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神這回事?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這些部分經費來自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與類似計畫所衍生出的研究成果與展覽一時蔚為風潮,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英雄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神這回事?

猴與兔的寓言:日本畫家竹內栖鳳《被飼養的猿與兔》
栖鳳展現他對動物神態、動作的細膩觀察,並轉化成寓言般的創作語彙,反映他將西洋美術的觀念加以消化吸收後,融合進日本畫的結果。

韓劇《黑暗榮耀》中的Staedtler Mars Lumograph鉛筆
在Neflix韓劇《黑暗榮耀》中出現的,是德國文具公司Staedtler(施德樓)出廠的藍桿鉛筆Mars Lumograph,中文一般叫做鐵人或鐵甲武士

閃靈樂團新單曲中的陳澄波畫作
比起反覆提及他們的死,甚至當成批鬥或炒作的工具,我更希望能了解他們活著時的故事

實驗成就藝術
照片來自pixabay實驗藝術不是一個藝術流派,是一個藝術創作方法,所以它永遠存在,因為每個時刻都可能有人在嘗試新藝術。實驗藝術的好處是自由,創作者可以自由發展概念、運用素材去變成新的發現。缺點是成品可能不成熟。但不管實驗成果如何都已是作品。

陳澄波之死?
過了一百年,媒介、速度雖有不同,但媒體的本質並未有任何差異。

土耳其與臺灣美術之間
發生在土耳其的大地震令人遺憾,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得以及時通過媒體報導,知曉土耳其的災情。然而在百年前,訊息傳播的速度遠沒有今日快,但由人與人所構成的網絡,卻也把臺灣與土耳其串聯在一起——美術是很好的例子。

圖像的時代、時代的圖像:《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無論是回應當代社群媒體時代的圖像風潮,抑或是透過圖像重新認識臺灣史,我相信《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必能滿足求知若渴的讀者們

誰的八〇,誰的兩百年:評論對一檔展覽與一套書的評論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再過數十年,如今以為的經典也將改變。但過去所有的編纂與嘗試,都能讓我們未來的精神資產更加豐富。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典藏的顏水龍裝幀書籍
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顏水龍採取較寫實的手法,而非其在其他廣告插畫慣用的機械美、幾何簡化,且成書時間是目前研究對顏水龍生平掌握較模糊的1940年

寫在「蘭千山館」以前:臺灣美術視野下的林柏壽與板橋林家
本文以「作為日治時期臺灣仕紳的林柏壽」為中心,略述其與臺灣美術間的關聯,包含他作為當時藝術贊助者的角色,或是與當時在臺日籍收藏家間的往來等,如此一來,或能將他的收藏與同時代的臺灣美術史加以連結,也希望更多民眾投入關心此議題。

出走:第十一章
放寒假当天,东南北请全寝室的人一起吃了顿饭,和同学们一一告别后把被褥和洗漱用品全部拉到了防空洞里,又储备了一些啤酒和方便食品,向沈文重请了假躲在洞里做最后的复习。东南北做了两套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卷子,除了作文没写,对照答案一看,只是错了一个语法题和三个阅读理解题。

臺北市立美術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專輯
雖說展覽結束了,但對洪瑞麟的研究才正要展開。正因為有美術館的展覽,才得以集結畫家身後留下的大量史料,並通過研究還原其人其事與其時代,推展藝術史後續的書寫論述。

破碎與繁華:記臺北故宮「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
如果是你,會喜歡這樣的策展安排嗎?明星展件與特展該如何取得策展重心的平衡?而學術研究的文字在轉化為面向大眾的展覽時,該如何拿捏比例,才不會顯得太過高冷?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聚焦-李迪《風雨歸牧》」
比起將作品置入某一脈絡架構的特展,以單一作品為主題,詳盡解釋觀看作品該注意的細節,或許更能提升觀畫時的眼力。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展覽強調,清帝國作為統治多個民族的帝國,因應治下不同族群,呈現不同的形象與統治策略,而避暑山莊正是帝國展演其文化特色的舞臺。

臺北市立美術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我喜歡拍攝「人」/肖像是我透過鏡頭對「人」的一種詮釋/我拍攝「人」不在於紀錄「他」的外貌/而在於呈現「他」的個性

淡水河畔:藝術與歷史之窗
此篇靈感來自於看完《紫色大稻埕》後,經常聽到這些藝術家們時不時相約淡水或是喫茶店,另外陳植棋去日本前都是點彈珠汽水(ラムネ),從日本回台後就改喝咖啡(コーヒー)了。

柚子、貓、沒有月亮的中秋節與林玉山
每年的中秋節,新聞都會報導,千萬不要給貓咪戴上自製的柚子皮帽,因為柚子皮上的柑橘油成分很可能對貓有害,林玉山知道這點嗎?

斷頭台上的英格蘭女王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合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