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盹龜
《鼓笛令 其四》 北宋 · 黃庭堅 見來便覺情於我go6。廝守著、新來好過ko3。人道他家有婆婆。與一口、管教㞘磨bo7。(婆婆:妻子)副靖傳語木大tho3/to7。鼓兒裡、且打一和ho7。更有些兒得處囉。燒沙糖、香藥添和ho7。【㞘磨】: 臀部像似石磨般轉來轉去,比喻坐立難安!

捲。攪。絞。
續上篇,kau3的衍生音義!捲,絞,攪。以及近音字「敲」khau3的交集!閩南語還有一音!kauh: 台日典用造字,(食+夾)𩛩,餅也。但,簡譯本的作者將它擬字為「捲kng2」,更符合實際的語意!由此可以對照上面講到的 「攪,捲」兩字的密切關聯!

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
仁義是貪婪者的通行證 《莊子·徐無鬼》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

棱楞稜崚廉瓤瓣
荔枝圖序 白居易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作田人博物館
這篇文章,是用台語文的氣口(kui3-khau2)寫--的!台語文的書寫,除了純漢字,白話字(教羅拼音字),另一個就是漢羅混寫,這種文中的羅馬拼音字,對應的就是口語文字!原因是,一,書寫文字中找不到字,二,是不確定是何字!為了精準保留母語的發音,故,兩者予以並存!

西風吹盡,了無陳跡
滿江紅 其七 江行,和楊濟翁韻(1178年) 南宋 · 辛棄疾押詞韻第十七部 創作地點:江蘇省揚州市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sik。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pik。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kik8?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khik!

抯格人之子女者
文字肇始從擬物(象形,指事,會意)擬聲(形聲),再假借,再轉注(形,音,義轉)!語文,語文,語先於文,當要將語音落實文字書寫時,需要不斷的造新字,在這之前,口語算是無身份的黑戶,真要用時,就要找同音,近音,或者要造形聲字,一如現代粵語白話字,都由口旁的既有字拼湊而成,這是最早形聲字合成的過程。

鬬雪梅先吐
《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四》 初唐 · 上官婉兒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tshu。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ku。鬬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su。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hu。上官婉兒為武則天的詔官,所作詩作多為應制,也就是皇帝老兒,興致來了,就要下面的官員作詩來取樂!

啥!料虎頭?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是天下大盜。孔子對柳下季說:「你是魯國賢人,弟弟卻是盜賊首領,你不覺得羞恥嗎?我願意替你去勸說他。」柳下季對孔子說:「盜跖個性殘暴,容易發怒,根本不受教,我勸你不用去了!」孔子不聽,還是去見了盜跖,後來被盜跖用言語羞辱了一頓,討了個沒趣,垂頭喪氣地回去。

打尖,打哪個尖?
現代的中文是從書寫的文言文轉成口語的書寫文,中間有許多口語音文字加入,那麼,這些口語字,有一部分即是音轉,音借字!放到現今來看,方言文字一直被詬病的火星文!拿來比較,那麼大哥不必笑二哥,閩南語有句俗諺,「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短短tue2-te2!

火上加油的台語
「火上加油」的台語如何表述?看秀氣(sui2-khui3)的台語!臉書連結: *ah人當咧風火頭,莫蹛遐hiaⁿh柴添火to̍h。ah, 啊!發語詞無義!咧,le7 <->te7 ,「著」tioh8字, 後接補語,多輕聲,發音為陽去調!

天下誰人不識君
長安三萬里,國潮席來,你想到了什麼文化神器?

【客家小談】轉妹家
這種微妙的語感,在台語漢字化之後,變得非常的笨重。幾乎每個詞條都要加註釋。有時候,文字化是語言傳承的利器,但也是讓語言趨向單調的殺手。
關於台語的語言學和政治學討論
在中國與台灣之间有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對峙中,台灣社會在費力地打造自己的有异於中國的自我認同和定位,以便讓台灣人和國際社會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台湾的独立性,独特性,以便謀求自己不被中國吞併。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對台灣語言的獨特和獨立地位的強調也是這種打造努力的一部分。然而,至少就在Matters上可以看到的有關台語的討論而言,对相關的語言學知識不甚牢靠,導致討論者在不知不覺間給自己挖坑,給辩論對手遞刀。

【台語我見】「姑弗而將」的「圖博」
至於「弗」,我們可以從形聲字「佛」來討論。台語的「佛」讀作「pu̍t」, 又唸作「hu̍t」,後者應當是受了漢語的影響,而將爆破音軟化掉了。此由英文可以對照,英文的佛是直接從印度抄來的拼音「buddha」,與台語的發音相近,可見「佛」的發音應當是以台語為正音。國語讀作「ㄈㄛˊ」是已經不知跑音到那裡去了。
【台語我見】再談台語的「音讀」與「訓讀」
如果連第一人稱,就是一個人類自己如何稱自己,都不一樣的話,這兩種語言應當判斷為有不同的起源。只是說在二千多年來,台語在不同的時代裡,分別且持續接受了大量的漢語、漢文,這些漢語、漢文在中原消失了,因此很多學者跑來台語裡面找,找到了就很高興的發表。這是台語很寶貴的地方,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但不應當倒果為因,自行腦補說台語「就是」古漢語、中原古語、中原古音、河洛古語等等。
【台語我見】腳與跤
同樣的一個「漢字」,在中國普通話是一個發音、在台灣國語作另一種發音、於日本漢字又是其他發音、乃至韓國漢字發的音又不一樣,甚至越南語也可以寫作漢字(如姓名),發音也不同。這乃是語言的「正常」,而非「異常」。
【台語我見】「腳色」與「A咖B咖」
追本溯源,「腳色」一詞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可惜無論是在國語或是普通話中,這個詞算是已經死亡了(另一說是在元帝國時代轉成「角色」二字,此議待考)。
《台語我見》撿角與等路
另一個台語的常用語「等路」,指的是「禮物」,尤其是指到他人家中作客時所攜帶的禮物。
【台語我見】將無同?
就結論而言,個人認為宋儒所言應當是不對的。「將無同」應當是指「相同」的意思。而且,讀了這麼一大串眾說紛紜,吾人不由一歎!如果這些大學者們也通台灣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