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筆記|恐龍模型
因為這些模型,讓我們對恐龍多了一層真實的想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精緻的模型,讓我們無法再想像「模型以外」的恐龍會是什麼樣子...

📝📝:物件筆記|公園
公園不一定得有個清晰的形象,對我而言,公園重要的意義在於聚集該地區的居民,來到這個公共場域展現地方的生機。

🎥🎞️📝:3/21_課堂討論摘錄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此為大四下課程《閱讀電影文化》的課堂討論摘錄。《銀翼殺手》的黑色電影元素、我如何知道自己真實存在?眼睛的隱喻?Tyrell 生產的複製人為何要像人?

📝📝:標準時間的中央集權管理
我們駕馭時間的技術反而最終讓我們被時間技術駕馭,也成為時間的一部分

📝📝:思考的最大靜摩擦力
人的思考活動需要時間的投入,在投入的其間就是在攀爬靜摩擦力的山坡,到了越過思考的最大靜摩擦力後,我們的思考活動才開始有產出(移動)。

📚📑📝:大四上的書單
一起來閱讀!

📝📝:物件筆記|耳機
耳機的個人導向特質太強,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拒絕社交、拒絕對談、拒絕溝通的隱藏宣言。

📝📝:物件筆記|員工休息室
一個場域對於員工休息室的設計,其實可以看出這個單位是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滿足對於「休息」的需求。

📝📝:物件筆記|電子菸
在我抽電子菸的兩個月裡,我發現了電子菸的物件設計其實大幅簡化了抽菸的腳本。

📝📝: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推薦圈套
2022 年 9 月 30 日,BBC 報導了:英國倫敦法院宣判演算法的推薦內容導致 14 歲少女 Molly Russel 最終自殺身亡,是目前為止第一個遭到法院判決認定因為演算法而死的使用者

📝📝:音樂哪裡是用聽的?
從音樂廳過渡到網路,音樂的內容從聽覺主導走向視覺主導。這樣的差異又是如何可能的?導演吳念真給出了精湛的回答: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才有特寫。

📝📝:物件筆記|螢幕保護貼
我們似乎卻很少想到保護貼正是中介了我們與螢幕的連結。螢幕投射給我們的內容,全部都會經過保護貼的「詮釋」才會傳送至我們的眼睛。

📝📝:我在 TFT 的日子|Good Answers
每個人都曾是教育不平等的受害者,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我得說你真的很幸運。

📝📝:我在 TFT 的日子|Good Findings
正因為我不為什麼而來,我才能迎接每個時刻的到來。

📝📝:我在 TFT 的日子|Good Questions
2022/02~2022/09 我在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TFT)服務。不過,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為甚麼來 TFT?

📝📝:物件筆記|監視器
全世界的監視器安裝的位置出奇的一致,皆是裝在電線杆上或是大樓建築物的外牆上,而監視器安裝的位置也是常人的視線難以觸擊的高度。

📝📝:LaMDA| 兩種渴望的羈絆
從草創的對話程式 Eliza 到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可以看出在科技發展的脈絡下,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的兩種渴望:對於高階技術的渴望、對於人性投射的渴望

📝📝:LaMDA| 介於非人與人之間
最後一個作為例子的《人造意識》則講述了一個人類最不想面對的故事:機器人艾娃不僅騙過了工程師,甚至還殺死了她的造物主,並且逃出實驗室,最終融入人類社會。

📝📝:LaMDA|來自電腦的床邊私語
如果說光是透過文字就可以讓人們陷入圖靈測試的辦別兩難,那麼,比起純粹的文字,透過聲音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簡單的回應是:絕對會。

📝📝:LaMDA| 像我一樣的東西?
兩位思想家的論述在語意分析的層面上皆有其論述成立的基礎,不過,剛好沒有涵蓋到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認定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