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李

@sunli

日内瓦湖之旅

这次去参观日内瓦湖,是我第一次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事前没做什么规划,出门时甚至忘了带护照,半路上折回家里去取。因为从里昂到日内瓦不过一百多公里、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实在没有出国的感觉。而且日内瓦湖南北分属法瑞两国,较起真来只算是半场出国旅行。

历史的趣味:读吕思勉的《三国史话》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对三国时代最熟悉不过。即便是「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的人,说起三国来也不至于荒谬绝伦,最起码总知道刘关张、诸葛亮,听说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但是《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倒底哪里实,哪里虚,恐怕并非所有人都能搞清楚。

在布鲁日

第一次听说布鲁日,还是因为电影《杀手没有假期》。这是一部很好玩的黑色幽默电影,一个年轻杀手在任务中误杀儿童,深陷内疚,杀手组织头目安排他到布鲁日「度假」,闹出一连串笑话。十多年后,我终于来到了布鲁日。布鲁日是一座水城,号称北方的威尼斯。外围环绕着护城河,城内运河交错。

在西方的凝视下:读王向远的《东方文学史通论》

说来惭愧,身为亚洲人,我对中日以外的亚洲文学认知相当肤浅。你要问我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有哪些文学家,我完全答不上来。与此同时,欧洲文学我倒读了不少。姑且不说英法德俄这些大国,挪威、捷克、波兰的小说我也都读过几本。仔细反思一下,这莫不是欧洲中心主义作祟?

同事猝死,工作照旧

周一早上人事紧急通知全公司开会,我当时就猜测有坏消息,没想到是一个小组的同事去世了。他周末参加长跑,中途心脏骤停,急救无效。他跟我年龄相仿,来公司三年了,人缘很好,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出差四处奔波,年初刚升职。当天大家都表示哀悼,说了正确的场面话。

文人意淫:读刘鹗的《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这本书,读过的人未必很多,可是大家一般都听说过。这一是因为鲁迅将其归类为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并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二是因为国内中学语文课本从中节选了一段王小玉说书,所以都有印象。

懒人的旅行哲学

我曾经很不喜欢旅行,最主要的原因是:懒。听说梁朝伟会心血来潮飞到伦敦,只为了在广场上喂鸽子。如此潇洒的旅行,我们这些凡人只有羡慕的份。普通人的旅行是辛苦的,精打细算的:提前几个月订好便宜的机票和旅馆,把每天的行程安排满,要玩的要买的一项项列好,一个小时也舍不得浪费;在异国他乡暴走几天,搞得身心俱疲,比上班还累。

谈美剧:流媒体时代,冷门老剧

出国之后,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加上之前看的太多,我对美剧的兴趣逐渐变淡。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说现在是美剧的黄金时代也不为过。Netflix崛起,展开新的一波原创剧热潮。凯文·史派西、马修·麦康纳这样的好莱坞顶级巨星居然也开始演起电视剧来。可是真正能激起我兴趣的剧集却越来越少。

谈美剧:HBO,Showtime,AMC

吐槽完了《迷失》,接着谈我大学时的追剧经历。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有线台。虽然我也有看《傲骨贤妻》《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欢乐合唱团》这些公共台节目,但我看的最多、评价最高的几乎都是有线台自制的电视剧。美国的有线电视台,比如HBO、Showtime、AMC等等,都是收费观看的,靠优质节目吸引观众订阅。

谈美剧:越狱,超能英雄,老友记,迷失

好莱坞电影已经占领全球好久了,而美剧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恐怕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不偏好自己熟悉的文化,尤其是影视这种通俗文化,喜欢国产是很自然的事。美国电影那么成功,主要还是靠技术的领先,硬生生把各国本地电影打垮了。

ChatGPT点评野生作家孙李

请欣赏人工智障的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张口就来

精彩的序幕:读老舍的《正红旗下》

老舍是我的文学启蒙之一,在我心中占据特别的位置。我最早读的是《骆驼祥子》,那时大概还在上小学。后来又陆续读了《月牙集》和《茶馆》。长大后外国文学读得比较多,很多年没有再读过老舍的书。这次读的《正红旗下》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是部未完成的遗作,写清朝末年旗人的生活故事。

我三年前写的这篇小说,预言了ChatGPT

去年年底Chatgpt发布后立即产生轰动,引发了新一波人工智能热潮(我们公司的市场部门也在宣传词里大量加入了AI字样,纯属蹭热点,呵呵)。我身边连电脑都用不顺的人,居然也都讨论起AI来了。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在一篇小说里预言了与ChatGPT相似的产品!

女人心,海底针:读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爱丽丝·门罗是当代声誉极高的短篇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国际奖、加拿大总督奖、欧·亨利奖……几乎所有能拿的奖都被她拿了个遍。我平时很少读短篇小说,可也不由得好奇起来,想见识一下这位「加拿大的契诃夫」了。这本《逃离》收录了八个短篇故事,确实与契诃夫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故事与文字都平平淡淡。

科学种田:读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

儒勒·凡尔纳是我儿时颇为喜爱的作家,我很小就读过《海底两万里》和《十五岁的船长》,算算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长大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书了。或许是一种偏见吧,不过大部分人都把他的书视为青少年文学。这大体上出于三个原因:首先他的书都是幻想、冒险题材,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年轻读者;...

六便士与月亮

有时我会觉得朋友比亲戚更珍贵。朋友是自己选择的,亲戚则没得选。每个人都免不了有几个讨厌的亲戚,可不会有太多讨厌的朋友,毕竟如果讨厌也就做不成朋友了。知己难求,久经历练的友谊就更难得。好多朋友只是阶段性地陪你走一程,之后便相忘于江湖了。人生路线一旦错开,即使久别重逢,也难以再续前缘。

莱昂纳尔(五)[完结]

转眼已是七月,到了举办莱昂纳尔纪念派对的日子。卡特琳告诉我她邀请了一百多人,让我吃了一惊,也产生了些顾虑。法国疫情有所缓和,政府也早就放宽了限制,聚会并不违反明文规定,但毕竟有健康风险。可是我也明白,卡特琳需要一个仪式来为悲伤画上句号,她不可能为了疫情而一直等下去。

莱昂纳尔(四)

拥有自己的葡萄园是莱昂纳尔的梦想。在他去世前两年,他买下了住宅后面山坡上的一小块地。我还记得和他一起爬上山坡,他兴奋地指指点点,规划将来的葡萄园,还有如何酿葡萄酒。可惜事与愿违,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葡萄园的工作只开了个头就停下来了。四月份的时候,卡特琳重新开始筹划葡萄园。

莱昂纳尔(三)

那晚与卡特琳告别后,我的心情平稳不少,不再为卡特琳提心吊胆了。我相信她一定能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女性的身体不如男性强壮,可是精神更有韧性,往往更经受得起打击。过了一个月,卡特琳邀我到家中作客。她家是一幢别致的二层小楼,倚靠着后面的山坡。屋前是一片小花园,里面有架秋千,再往前是一道溪流。

莱昂纳尔(二)

吃完晚饭,我送卡特琳回家。尚塔尔习惯早睡,已经休息了。卡特琳泡了一壶草药茶。我一边喝茶,一边翻看桌上的相册,好多照片都是第一次见到。十年前我刚认识莱昂纳尔时,他已经年过五十了。人们都说他长得像英国人。你要问我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长相上有什么区别,我实在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