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向?國美館黃土水觀展心得
聽聞電影或遊戲有所謂的「粉絲向」,意思是指其內容只面向熟知該IP的粉絲,若是這樣,那麼這檔「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也可以說是「粉絲向」吧?
閃靈樂團新單曲中的陳澄波畫作
比起反覆提及他們的死,甚至當成批鬥或炒作的工具,我更希望能了解他們活著時的故事
誰的八〇,誰的兩百年:評論對一檔展覽與一套書的評論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再過數十年,如今以為的經典也將改變。但過去所有的編纂與嘗試,都能讓我們未來的精神資產更加豐富。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典藏的顏水龍裝幀書籍
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顏水龍採取較寫實的手法,而非其在其他廣告插畫慣用的機械美、幾何簡化,且成書時間是目前研究對顏水龍生平掌握較模糊的1940年
寫在「蘭千山館」以前:臺灣美術視野下的林柏壽與板橋林家
本文以「作為日治時期臺灣仕紳的林柏壽」為中心,略述其與臺灣美術間的關聯,包含他作為當時藝術贊助者的角色,或是與當時在臺日籍收藏家間的往來等,如此一來,或能將他的收藏與同時代的臺灣美術史加以連結,也希望更多民眾投入關心此議題。
臺北市立美術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專輯
雖說展覽結束了,但對洪瑞麟的研究才正要展開。正因為有美術館的展覽,才得以集結畫家身後留下的大量史料,並通過研究還原其人其事與其時代,推展藝術史後續的書寫論述。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展覽強調,清帝國作為統治多個民族的帝國,因應治下不同族群,呈現不同的形象與統治策略,而避暑山莊正是帝國展演其文化特色的舞臺。
臺北市立美術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我喜歡拍攝「人」/肖像是我透過鏡頭對「人」的一種詮釋/我拍攝「人」不在於紀錄「他」的外貌/而在於呈現「他」的個性
柚子、貓、沒有月亮的中秋節與林玉山
每年的中秋節,新聞都會報導,千萬不要給貓咪戴上自製的柚子皮帽,因為柚子皮上的柑橘油成分很可能對貓有害,林玉山知道這點嗎?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背後缺席的臺灣留法畫家身影
我們固然讚嘆他機敏的創作策略,與二十年如一日的認同跟自我追求,但同時也必須省思,在這過程中被缺席的「臺灣」形象,如何在全球(不只是音樂市場)錨定自己定位與獨特性?
古廟:石川欽一郎與消失的臺北大天后宮
我們與當年的石川欽一郎一樣,跟不上都市的變遷與革新,同樣對老舊事物的消失懷抱著婉惜的情感。狹窄、濕熱且多天災的島國,無法徹底容下漫長時間積累的文化記憶,大天后宮、新公園、公園獅、臺北中學會成為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遺緒,而我們只能盡可能的抓住飄盪在歷史煙塵中的碎屑,不使它徹底消失。
第一位登上韓國報紙的臺灣畫家:陳澄波與〈嘉義街外〉
這是日本、臺灣、韓國三地享有共同記憶的時刻,一位臺灣油畫家首次叩響帝國中央畫壇的大門,陳澄波的笑容跨越海洋,宛若曉星照耀著每位讀報的臺灣青年。
眾聲喧嘩的藝術史寫作:《漫遊按讚藝術史》與《漫遊怪奇藝術史》
如同主編曾少千教授所言:「我們用凡人的視角觀看和談論藝術史,而不是歌功頌德永垂不朽的天才傑作。換言之,我們不願神格化藝術史,也不想自抬藝術史研究者的身價。」
【展覽分享】多媒體展演與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作品在故宮: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臺灣意象」是故宮近幾年在展覽內容上的突破,當看到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內容與故宮舊有文物一併展出,內心可謂百感交集,足見策展團隊的企圖與野心。
吾愛臺灣:立石鐵臣《臺灣畫冊》
螢之光的歌聲響徹基隆港,隨著港邊的陣陣波濤沁進灣生畫家的心。
【展覽分享】在畫家的生命裡跟著掘光而行-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
所謂「掘光而行」,表面上是指畫家長年在礦坑內,依靠幽微地燈光,辛勤勞動的生命經歷。但也同時隱喻畫家晚年退休後,環遊臺灣,乃至出國、旅美,重新沐浴在燦爛陽光下的感動。
螢火蟲之墓與李石樵的〈合唱〉
這是一幅如光的畫作,紀念了臺灣1940年代最黑暗的時刻。
再次認識台灣傑出前人
",寫真捕捉的是某個神而明之的瞬間,是令人會心的表情姿態,是意在言外的畫面組成,使某種象徵。"~~
石川欽一郎老師的顏料購買指南
1912年,在臺灣任教的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於日本的水彩畫專門誌《みづゑ》上發表文章,介紹各種水彩顏料品牌的差異及使用感受。
日本畫家筆下的「幻造國家」滿洲國:飯田實雄《建設》
1930年代末期的日本畫家飯田實雄,在這幅120號畫布的巨作裡,用顏料澆灌著名為大東亞共榮的夢想,此時他尚未能看見帝國夢碎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