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绳志TyingKnots
263|“友译” | 国际手语日
当手语翻译逐渐形成一个职业时,非专业的听人如何参与和理解手语文化?如果无障碍不是法定义务,而是一种共享的快乐和互助,世界会不会更加有趣?

262|书讯 | 英文人类学新著 | 2022年7-8月
“战争”和“移民”是两大主题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武装暴力对人类、动物、生态环境关系网络的影响(《与自然和平相处》《战争的遗产》《故事之后》)、以及移民与物质文化、性别、劳动等议题的交织(《物质文化和(被迫)迁移》《寻找甜蜜》《工作的文化价值》《成为一名尼泊尔移民劳工》)。除此之外,本次书单还涉及失踪人口、疫苗谣言、城市空间转型、财产掠夺、情动管理、积极心理学、化石燃料、三文鱼产业等关照对象。

261|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
许多人都说起过类似的经历,他们深切感受过苏联制度的永久性和不变性,它的崩溃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马卡列维奇和许多苏联人也很快发现了另一件特别古怪的事情——尽管崩溃来得突然,但他们发现自己对它早有准备。在那些年月里,这种奇特的悖论愈发明显。尽管这种制度的崩溃在降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但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如此情理之中。

260|向源头学习:当代巴西的行为表演艺术和气候危机 | 原住民视角系列&世界人类学
作为“巴西原住民视角”系列译文,本文将视野转向当代艺术领域的行为表演、公众参与体验和社群实践等话题。面对人类世、殖民史、气候变化、物种和文化灭绝这些常常不直接可感的宏观又精微的主题,多面向的当代艺术越来越成为一个最为有力的觉察、见证、讲述、联结、共情、行动的媒介,且不断渗透到艺术之外的日常生活。

259|坡道、城市、无障爱 | 鸭嘴兽播客
在第一集里,鸭嘴兽播客将呈现卡桑德拉·哈特伯雷(Cassandra Hartblay,多伦多大学)和林子皓(芝加哥大学)之间的对话。他们讨论了他们关于无障碍文化、政治和技术的研究。

258|结绳故事绘 | 我想探索的人类学课题(2)
去年的集体创作以绳、结、解为主题,已推出三期精彩内容(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今年,我们邀请大家以“我想探索的人类学课题”为主题进行分享(详见链接),本期是这一主题的第二篇推送(第一篇在这儿)。

257|外科医生的结绳与记事
外科医生的工作是打结和拆线的日常,也是伤口的撕裂与愈合、血肉的分离与缝补、医患间的开刀和医患关系编织的纪事。我们能想起列维-斯特劳斯曾用以阐明结构主义的著名比喻:当缝纫机和雨伞在手术台上相遇(原出自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这一比喻切中了结构的虚实、相约与转换。

256|深度访谈 | 从人类学出发,理解离散的阿富汗侨民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对阿富汗实现全面控制,这也给基于阿富汗田野工作的社会科学提出更多难题。在阿富汗前景极其不明朗的当下,如何理解阿富汗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如何以全球离散为背景,从移民、流动性的角度,理解阿富汗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255|拉什迪与故事海
本书摘选自拉什迪最早有中译的书籍,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田工翻译的《哈龙和故事海》。考虑到原作发表于1990年,这本书迅速作为儿童文学翻译进中文世界的过程略显魔幻却可照见当年热烈而包容的文化出版氛围(两本极具伊斯兰心灵和叙述特点的书:《心灵史》和《热什哈尔》分别出版于本书的前后一年)。

254|书评 | 知识、技术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印度棉农
在南印度的泰伦加纳邦,关于种植哪种棉花种子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已经成为关乎农业未来的两个相互排斥的观点的中心:转基因棉花还是有机棉花?普渡大学人类学教授安德鲁·弗拉希斯(Andrew Flachs)的新书《培养知识:生物技术、可持续性与印度棉花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类代价》揭示了新技术对农民产生的“去知识化”的影响。

253|结绳故事绘 | 我想探索的人类学课题(1)
今年,我们邀请大家以“我想探索的人类学课题”为主题进行分享(详见链接),本期是这一主题的第一篇分享。

252|我是原住民,不是混血儿 | 原住民视角系列&世界人类学
本文为“巴西原住民视角”系列译文,该系列将陆续推出当下巴西社会中的原住民叙事,以这些我们知之甚少的故事,来打开文明的茧房。

251|一份残障组织与媒体清单
正如残障者本身一样,残障社群与公益组织也常常隐没于公众视线之外,只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才得到浮光掠影式的关注。在残障骄傲月的尾声,结绳志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残障社群、资讯平台与公益组织名单。除了为障碍者朋友进行一次信息整合外,小编们也希望残障社群内部的多元样貌、残障公益组织的日常工作能够被看到,更希望可以借此促进不同类型的社群与组织之间跨越边界的联结与有机互动。

250|手如海星/足似月亮:美国残障女性剧团成长启示录
本文作者维多利亚·李维斯(Victoria Lewis)为当今残障骄傲的意义提供了历史注脚:作为脊髓灰质炎患者,她于60年代的成长充满路障,虽然所在的戏剧界充满了革命和实验的欣欣向荣,却依然以健全的身体作为准入标准。回顾这一段过往,李维斯分析了不同残障女性如何在剧团中学会放下污名,尊重和欣赏每个人独特的身体特质,并形成拥抱各自脆弱的集体网络。

249|一个妻子眼中的边疆
珍妮·伍尓辛(Janet Elliott Wulsin),20世纪初行走中国边疆的博物学家,探险队里的医生、财务和联络者,纽约长大的铁路大亨的女儿,探险家弗雷德里克·伍尓辛的妻子。细读珍妮在边疆的行迹与思考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殖民时期西方旅行者的内部分化。否思全知全能白人硬汉的田野观,也能让我们想想边疆的另一种颜色,另一种博物学的可能。

248|伊斯兰中的女学者:被埋没的“真”传统的守护者
1995年,在《纽约时报》称伊斯兰是穆斯林世界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的时候,穆罕默德·阿克拉姆·纳德维(Mohammad Akram Nadwi)开始到阿拉伯抄本中搜寻女人的名字。在专门寻找女学者,希望能找出二三十人。他的发现令人震惊。

书讯 | 英文人类学新著 | 2022年5-6月
在夏日和暑假来临之际,我们选编了5-6月出炉的人类学英文新作共17本。

246|在场·非虚构写作 | 在拉萨繁育藏獒
这个故事源于作者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博士研究。中国内地在过去十多年间经历了一场“藏獒热”。雨霏把研究视角投向“藏獒热”中具体的人和他们养的狗之间的关系。这篇非虚构选取一个几小时的片段,信息密集,富有戏剧张力,是她田野的一张剪影。她忐忑观察,小心翼翼地将狗的交配与人的性交易并置在一起,让读者看得到这两者的共通之处:都是性关系,也都是权力关系——“驯服”的关系。

245|暴力人类学 | 人类学家对枪支暴力的看法
两位作者试图从人类学视角总结、反思人类学家对枪支暴力的思考和实践。他们承认,当下人类学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但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不少人类学家也在不断质询枪支暴力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动因,从各种不同维度综合性理解枪支暴力滋长的土壤。

244|“更勇敢一些”:“典型性”与“交叉验证”
嘉宾集中讨论了人类学中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分,并尝试为“如何使研究更具典型性”提供了一些可操作路径;此外,也提及了“交叉验证”在新闻领域和田野调查中的运用与困境,如何在坚持求真的同时符合伦理,这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