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wanzhic

|馬祖駐村筆記|離離島,移移人——飄浪者的東莒

乘船到東莒,船一靠近猛澳港,人人都會看見四個大字:「同島一命」。都說是同島一命了,只要來到這座島,就得與這座島死生相依。原因無他,這裡的所有物資幾乎都得從南竿轉運過來⋯⋯

|馬祖駐村筆記|歷史感,就是我族故事的時間軸

大埔石刻位於東莒西南端,一處近海的崖口上。明萬曆四十五年五月十五日,表揚福建總兵沈有容在東沙擒獲69名倭寇,綏靖閩海。望著石刻,我不禁有點困惑:「這個明代擊敗倭寇的事件,與我何干?」

|馬祖駐村筆記|寒露,重陽,迎來東北季風的第一天

我想起東犬燈塔那道長長的白色矮牆,當年為了讓守燈塔的人提著油燈前往燈塔,不被風吹熄燈火,才修築那道矮牆。東莒很需要這些長長的石頭牆,將風與浪都擋在外頭。

|馬祖駐村筆記|前往馬祖,交通本身就是一場艱鉅的戰略任務

媽呀,原來去個馬祖這麼難?望著航班時刻表上艷紅色的「關閉 Closed」標示,那我之前幾次都順順抵達,以為交通大概就那樣,實在是好傻好天真。

|馬祖駐村筆記|買馬祖送關島?你需要的求生技能是⋯⋯

按照原訂計畫,10月1日我就應該要到東莒駐村兩週,但山陀兒攪局,9月30日我便接獲民宿主人通知,馬祖所有船班停駛至10月3日,就算飛得到南竿,也到不了東莒⋯⋯

【口訪筆記】碧瑤(Baguio)是鬼城?

本文有鬼故事,請慎入。

【口訪筆記】北呂宋的山與海:Cordilleras與Ilocos(一)

訪談一開始,我就發現英文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理解、轉譯在地知識⋯⋯

遊牧者計畫|行動方案2:前往北呂宋之前還準備了哪些旅行道具?

你對田野的想像是什麼?總結過去十年(扣掉疫情封關的四年)的東南亞田野經驗,重新出發田野地之前,除了搜集資料了解當地發展脈絡,最切身、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把自己照顧好」。

【與我去旅行】一份遲了六年的約定,終於兌現

這是旅遊業界黑暗文,我深切希望糟糕的業界文化在疫情之後也能事過境遷。

【迎接2024】沒想到45歲的第一天,是捨棄用了44年的性別

原來女裝褲子一開始就預設了女人的腿不會比100公分長。

遊牧者計畫|行動方案1:桌面文具之站立式收納包

這不是業配文,如果KOKUYO願意找我業配,我會選另一個更漂亮、更上相的MoChi Haco站立式收納包來介紹。但身為勤儉持家的中年阿姨,近乎雙倍的價格但差別只是配色,這個算盤打完,阿姨覺得痛。

從菲律賓的濕涼山城開始,窺探世界史在北呂宋的流轉

我要去的地方,卻是在菲律賓北部的群山之中,氣候濕涼,距離主要機場爆遠,傳統上是伊哥洛特人(Igorot)的居住地,語言與文化和刻板印象中的菲律賓頗有差異,在旅遊市場上也是不太受青睞的偏遠地區⋯⋯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趴趴走阿姨」的誕生

麗蘭和我都有僑生、移民的背景,她是80後,我是70後。我們都是跨國移動者,父母祖輩自中國南方「下南洋」,而我們「北漂」至台灣,在台灣就學、工作逾20年,心中常有「台灣奇怪ね」的感受。這個「奇怪」是一種覺察,我們最常彼此核對的是:「咦,你不知道嗎?

落地是旅程 登機是歸鄉

可以有一杯苦澀的香檳,在我還能飲酒的年華

【疫情下的講師日常】線上授課的新嘗試:用google map對照《真臘風土記》遊吳哥?

想遍覽吳哥遺跡,疫情期間去不了柬埔寨?前人都說《真臘風土記》可帶你神遊吳哥盛世,又不想讀古文?試試用google map的「街景服務」對照聽講解何如?(1/14上線)

寫給2022年的祝福信

謝謝 @孫李 和 @Cherryyoko櫻桃陽子 提到消失已久的我,近來工作繁忙,趁著開年,記錄一下最近在忙的事情,也祝福各位舊雨新知,2022新年快樂、順心平安。

【魚露與蠔油】豬籠餅與月餅會

每次聊起中秋,母親總念念不忘幼時的「豬籠餅」:「有個五彩繽紛的豬籠,可以吊起來,像豬籠草那樣的,下面還有一條穗子,裡頭裝著餅。」廣東人有「送禮成雙」的習慣,覺得單一盒月餅不吉利,搭配豬籠餅,既是雙數,又不至於太傷荷包。以前的家庭人口眾多,月餅是送給大人的,豬籠餅則送給小孩,小孩子開心,過節的氣氛和禮數便都圓滿。

【疫情下的講師日常】要克服的除了面對鏡頭的恐懼,還要迎戰「我要看免費」的消費習慣

在這個艱困的時節,還有人願意在無法預期有多少回報、甚至沒有保障獲利的情況下,只為了「我想做好這件事」就將全副身家投注於此,這種傻氣,我希望能有多一點人支持,多一點點也好。

【我話我鄉】村子裡的小旅行:龍形洗衣場

龍形,又稱蛇仔形,屬頂莊。十七世紀時為凱達格蘭族人的居住區,受西班牙、荷蘭控制。十八世紀起,福建移墾者漸增,在下莊一帶建立八里坌,與新莊街、艋舺渡頭及芝蘭街為台灣北部最早的中國移民聚落。即使八里坌歷史悠久,因地緣關係,龍形與八里坌關係淡薄,而與Kantou(關渡)關係密切,日治時期「關渡媽至龍形避禍」的習俗,流傳至今。

在創作中必須誠實:塩田千春,觸感、框架與記憶(二)

我站在她手持線段的照片前看了很久,她找到了她的語言,找到了她觀照天地與自身的途徑,也找到了與世界溝通的管道,而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