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
matters_choice
Maintain
5 are following
15 articles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短詩的輕盈魅力:探析路雅婷的《祝你太太好》

路雅婷的詩肯定不是金字塔。書中何小竹與她的訪談提到,路雅婷說自己「本名很普通,跟所有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樣,一抓一大把」,然後她又改了個同樣普通,「一抓一大把」的筆名。有些詩人志向宏大,以歷史和社會責任出發,寫以巴衝突、烏俄戰爭,路雅婷卻寫《一隻蜈蚣飛到十七樓》、《雞眼膏好用我也…

Rog Draw

失眠的解放:讀楊喚的《失眠夜》

「失眠」是應該睡覺的時候無法入睡的狀態,總帶點負面意義,因為失眠的人大多身心疲累,渴望入睡卻無法自控地保持清醒;清醒令他意識到自己想睡而睡不著,以及時間不斷流逝,因而更焦急地要趕緊睡著,卻反而因此更加清醒,進入痛苦的惡性循環。

Rog Draw

淺白的深沉:讀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向晚」是過渡的時分,雖然還是日間,但已步向夜晚。「意不適」三字帶出詩中人物,但又即時留下懸念:他為何不適?詩人不直接交待自己的心情,卻以其引發的行動來加以暗示。「驅車」表示他的焦急─因為已然向晚,要趕緊在入夜之前登上「古原」,即樂遊原。樂遊原位於長安西南,地勢較高,可以眺望整個…

Rog Draw

無條件的不可能:讀W.H. Auden的《The More Loving One》

在網上偶然看到Auden的《The More Loving One》,初讀覺得雖然有些語句直接辛辣,頗為特別,也不過是歌頌愛的偉大;但越加細想覺得越有意思,根本不是那一回事,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Related Tags

  • 辛波絲卡
    36
    文学评论
    67
    鄭愁予
    14
    里爾克
    11
    Rilke
    11
  • Fricatives
    11
    去香港化
    11
    詩析
    11
Back to All
Rog Draw

始終的寂寞:讀戴望舒《白蝴蝶》

詩的畫面非常簡單:一隻「小小的白蝴蝶」飛到「我」面前,白色的翅膀打開又合上。本來平凡不過的事情,卻引起「我」的注意與思考。蝴蝶為甚麼會飛來?牠的兩片翅膀打開再合上,不就好像一本自動開合的書一般麼?書總是就著某些主題告訴我們一些東西:封面上的書名揭示主題,書中的影像文字則對主題加以解釋、說明和申論。

Rog Draw

沉重的灑脫:讀徐志摩《偶然》

這是一首關於「我」與「你」相遇的詩。詩人一開首把「我」比喻為「天空裡的一片雲」,而「你」則是一闕湖、甚或地上的一灘水。「我」跟「你」的相遇,就如雲飄到水灘的上空,倒影投在水面上。究竟這是一次怎樣的相遇?

Rog Draw

寧靜的吼問:讀聞一多的《也許》

今次特別興奮和緊張,因為寫的是當年會考課程中聞一多的《也許》,希望可以比會考時理解得好一點。這首詩原本有另一個更直白的題目*,但我在會考時唸的已是收錄於詩集【死水】、以《也許》為題的版本。我認為這個題目比原來的好得多,因為更能突顯詩的精彩之處。

Rog Draw

不可能的房子:讀馬林・索雷斯庫的《房子》

詩的主人翁「我」想要為自己建一所房子,自然是想給自己一個能夠安頓下來的空間。要安頓,就是希望建立一種熟悉、穩定和安全的感覺。除非根本不打算長住,否則一般人搬進新居,不總是第一時間把它按自己的喜好佈置一番麼?如果只是暫時落腳,租、借甚至買現成的便可以了。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邊緣與混雜:淮遠〈加拿大鹿〉的身份書寫

這首詩亦採用了敘事的賦體, 以暢曉直白、散文化的語言敘述「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越南人在公路上爭奪鹿屍」的事件經過 —— 據廖偉棠分析,此當源於一次作者在加拿大的旅行見聞。雖然〈加拿大鹿〉敘述的事件發生在異地,但如夏多布里昂所言:「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

Rog Draw

美麗的錯誤:讀鄭愁予的《錯誤》

實情似乎是這樣:「我」走過江南,偶然遙遙瞥見正在等待的「你」,不由自主受到「你」那死靜、封閉與孤寂的心靈吸引。與上面第二種看法相似,我本來只是一個路過的旁觀者,然而在想到「你」的心情的一剎那,「我」卻驀然驚覺自己騎著馬兒,同時意識到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遇上從前的自己:辛波絲卡的〈少年〉

每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都年青過,這意味著世上總曾有一個年輕人,她跟自己既是最親近、但又總是有點陌生。假使能夠重遇過去的自己,你會對她勉勵安慰?還是罵聲連連,向她抱怨自己後來的不幸?辛波絲卡在她的詩作《少年》中,呈現出面對年少的自己時的微妙糾結。

思芦

评毛泽东诗的文学水平

毛诗从总体上看,不讲起承转合,缺乏抑扬顿挫;一泻无余,单调重复,没有余味,修辞粗糙。

書生

【完全不討喜詩評:Fricatives】"Nobody wants to listen to a spectacled boy with a Hong Kong accent",包括這首詩

性一再出現的過程,同時也意味主角學習成為外國人、去掉「過去身份」的過程;但如果說學習是為了成長,那麼主角的成長就是一再屈從的過程:You must learn to submit before you can learn ,通過不斷服從屈從,才能學習到最好的擦音(性)技巧,也才能成為真正的當地人,也因而才能被人聆聽。

fww

記住那個當下,知道你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讀里爾克

019 讀詩 里爾克 〈 一九〇六年自畫像〉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詩人。1875年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1926年在瑞士辭世,活了51年。早在1920年代,我們曾讀過的馮至便譯介過里爾克的詩,3、40年代開始影響了許多漢語寫作的詩人。

ㄩㄐ

為什麼我們該停止靠感覺讀詩並開始動腦?《小巷潛行計畫》之潛行守則

你可能不在乎詩。你可能只讀過國文課本的詩。你可能不小心看過晚安詩,甚至還買了一本誠品擺在門口的詩集。你可能曾經想問:詩到底是三小?然而甚至還來不及討論「詩」是什麼,我們就面臨更表面的問題——現代人(在台灣)是怎麼看詩的呢?老皮經常上場救援。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