,我們正式揮別了長達3年的大疫,從封鎖國境重回與世界對談,轉眼已逾一年。從旅遊、貿易到與文學切身相關的出版,都用了一年的時間替未來暖身。書市即使銷量與獲利不再璀燦如昔日榮景,卻也透過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