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

@ngengkatw

為何如此多道牆?

這裡借用澳洲原住民藝術家Wesley Enoch在2019年國際現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CiMAN)振聾發聵的演說題目:《為何如此多道牆?》(Why So Many Walls?)。最近感到灰心時,常常拿出口考前一天晚上為了口考簡報寫的講稿一看再看,無非是試圖提醒自己,曾經我們也面臨更巨大的無能為力,但是仍然存在向前走的理由,就是沒有停下來的藉口。

快時尚與身體的生命政治

伸張身體自主權已蔚為顯學,針對權力/權利邊界的討論、運動正在我們周圍持續發生,然而身體亦是不斷變化中的概念,祂同人類生產方式的演進與政治狀態共變,並非一成不變。身體既是君主展現權力的工具,也是現代國家深入社會實踐其意志的載體,更是全球資本的慾望對象(object petit a)、帝國之幻想(phantasy)與誘惑(lure)對象,憑藉這股驅力,身體將被剝削至徹底裸命狀態(bare life)。

原點的兩面——《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加速時代與中央歐亞的巴爾幹化

最近看到有關阿富汗的新聞,諸如大批軍警投降、塔利班進入首都乃至總統落跑到鄰國塔吉克,讓我有十分深刻的加速感,中央歐亞地區正在經歷帝國版圖的再解體,巴爾幹化時代即將到來。

建黨百年:社會主義在中國

值此東方最大社會主義政黨成百年,我們無論作為受威脅的鄰國或是安全的旁觀者,都應該瞭解他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其政權本質:失去社會主義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

White Privilege

最近剛認識的新鄰居蘇格蘭朋友昨天跟我講了一段我覺得有點讓台灣人丟臉的經歷

亞洲人?歐洲人?

這主要是針對Boris Groys的文章〈歐洲與歐洲的他者〉(收錄於《藝術力》)裡對歐洲意識的敘述而衍生的問題。

南洋廳、南方想像、南進台灣

本文從「南洋」作為地理名詞的歧異出發,再談及日屬台灣攝影中的南方想像與《南進台灣》這部國策紀錄片,從中分析日本帝國迥異於西方的殖民結構。

滿洲帝國的恐懼與目光

這是在滑Facebook時看到故宮南院的展覽《遠方的戰爭—清宮銅版戰圖特展》預告所產生關於清準戰爭的看法,以及對於「史觀」這件事的一點感想。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10場次)座談問答補充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10場次)座談問答補充

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10場次)座談提綱

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10場次)座談提綱

博格達汗、開台祖、戎克船

一些家族史與四處岔出的台灣、東亞歷史線索

愚信檔案,是病

「我們若忘了檔案的本身是技術性的儲存(因此是一種義肢增補物),而直接將檔案與自然或原初(或記憶)連結在一起,則會帶來暴力,因為對過去的繼承將被特定身分或民族所壟斷。」(李鴻瓊,2013)

賤民與台灣文學

「賤民永遠面臨的毀滅陰影使他渴望生命、渴望存在,存在於這個殘酷、無意義的、荒謬的,然而又如此美麗的現世」––吳叡人

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神這回事?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這些部分經費來自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與類似計畫所衍生出的研究成果與展覽一時蔚為風潮,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英雄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神這回事?

文化建構的難題 — 科索沃的當代藝術「策略」與歷史背景

科索沃Kosovo作為巴爾幹半島最後一個新生國家(2008年正式獨立),當代藝術在前南斯拉夫地區與科索沃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鑒(如何在藝術方面尋找與界定台灣性與主體性的課題),本文透過梳理巴爾幹半島歷史背景、科索沃藝術發展與國家文化策略的強勢部署來討論關於藝術、國族、文化建構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