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articles162913 words
103 articles162913 words

知音難尋

上周提及共鳴,想起另一個同義詞:知音。如果共鳴是一個樂章的一部份,那知音可能會是整首樂章。人越大越發現,不論是共鳴,還是知音,都是世間離尋之事。共鳴/知音這主題,也在李琴峰老師新作《星月夜》中找到。《星月夜》是她第五本在台出版的作品。這故事講述兩位來自不同背景,但經歷相似的女子的...

有誰共鳴

我很喜愛的作家李琴峰老師終於再有新書出版——《星月夜》(台灣版)。日文版早在2020年出版。這台灣版的翻譯部分仍是由她親自處理。書一出版我就買來閱讀。不過,今次並非介紹《星月夜》,反而想先介紹一本也是在2020年出版的作品,郭強生老師的作品《尋琴者》。

喜劇之王契訶夫

今年(2023年)華文界梁實秋大師獎首獎,頒給香港作家董啟章先生的《狐狸讀書》及《刺蝟讀書》。別誤會我要介紹它們,而是要引用董生對契訶夫的評價。董生在〈契訶夫的槍〉一文中,表示他是契訶夫的崇拜者(《狐狸讀書》頁181)。文中有解釋「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註1...

劇作家契訶夫

近年有不少書籍是劇本,最熱賣的一定是編輯莊梅岩的著作,一出版就登上書籍排行榜第一位。其實劇本成書不是新事,杜國威老師的劇本,當然都因為舞台劇的關係出版相關書籍。而香港話劇團總監潘國森老師及陳志樺老師亦有他們的劇本集。如果要數我第一套的劇本集,一定是《阿信的故事》(《おしん》),分別是一套日文版及一套簡體字版。

1

書的價值

3月初有機會到今朝風日好這舊書店逛逛。這書店賣的書都是極稀有珍藏舊書,包括初版簽名書,有些更以膠袋包好,以防破損。但書店範圍極有限,包括店長只能容納3人。一進店就先將背包放到地上,深怕一個轉身就將珍貴的書「掃哂落地」。提及二手書,不得不講日本的神保町——世界最大的古書街。

讀書能毁人一生?!

曾在這兒介紹一本”book about book”:傅月庵老師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書中曾提及一位人物王強。傅老師在散文〈書人〉是這樣形容王強如何「淘寶」:「咦,這是什麼?」他的質疑聲打破了我的懷舊追憶。一下子也喚起一個多鐘頭前他進入另一家二手書店時,二話不說一屁股坐地上,瘋魔似地低頭扒尋下層書架的畫面。

金子美鈴

久違的日本作家系列又來了。今次選了今天(4月11日)生日的金子美鈴(Kaneko Misuzu)。第一次聽到金子美鈴的名字,應該是從繪本作家貓珊中認識。在書店曾找到金子美鈴的作品,但是不齊全,或是簡體字,所以並未購買。直到4月初到書店瀞書窩中,在書堆中找到她的全詩集,立即買走(跟...

沒事的!

大人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有時候會變得束手無策,何況小朋友。近年有很多繪本,都在協助成年人,讓小朋友學習如何面對傷痛。今次想介紹一本小說,也是在幫助小孩面對困難、傷痛。書名是《星期五的沒事教室》,作者賈桂琳.伍德生。故事講述六位小朋友,在某一個星期五,被拉雯老師要求離開他們上課的課室,到501班房。

記憶的形狀

曾經介紹一本有關儀式的書籍——《戎禮馨香:1931-1937國軍對日作戰紀念儀式研究》,作者分析儀式如何提醒軍民士氣。今次介紹的書籍是從雕像、紀念碑等方向,分析是否幫助人去記念歷史事件。書名為《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作者是鄭安齊。近年總會聽到一個名詞,叫「轉型正義」。

1

舞蹈歌劇《兩生花》觀後感

將文學作品,嵌入舞蹈、音樂,會變成怎樣呢?今年(2023年)香港藝術節有一個節目名為《兩生花》,一部是改編西西兩個作品〈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與〈感冒〉的《兩個女子》;另一部是講述作家蕭紅的人生的《蕭紅》。兩劇文本分別由黃怡及意珩創作;作曲則分別由盧定彰及陳慶恩創作。

生活.創作

今年(2023年)3月1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公佈第35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首獎名單。散文大師獎由香港作家董啟章先生(下稱董生),「以《董啟章隨筆集》(包含《狐狸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一》、《刺蝟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二》)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榮獲首獎。

拿青春賭明天的人

「COVID-19之亂」總算暫時平息,它究竟會否再來,沒有人會清楚。不過,它並非今次的主題,只是引子。記得台灣前衞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在疫情期間,每天都開記者招待會,講解疫情,其中總會聽到「八大行業」這四個字。如果在香港,八大行業應該是醫生、會計、律師、老師等之類的行業。

被禁的真理

在這個世代追求知識,不但不會有人怪你,反而覺得你很努力上進。不過,並非每個年代都是這樣看待。比如哥伯尼的《天體運行論》,在當時天主教會極其反對,結果這學說被視為異端,而追隨他學說的伽利略被判終身軟禁[註1]。1884年,有一本科幻小說面世,故事的主人翁也是追求知識,結果也如伽利略一樣,並關在獄中。

不願面對的痛

身邊有朋友與家人一同照顧年邁的老人家。家人不時要載她到醫院覆診,也要帶她到戶外「走動」(坐著輪椅),且要安排一些遊戲鍛鍊她的認知力。朋友說慶幸自己與家人一同照顧而非一人面對,否則壓力甚大,特別在COVID-19爆發時間。記得香港有一部紀錄片《伴生》[註1],記錄3個家庭的牽絆:病者與照顧者家人。

非常旅遊指南

自從全球從COVID-19中,回到像疫情前般開放國境後,聖誕節、新年時間有很多人到外地旅遊。出發前,總會買些旅遊書,仔細計劃行程,什麼時間要到那一個景點,要到那一間餐廳用膳等,務求要分秒「用到盡」。最近閱畢了一本,概念相似,就是讓閱讀者知道「未來」行程。

美好閱讀時光

今年新年假期前後5天(包括星期六日),最好做的事是閱讀。既然要好好讀書,那就選一本”book about book”,是台灣資深編輯傅月庵老師的最新作品《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很喜歡閱讀編輯、作家的讀書筆記,讀書人論書,總有驚喜。幾年前曾讀畢牛津出版社編輯林道群寫的《青山亂...

1

香江有位神探

近幾年有關香港的歷史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版,不論是鄭寶鴻先生的著作、余震宇先生的《壹街一個故事》系列、港識多史著作系列的等,都讓讀者認識香港歷史。不過,很多都是資料性質,對某些害怕讀歷史的人來說,真的未必容易接受,那是否有一些另類選擇?有,今次介紹的《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下...

莞爾一笑的詩

最近聽了一個向中學生推介翻譯文學的講座,講者開首說大家應該是多看香港文學,外國翻譯文學比較少。我很想講,我應該是在座的例外。別說香港文學,連華文文學都少閱讀。很多華文作品,都是因為觀看了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開始,作家西西是其中一位。

作家背後故事

連續4週介紹的書籍,都是非小說類,今次終於回到小說類:陳雪老師的《少女的祈禱》。陳雪老師算是我近年很喜歡的作家之一。喜愛她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她描寫人性很細緻,特別是人性的黑暗面。當我閱畢《惡魔的女兒》,已被她的文字吸引。之後的《你不能再死一次》及《惡女書》,再一次感受到她的文字的威力:是如何強烈、是如何細緻。

42.195的背後

第99屆箱根駅傳終於完結。今年是駒澤大學贏得。這個每年於1月2日及3日舉行的大學長跑比賽,由東京讀賣新聞東京本社出發,到箱根蘆之湖折返,分為10區。第一天是去程共108公里,第二天則是回程共109.9公里,全程217.9公里。參加比賽的,只有21隊大學隊,10隊是去年首十名,另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