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該停止靠感覺讀詩並開始動腦?《小巷潛行計畫》之潛行守則

ㄩㄐ
·
·
IPFS
·

你可能不在乎詩。你可能只讀過國文課本的詩。你可能不小心看過晚安詩,甚至還買了一本誠品擺在門口的詩集。你可能曾經想問:

詩到底是三小?

然而甚至還來不及討論「詩」是什麼,我們就面臨更表面的問題——現代人(在台灣)是怎麼看詩的呢?

老皮經常上場救援。有時竟然就成為先發。

「領悟一首詩不是去讀它,而是去感覺它。」(老皮,2010)

噢,老皮,滾啦。

讀詩只靠「感覺」,這問題是很大的。

為什麼只「感覺」一首詩是有問題的?

因為詩是用文字組成的(大多數情況下啦)。

而如果我們把聲音(例如朗誦,或是一般所說詩的音樂性、節奏感)、圖形(例如圖象詩)以及部分人可能擁有的聯覺(例如看文字時會出現顏色)都暫且放到一邊,那麼文字剩下的就是承載意義的符號。

文字絕大部分是概念的,而非感官的。

舉例而言,當我們讀到一句話:

路就是一條直直的。

我們感官的一面,可能是有個聲音在內心把這句話讀出來。也可能是發現形狀上這行字是橫著擺,而且有重複形狀的疊字。或者像我因為有著一些聯覺,我感覺「路」這個字是白色的、「就」是橘紅色、「直」是黑色。

然而我們概念的一面,則會開始思考:喔,所以這句話是要傳達,有一條路(腦中出現一條路的畫面),它是直的(腦中這條路被拉直)。而照著說話者的語氣,「就是」可能意味著「理所當然」甚至「不屑一顧」。最末的句點,則可能用於加深「篤定」的態度。但是話說回來,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是要用於說明,還是要用於嘲諷?跟上下文是否有關連?

而通常狀況下,當我們說「領悟」一首詩,所需要的遠遠不只是把作品給唸出來,或是感覺到詩行的形狀與個別文字的顏色。更大部分,是出於概念的分析。

因為一首詩,承載的內涵,常常並非感官性的*。所以只憑著感官去「感覺」而想要領悟一首詩的「內涵」,本身即是自相矛盾。

更簡單的講法是:你讀不懂就是讀不懂,不管念幾次還是讀不懂啦。

*然而這當然有特例。所以在細讀一首詩時,也不能完全忽略感官的一面。例如夏宇的詩就非常注重讀出來的聲音。她所選用的字詞,往往與聲響、甚至嘴形有關。

蛤那我真的不能再用感覺了嗎?

倒也不是。感官仍然是詩的一部分。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節奏、音樂性,乃至於每個字詞的聲音,都是欣賞一首詩的方法,甚至可能是理解一首詩的關鍵。

詩行的長短與排列形式,也常常是理解詩與詩人風格的一個面向。比如詩行的字數與每節的行數如果很平均,可能意味著這首詩試圖達到平穩、內斂的效果。而如果突然出現獨立的一行,或是特別長、特別短的一行,則可能表示作者試圖營造出衝突與轉折,也可能是全詩的重點所在。

感覺並非問題本身。問題是「只用」感覺。

人類的思維模式,也並非只有理性分析一種。有時候,我就是「感覺」到了詩一部分的內涵呀。直覺與不知從何而來的靈感,本來就是人思考的一種方式。

然而如果不能將這些感覺,轉化為理性的論述,那麼將很難說服任何人。不僅僅是無法與其他人討論,就連自己也無法說服。因為感覺是可以創造的。很可能受到環境影響,或是自我投射,甚至就是純粹的幻想。很可能現在的我感覺到了詩的孤獨,過了兩個月卻又毫無感覺了。

所以在有了感覺之後,下一步應該是從文本中找證據。直接指出詩的哪一個部分,給了自己哪樣的感覺。

而凡是停留在感覺,卻又不願意說清楚到底為什麼的,我們一般俗稱「通靈」。

靈媒也許有,但我不相信有多到滿街都是。

佛系詩評:不分析、不讀文本,感覺到了,自然會看懂。

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聽到很多人(有時候甚至是詩人)這樣說呢?

「詩是主觀的。」
「詩不能分析。」
「詩不用讀懂。」
「重點是有沒有打中你。」

關於這個問題……

對於初接觸詩的人來說,有這樣的想法並不令人意外。可能他讀了公認的經典,卻完全無法進入,也沒有資源可供輔助,最後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大家都只是用感覺的。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

不過,也很可能是因為,「感覺」是那樣一個方便的詞。不需要花力氣解釋,不需要花力氣學習文本分析,什麼都可以用感覺帶過。

然而,「感覺」也同時是一個模糊的詞。方便,所以自然模糊。而對於本身也是創作者的人來說,不學習精確,捨棄更清楚的表述方法,進而方便地動用模糊、不精確的詞彙,本身就近乎罪惡。對自身技藝的輕蔑,乃至於對其他創作者技藝的輕蔑。

那意思是,因為我無法讀懂,所以我寧願亂讀一通。

甚至因此,寫詩也能是只憑感覺的。神秘的靈感、天啟的智慧。感覺不僅僅造成溝通理解的困難,更可能給了創作者一條任意放縱的小徑。最後,整個詩市場便充斥著各式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純粹是憑感覺就被印出來的文字。

或許是時候我們放下大師、經典和面子,老老實實地說一句「我看不懂」了。

看不懂並不可恥——事實上相當常見。不是每個人都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不是每首詩都正好對著自己講話,用著同個世界的語言。我們自然不必汲汲營營跟那些詩裝熟。

真正可恥的,是假裝、幻想、感覺自己看懂了。

所以在感覺之外,我們還能怎麼理解詩?(以及你到底想做什麼)

很科學的。猜,然後找證據。

猜測可能的主題、想表達的意思,接著找出佐證的文字。拆解結構,找出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關聯;細讀意象,思考為什麼詩人如此擺放意象?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如果可能,再加入時空背景——創作時間、地點、政治環境、人生階段,乃至於作者的成長背景、曾經發表過的詩觀,都可能是理解詩的進路。

然而,永遠不放棄一種可能性:我就是看不懂。

反正全世界的詩實在太多了,沒有必要牢牢抓著一兩首詩不放。

要說起來的話實在太長了。《小巷潛行計畫》會有一系列文章,大致談談我最近讀的一本詩集。文章會試圖用有證據、有邏輯的方法,解釋我如何理解這些詩。

這個理解當然不會是「正確答案」。我只能保證,文章會盡可能清楚,不會出現把詩評寫得像另一首詩的東西,也不會出現「頗有言外之意」、「充滿了想像空間」這種曖昧不明的句子。

絕對有比我更適合的人來做這一類的事。但是說到底,寫這些文的動機其實非常單純——我需要一個驅動力來敦促我少滑手機多讀詩。直接宣布要寫系列文似乎是個誘人的做法。

這樣的文章可能會讓一些「感動主義者」與「瞎猜主義者」不太高興,然而當詩是這般晦暗不清如夜行於不知盡頭不知通往何方的小巷,我們最不需要的,恐怕就是一批閉著眼睛帶路的人。

啊但你是誰(而且這是什麼怪名字)

喔,我是ㄩㄐ,在役 Bug 生產者。曾獲台北文學獎、飲冰室茶集詩獎、鍾肇政文學獎、菊島文學獎。因曾身為有星巴克買一送一就必須被騙去排隊的無聊上班族而聽見隊伍中大學生竟然不懂注音文而了解自己終究出生於 1993。此刻的興趣是寫對白。

ㄩㄐ愛用注音文。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ujimu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yuji.mur/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ㄩㄐ多功能工具人,程式跨設計跨行銷,文學則是小興趣。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為堅持使用 XDDD 而非 😂 😂 😂 奮鬥著的 1993。經營粉絲專頁ㄩㄐ:https://www.facebook.com/yujim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