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001

城市與設計

在台灣,特別在台北,有一個蔚為奇觀的景象:電單車海。鐵騎士們騎著他們的「綿羊仔」,在路口前停下,靜待那燈由紅轉綠,然後立即起動往前跑。有些騎士卻會前面一個路口的燈位停下來,將車轉向90度,再次等待另一個綠燈亮起。這叫兩段式轉彎[註1](按:下面所述的是以左駄設計的道路)。

繪本短打之友誼篇

印象中,台北國際書展是兩個會場,所謂的「大人書」會在一館,而兒童/青少年讀物則在三館。從前大都花盡一天的時間在一館,只剩一丁點的時間快快地行三館。大概疫情之後,基金會決定整合整個書展場地,故此只有一館。而兒童/青少年讀物則設於書展一角。記得參觀當天,看到一處有一條長長的人龍。

伸子

日本有一種很獨特的小說體,名為「私小說」(I-novel)。顧名思義,小說本身是作者的自身經驗,亦某程度是「自爆」——將本身私密的故事,公開給讀者。按作家董啟章先生所言,「私小說與作者之間的對應,不但在於傳記方面的事實,而更在於精神和心境。

台北書展.書店——2024

終於等到外出旅遊的日子,今次是台北,因為有書展。同時也去了幾間書店逛一逛。疫情前每年都會去,它是我認為華文界最有書卷味的展覽,參加的都是以出版社為單位,它們都盡量將新書在這時間推出市場。而另一個特色,就是每年以一個國家作主題交流,今年是荷蘭,所以Miffy也遠道而來。

真誠的生命,眼淚之必要

早前以放手為題,介紹《彼得與他的寶貝》,感覺意猶未盡,相信是因為讀畢它的續集《回家》有感。《彼得與他的寶貝》與《回家》的出版時間,相差5年。故事是關於兩位主角彼得及從七歲就成為他的朋友狐狸佩克斯的故事。《彼得與他的寶貝》中,彼得的母親離世後,只剩他與父親一起生活,後來收養了佩克斯。

作家的眼眸

近幾年有很多日本翻譯文學作品,日本文豪的譯本如雨後春筍,每個出版社都要出版一套日本文豪系列。比如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在博客來網站至少找到7個版本[註1]。至於另一位日本作家宮澤賢治,他的《銀河鐵道之夜》,也有多個版本,甚至有漫畫版。然而,慢慢發現,為何同時期的女作家的翻譯作品,卻寥寥無幾?

荷風式散步

日本政府在2024年發行新的紙幣,新版一千圓的紙幣的正面,是有「日本近代醫學之父」的北里柴三郎。他跟香港有一段淵源:他曾來香港調查鼠疫。至於背面,是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註1]。日本政府選擇這畫為紙幣背面,相信是因為這畫是廣為人知,它成了世界各地博物館禮品設計的「寵兒」。

放手吧!沒關係

人越大,就發現有些功課學得不好。從前有很多故事,都是學習跌倒後爬起來的、又或者是失而復得的故事。但放手呢?得而復失呢?好像欠缺了。幸好這十多年有很多與這相關的書籍,比如張曼娟老師的中年覺醒三部曲、龍應台老師的人生四書等。這些都是給予成年人閱讀,至於兒童及年青人呢?

「愛上書店的100個理由」——投稿

論到有關獨立書店,除了由作者周家盈「書店系列」——《書店日常》、《書店現場》及《書店有時》,最近出版的《獨立書店似顏繪》,也是介紹香港及澳門的獨立書店。有趣的是,幾周前報紙專欄寫到書店,勾起了去書店的回憶,所以投稿回應。幸運地能刊登在報紙。

競選.書籍

4年一度的台灣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完,台灣副總統兼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成為16任總統。不但打破8年政黨輪替的「宿命」,且第一個以副總統的身份,選為總統。我從2022台灣縣市選舉開始,已經留意台灣總統及立委選舉,從那藍白合到藍白分再藍白鬥,再來大亂鬥,有很多千奇百怪,甚至「連編劇都編不...

意外之意外

跑步時,總會遇到意外。最常發生是扭到腳踝或者跌傷。當時處理並不難,麻煩的卻是復康過程,特別是扭傷,因為很容易再扭傷。慢慢地,發現道路並不鋪的平坦。每次總會問,為何會鋪得是這樣子?究竟真的是我們不小心嗎?真的是意外嗎?另一個「常見」的「意外」是交通意外,不論是車撞到行人,還是車撞車。

驛傳百年

第100屆的東京箱根間往返大學驛傳競走(即箱根驛傳)在1月2日及3日舉行。這項比賽只有兩次因為戰爭而暫停舉辦,成了日本新一年要觀看的活動。有趣的事,1月1日也有全日本實業團隊的接力賽,但討論及關注程度不及箱根驛傳。舉行到第100屆,自然有一些改變,參加隊伍由20支校隊+1支聯校隊,變成23支校隊。

坂本龍馬

某天收到好友WhatsApp,說她有學生對明治、昭和時代歷史有興趣,問有什麼書籍推介。我從書櫃找出一套四本,由周佳榮先生著作的《一本讀懂XX史》系列,借給她的學生。這套由周老書寫的日本近代史系列,是一套很好的入門書,尤其明治史與大正史兩本。

一日昆德拉

放完長假後,突然又多了一天假期。有想過快閃到台北,但星期日要上堂,只能留港。放假本來應該好好休息,但要一個過度活躍的人,無所事事的過這一天,實在是太浪費。正苦惱之際,剛好看到餐桌上的一本雜誌、一張DVD,再想起那本需要重讀的書,彷彿喚醒了我。

木蘭場上懷念西西

西西老師離開已一年。星期日(12月17日),在富德樓在一個紀念西西辭世一周年的活動。除了朗讀西西作品外,亦何福仁老師介紹將會為西西將會出版的作品,更預告西西空間的成立。回顧這一年,西西老師雖然走了,但她的文字仍圍繞著讀者,彷彿沒有離去。既然在西西紀念的日子,就以下這篇,作為我對香港一位作家的思念。

重新出發.回到原初

書寫是一個過程,將腦海中的一個思緒,經歷沉澱,如動物的反芻動作,反覆思考,將看過的、聽過的,化成別人為看得見的文字。我很珍重外遊的機會,因為:它能讓我學習新知識:博物館、藝術館,甚至公園、市場,都能找到令我驚訝的事物;它能讓我沉澱所學的:眼所看、耳所聽、心所感的,與過往所經歷的連繫,再讓自己思考。

芝加哥、紐約之旅(五)

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如常開著收音機聽電台節目,並坐在書桌前,整理早上上堂的筆記。突然,收音機響起,紐約上空列為禁飛區,禁止飛機在上空飛過。不久,再傳來有飛機撞進世貿中心。我立即衝出房門,開電視看,看到世貿大樓其中一座中層著火;不久,就看著另一架飛機,直接撞到世貿大樓另一座。

芝加哥、紐約之旅(四)

其實我並非第一次到紐約。幾年前在加拿大參加巴士團,從尼加拉瓜瀑布那處入境美國,遊覽波士頓、首都華盛頓、及紐約。紐約行程是看參觀時代廣場,及杜莎夫人蠟像館。我們一家沒選擇去蠟像館,而選擇在附近,與在美國讀書的表弟見面。正因為我沒有好好了解這個城市,所以視此行為第一次。

理想的家

香港曾經有幾間以「七份一書店」命名的書店,它是一個書店店長育成計劃,旨在讓一些想開書店的文青,提供一個為期6個月的親身體驗。參加者要自己選書、賣書、辦與書有關的活動等。某天到書店買書時,店員送了一張書籤,畫了書店的內部模樣。畫家畫書架的仔細度,讓我想起日本作家妹尾河童老師。

芝加哥、紐約之旅(三)

某天在芝加哥路上找方向時,朋友來訊,我瞬間回覆。不久,她問我為何拿著手機。她說旅行是應該放下手機,感受城市。我回道:「要找路」。前文曾道,我很喜歡用腳來感受城市。只是這次到芝加哥的主要目的,是跑馬拉松。一、兩天後就會用腳,花接近4小時的時間,遊走整個芝加哥市中心,我又何必現在急著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