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2 | 身體、記憶與愛的人生觀賞集:文潔華的女身書寫
「沒有一個概念和情感是離得開身體的,也沒有一個身體可以離開社會的建構和性別。」

瑜珈墊現身
自從老爺的檢查報告出爐後,我的心就惦記著他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想該如何改善他身體的數值。眾所周知最理想的方式除了調整飲食之外,就是運動。我和老爺不擅長運動,我指的是跑步或是特定的運動,像是籃球或網球之類的。我們最常做的運動大概就是走路,但實際上走的時間不算多,於是我便想在運動上增加數量或者說增加強度。

天馬行空 亂想一通(40)
為何許多人一有空就會想去按摩

我的房間,152cm
如果在物理上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內心的房子就會真正變成廣袤起來,先是房子的圍牆被瓦解了,然後長出了草原,越來越廣袤,有時可以看到大海,深邃、沉靜、又瘋狂。如果有了屬於我的空間,我想怎樣都可以。即便我的房間是一具只有152cm的軀殼也OK。
行為藝術教母的三重面具——《瑪莉娜:巴西幻之旅》映後座談:黃建宏 x 鄧兆旻
浸身藝術與端詳藝術之人,會如何看待瑪莉娜這趟各式身體經驗皆飽滿綻放的巴西之旅?剛成為關渡美術館館長的黃建宏教授,坐在Giloo總監兼藝術創作者鄧兆旻的身旁,兩人在早前便已相約,要在映後聊聊瑪莉娜——這位具爭議性卻藏有爆發力的行為藝術教母。

常看小電影會大腦萎縮?它是如何傷害人體的?今天小編來跟你分析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本周的话题是关于小电影的影响

私人推薦:座落在台北市的月經博物館「小紅厝」
「月經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我們就讓月經博物館座落在這城市」,「讓所有人一經過,就絕對可以看到它」。

身體運用之各家武術集錦 a.k.a 大叔的當代武術生存指南第一班
一直很喜歡看戲、看舞。有時候,單純喜歡看表演者。專注在看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對,就是「身體」。我對「身體」這個項目很好奇。跟「身體工作者」互動,真是與眾不同的體驗。尤其,是自覺性很高的身體工作者。以下都是課程裡的筆記,字字句句紮心: 「站住即為落地花。

[健身教練日誌] 新手初入健身室應做的第一件事
不是操練肌肉,而是......
Bar & Body & Wearing
身上每個部分都是肉和皮囊,我們穿衣服只是為了能夠走在街上。如果我的身體能夠發揮最大價值,就算四分五裂又如何呢?美髮師和我說道
撐住
最近對於照顧老人家這件事上很有感觸。雖然婆婆已經離世了,但她那陣子住院需要人照顧,我們因為上班不易請假,一時間要找看護真的很難,所幸我們尚有其他家人能協助,雖然不夠專業,但此時有人勝於無人。其他家人無法協助的時候,的確令人感到無力之外,倘若另外的家人非但不能體諒,還說些什麼責怪的風涼話,就更令人沮喪氣憤了。

生吃大蒜好處多,不但殺菌還能抗腫瘤?提醒:4類人真的要少碰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本週的話題是關於大蒜

【容貌焦慮與美感】
這陣子拍照遇到些情況,雖然盡力去克服了,發現確有不少合作對象有容貌或身體焦慮;覺得自己不夠瘦、臉部某個角度不好看,延伸出來透過大量修圖與調整達到自己喜歡的模樣,整形就是另個領域我不熟就不談。其實這幾次拍攝素人下來,少有跟我抱怨照片不好看的,真的很感謝每次用心對待拍攝,妝容、服裝,都盡量做到位。
男過四十,4個特徵表明你已經提前衰老,該如何預防呢?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本期的話題是預防衰老

變化與常在:持續前進
好久沒有放下一切事務,走近樹叢和湖邊,走近它們不須要思考和掛慮、就能憑藉著蓬勃的動力堅韌生存、欣欣向榮的世界,呼吸這個世界的空氣。

晶片人
脖子後面又來了一陣涼風。Louis下意識地去摸。那是很多年以前,到處流行一種新冠病毒,攻擊肺部的,全球死了好多人。中國是病毒起源地,但反而死的人沒有其他國家多,因為全國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像水桶一樣封得嚴嚴實實。每一個中國人,只要還想踏出家門,就必須拿到一個叫做綠碼的東西。
自己的身體自己負責
Photo by Zac Durant on Unsplash 一般情況下,自己的身體必然由自己負責,當然有一些特殊情況是要將身體交托給醫生、看護等專業人士,但現在暫且不談這些例外。因為身體是你的,所以你必須對自己身體負責。飲食固然要健康、運動不得不做,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早睡早起、均衡飲食、保持衛生等等。

如何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小編給出8條建議,助你心血管健康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本週的話題是如何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身體運作機制
自從W同事罹癌之後,我的班別就有了調整變動,每個星期二都是我上早班的日子。只要遇到上早班,前一天就會督促自己早點上床睡覺,第二天才不會過於晚起而耽誤了上班,這樣的上班模式也已經持續將近兩年的時間了。Q同事的父親因為癌症末期,醫師表示他的身體已經無法治療,決定用安寧緩和療法,生命只...

肉體所背負的沉重——讀Peggy Shinner《我這總將棄用的身體》
Peggy Shinner《我這總將棄用的身體》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