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wanzhic

遊牧者計畫|行動方案2:前往北呂宋之前還準備了哪些旅行道具?

你對田野的想像是什麼?總結過去十年(扣掉疫情封關的四年)的東南亞田野經驗,重新出發田野地之前,除了搜集資料了解當地發展脈絡,最切身、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把自己照顧好」。

【與我去旅行】一份遲了六年的約定,終於兌現

這是旅遊業界黑暗文,我深切希望糟糕的業界文化在疫情之後也能事過境遷。

【迎接2024】沒想到45歲的第一天,是捨棄用了44年的性別

原來女裝褲子一開始就預設了女人的腿不會比100公分長。

遊牧者計畫|行動方案1:桌面文具之站立式收納包

這不是業配文,如果KOKUYO願意找我業配,我會選另一個更漂亮、更上相的MoChi Haco站立式收納包來介紹。但身為勤儉持家的中年阿姨,近乎雙倍的價格但差別只是配色,這個算盤打完,阿姨覺得痛。

從菲律賓的濕涼山城開始,窺探世界史在北呂宋的流轉

我要去的地方,卻是在菲律賓北部的群山之中,氣候濕涼,距離主要機場爆遠,傳統上是伊哥洛特人(Igorot)的居住地,語言與文化和刻板印象中的菲律賓頗有差異,在旅遊市場上也是不太受青睞的偏遠地區⋯⋯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趴趴走阿姨」的誕生

麗蘭和我都有僑生、移民的背景,她是80後,我是70後。我們都是跨國移動者,父母祖輩自中國南方「下南洋」,而我們「北漂」至台灣,在台灣就學、工作逾20年,心中常有「台灣奇怪ね」的感受。這個「奇怪」是一種覺察,我們最常彼此核對的是:「咦,你不知道嗎?」「不知道,那是什麼?」。

落地是旅程 登機是歸鄉

可以有一杯苦澀的香檳,在我還能飲酒的年華

【疫情下的講師日常】線上授課的新嘗試:用google map對照《真臘風土記》遊吳哥?

想遍覽吳哥遺跡,疫情期間去不了柬埔寨?前人都說《真臘風土記》可帶你神遊吳哥盛世,又不想讀古文?試試用google map的「街景服務」對照聽講解何如?(1/14上線)

寫給2022年的祝福信

謝謝 @孫李 和 @Cherryyoko櫻桃陽子 提到消失已久的我,近來工作繁忙,趁著開年,記錄一下最近在忙的事情,也祝福各位舊雨新知,2022新年快樂、順心平安。

【魚露與蠔油】豬籠餅與月餅會

每次聊起中秋,母親總念念不忘幼時的「豬籠餅」:「有個五彩繽紛的豬籠,可以吊起來,像豬籠草那樣的,下面還有一條穗子,裡頭裝著餅。」廣東人有「送禮成雙」的習慣,覺得單一盒月餅不吉利,搭配豬籠餅,既是雙數,又不至於太傷荷包。以前的家庭人口眾多,月餅是送給大人的,豬籠餅則送給小孩,小孩子開心,過節的氣氛和禮數便都圓滿。

【疫情下的講師日常】要克服的除了面對鏡頭的恐懼,還要迎戰「我要看免費」的消費習慣

在這個艱困的時節,還有人願意在無法預期有多少回報、甚至沒有保障獲利的情況下,只為了「我想做好這件事」就將全副身家投注於此,這種傻氣,我希望能有多一點人支持,多一點點也好。

【我話我鄉】村子裡的小旅行:龍形洗衣場

龍形,又稱蛇仔形,屬頂莊。十七世紀時為凱達格蘭族人的居住區,受西班牙、荷蘭控制。十八世紀起,福建移墾者漸增,在下莊一帶建立八里坌,與新莊街、艋舺渡頭及芝蘭街為台灣北部最早的中國移民聚落。即使八里坌歷史悠久,因地緣關係,龍形與八里坌關係淡薄,而與Kantou(關渡)關係密切,日治時期「關渡媽至龍形避禍」的習俗,流傳至今。

在創作中必須誠實:塩田千春,觸感、框架與記憶(二)

我站在她手持線段的照片前看了很久,她找到了她的語言,找到了她觀照天地與自身的途徑,也找到了與世界溝通的管道,而我沒有。

【魚露與蠔油】媽媽抽屜裡的千年工藝:東南亞細金珠寶

河內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缽場陶、定功銀、五社銅」,指的是缽場的陶瓷、定功的金銀器、五社的銅器,都是越南最頂尖的工藝品,在封建時代是提供給皇族朝廷的御用品。查到「定功銀」的時候,眼前出現用銀絲纏繞的精緻首飾,我興奮極了:「這跟媽媽那套神祕銀飾是一樣的工法!」

【背包十年】「出走是浪費時間」這句話荒謬至極

旅行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尋找答案」的過程。「漫無目的」是有層次之分的。若旅行、打開視野是職涯的一部分,又何來「浪費」之說?

占婆(Chăm Pa)文明與藝術略記(一)樂舞篇(上)

不太久以前,越南中部有一個存續了將近1,700年的古國,極為擅長海洋貿易,港口文明昌盛。鄭和七次下西洋,每一趟遠航的第一站,都是到這裡停靠⋯⋯

當我們討論愛情

因為事情並不如想像那麼簡單。就算愛情訴諸直覺,直覺也可以分成好幾個層次來談。是愛是情還是慾,是人類原生的注定的苦難,還是上天賜予的喜樂?如果把神和宿命論抽掉,愛情關係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

學者的生活寫成小說會有多少人能讀呢?——讀《傅科擺》

「……這倒是製作出不同書籍的好方法,折衷的、任意的書。這是魔鬼作家的部分邏輯呀!」——《傅科擺》,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頁337。

六四三二──致我們正在失去的不可描述

香港街頭,天橋上的每根柱子,一個個灰敗的、骯髒的、蒙塵的塑膠瓶,在風中搖晃,所謂「吊小瓶(諧音)」是也。在熾熱的艷陽下,像是未熄的煙蒂,在我的心裡烙下燙痕,一枚、一枚,又一枚。我曾經以為自己長大後可以像眼前那些時髦的都會女郎,步履輕盈地穿梭在香港的高樓廣廈間;然而那光燦燦的未來之夢,似乎也隨著血肉模糊的新聞照片,變得黯淡虛無。

臺灣最接近世界遺產的一年—— TICCIH Congress 2012年會與臺灣產業文化資產的相遇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文化資產沒有爭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但不代表台灣沒有兼具普世價值與珍稀性的世界級文化遺產。由於台灣社會瀰漫對「台灣之光」的自卑與迷思,許多事物往往要先在國際上取得認可,才能回過頭來在台灣社會受到重視,文化資產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