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
70 are following
172 articles

推理小說中的動機與邏輯,自慰與毀滅

Lida

小说的开篇透露着惊悚与诡异。“我”在下班路上随便逛了一家水果店,“我”在挑梨的时候突然听见水果店前面的红色公用电话铃响了,水果店老板去接了电话后说,是找“我”的。“我“很纳闷地跑去接电话,只听见话筒里传来的男人呼吸声,他用低沉的声音叫了”我“的名字后便挂断了电话。

1

一場迷幻炸裂的閱讀體驗,紅色右手-Joel Townsley Rogers

Lida

推理小說推薦

若一生只能讀一種題材,我選推理小說

一燈大叔

日本作家的「韻味」, 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他能讓你看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為主角的命運,感到惋惜.....

7

【推理閱讀】《小城》故事多,充滿血和性

何補齋

此刻,以巴依然在烽火的日常。我在台北,讀卜洛克的《小城》。小說家在九一一事件之後寫了一個紐約的故事,故事裡的紐約也在九一一之後。那個時候,美國人恨死了信仰伊斯蘭的阿拉伯人,所以小布希的話再白痴,也多的是振臂叫好的徒眾。有人說,下了雨,紐約只是一座小城。

【推理閱讀】現實比小說更小說-從《幻夜》到《河邊春夢》

何補齋

從東野圭吾的小說《幻夜》,到艾拉.雷文的《死前之吻》、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聰明的瑞普利先生》、康乃爾.伍立奇的《我嫁了一個死人》,到台語歌曲《河邊春夢》。

2

《愛的輪迴式》:回到過去重啟人生

淇淇

設想一下,某天你收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預告一個小時後將發生輕微地震,不論是時間、地點、震度均完全應驗,你驚嘆於對方的預言成真,但對方卻表示自己沒有預言能力,只是經歷過罷了。其後神秘人表明發現了時間裂縫,可以反覆回到十個月前的某一個時間點,帶著未來的記憶回到自己過去的身體內,重新...

1

推理閱讀:《蒸發》【馬丁.貝克系列】

何補齋

馬丁.貝克探長不是英雄,反而更像是一個掘墓人,找出真相寫在荒煙蔓草裡的墓碑之上。

《誰殺了她》:向讀者下戰書

淇淇

東野圭吾的《誰殺了她》故事簡單到極點,就是說一個獨居女子死了,雖然佈局成自殺,但是她的哥哥發現屍體時立即就判斷妹妹是被殺的,他決定自行找出真兇,於是拿走重要證物,最後嫌犯只有兩人,一男一女,到底是誰殺了她呢?本書最有趣之處是作者到了最後也沒有揭露真兇。

2

羅德斯莊園謀殺案 原著:MURDER AT WRIDES PARK By J.S. FLETCHER

左玄禪

羅德斯莊園謀殺案 康柏韋探案系列之一 原著:MURDER AT WRIDES PARK By J.S.

我的2022年回顧

Faker冒業

從前,我每年不是集中寫小說就是集中寫相關評論文章。結果過去一年,我什麼文字都寫超多。根據早前粗略統計,2022年我寫了十五萬字:十萬字小說和五萬字評論相關文章,遠超過往記錄。

1

《網內人》:我們都是網內人

淇淇

香港推理小說家陳浩基憑《13.67》於2015年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該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更成為日本《週刊文春》“年度海外十大推理小說”排行榜冠軍,並勇奪“年度十大本格推理小說”第一位,創下雙料冠軍紀錄,可見作者實力非凡。陳浩基耗時兩年創作的最新小說《網內人》,水準絕不下於《1...

《S.T.E.P》:科技與人性的拔河

淇淇

法律是人類行為的規範,但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法律如何全面,犯罪行為還是一直存在。美國科幻小說作家Philip K. Dick於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少數報告》,描寫一個能夠預測犯罪並在罪犯犯罪以前逮捕他們的未來世界,由於在罪行發生前便已採取阻止措施,因此犯罪率降至零。

推理與哲學的交匯點

Faker冒業

結合哲學和推理的努力早已存在,作者是正宗的哲學研究者,而且是台灣人!

線索的結界:論推理小說的封閉形式

Faker冒業

以公平為第一原則的推理小說都具備封閉的特質,也因此衍生出包圍網內部的真相看似完整,但也存在著被外來的新線索徹底推翻的可能性。這討論在日本有一個極為著名的稱呼,叫「後期昆恩問題」。

怪物的虛構迴路 — — 以《屍人莊殺人事件》為例

Faker冒業

當今談及「創意」,也許跟從前不太一樣。從前的「創意」是創造出不曾存在的新事物;今天的「創意」,則很可能是將現有事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組合(Remix)。推理小說《屍人莊殺人事件》就屬於後者。

懸疑小说|歌鸣公寓

一万里白云

左藤帶上口罩和護目鏡,又從風衣的口袋裏掏出一個小巧便攜的噴壺,那裏面裝的是辦案痕跡檢測常用的發光氨。它可以檢出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血液痕跡。在螢光燈的照射下,左藤發現房間裏有不同時間的血跡殘留以及塗抹擦洗痕跡,廚房和衛生間裏尤甚……

《網內人》讀後感:為駭客去神秘化的開端

Faker冒業

相比起格局宏大的《13.67》,《網內人》的故事規模顯得細小。可是,那是你我都有可能遇到,再平凡不過,但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惡意滿溢的事件。

香港推理小說備忘錄(1870–2021)(中譯)

Faker冒業

本文譯自稻村文吾先生的文章〈香港ミステリについての覚書〉。

1

《偵探冰室》台灣版序:《13.67》之後

Faker冒業

二〇一四年是香港推理小說相當重要的一年。陳浩基的代表作《13.67》不但迅速賣出國外版權、翌年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後來日文版更登上日本推理小說排行榜榜首。久而久之,連香港本土都開始關注推理小說。

淺介台灣推理文學「備註」史

Faker冒業

原刊於《Sample》第二十四期「Let’s Write More Notes」,並有附錄〈香港推理——台灣推理的伴奏曲〉,而其實附錄才是我真正想寫的東西。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