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新書出版|蜂鳥的火種
輾轉了一年多,這個故事終於有了落腳處
短篇小說|石蛾歲月
名字是還可以逃生跟呼求時用的。但妻子已經不需要了,嫁給我的時候就被胡太太、胡太太的叫,她的名字彷彿變成水氣,淡漠的蒸發,現在她是一株植物了,更不需要名字。被整齊的種在白淨的床單上,眼睛會眨但沒有意識聚焦,會吸吐氧氣、吞嚥吸收和排泄,頭髮和指甲還會蓄長,維持植物一樣單一簡寂的秩序,深埋在泥裡毫無動靜。

對談》推廣臺灣文學經典,不等於稀釋論文:朱宥勳X盛浩偉談《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
兩人分享彼此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出版觀察:許多人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內容或許不盡同意,但現下並沒有更完善的版本。臺灣文學研究者人人必讀的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如今看來過於簡略,但要做出能夠容納多元性的文學史,篇幅又相當長。比如國立臺灣文學館企劃出版的《臺灣文學史長編》就是如此,一字排開共計33冊——想想,一般讀者有誰會為了理解臺灣文學,一口氣讀三十幾本書?

OB快報》作家陳思宏《鬼地方》登法國《世界報》文學評論版頭條,被盛讚為「成功的小說」
「作為散文、短篇小說和其他作品尚未翻譯的小說作者,陳思宏無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知道如何與讀者一起嬉戲。他的小說是成功的。」

香港專欄.台灣文學獎——兩地文化上升階梯與機制對照:鄧小樺、黃麗群對談紀錄
鄧小樺、黃麗群兩位擁有豐富媒體與出版經驗的作家,日前在台北飛地書店對談「台港都市的文學養成生態」,討論香港的專欄文化和台灣(以單篇為主)的文學獎機制,在過去如何成為作者事業的上升階梯;在舊有權威消失的當下,作家們面對沒有邊界的網絡文化,文學生態又將出現怎樣的挑戰。

文訊40》適時淬鍊的風華:《文訊》雜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夏《文訊》即將歡度40周年慶,雜誌社社長封德屏表示:「承載無數臺灣文學與文化的記憶,有幸迎接屬於自己的40周年,不僅是一處里程碑,而是希冀與展望。」7月起推出精心策畫的系列活動,包括4本專書,另有展覽及系列講座。

君心吾知(第十三章)
在一個不正常的世界裏,讓自己正常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不正常。

君心吾知(第十五章)
在一個不正常的世界裏,讓自己正常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不正常。

對談》陳淑瑤X童偉格說《魔以》:作品只為閱讀而生的書寫美學,及筆訪陳淑瑤
童偉格:「在家鄉被掏空後還在原處生活的人,必須將老廢荒壞的現象當成每天日常的時候,怎麼正常地活著?人怎麼在對自己而言漸漸陌生的世界裡,達成某種形式的和好相處?」成長於澎湖的作家陳淑瑤,2023年書展期間與作家童偉格對談。陳淑瑤每部作品都有各自的聲腔與細緻高明的修辭調度,《魔以》留守荒涼家鄉務農的女主角看盡鄉土日常,躊躇回望生命地景。一起來讀書展雙人對談菁華、筆訪作家陳淑瑤的內容。

陳雪:少女的祈禱
小說家陳雪說:「我不是為了寫小說才活成那樣子,是因為活成那樣子才成為小說家。」

林楷倫最新短篇小說集《雪卡毒》
「小說才是赤裸的我。我把自己切碎在小說裡。」 林榮三文學獎連續三屆小說獎得主《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首部短篇小說集。

吳妮民:女醫眼中筆下的《小毛病》
小毛病著眼的不只是身體髮膚,心理上的小毛病更是我們頻繁關注的。

對談》你看神是現實裡的宗教,我看是小說裡的奇幻──瀟湘神與邱常婷從《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談起
2023台北國際書展波蘭奇科幻風潮席捲而來,台灣也不能輸!神是什麼?這個大哉問長久以來令哲學家苦惱,但創作者可是愛死這個主題了。台灣奇幻作家瀟湘神新書《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融合了科幻、奇幻與台灣金瓜石歷史,告訴讀者:「神是一種商品」。本文邀請深耕台灣奇幻文學,《新神》作者邱常婷與瀟湘神隔空交流。一起來探索神明與信仰如何影響、傷害、救贖人類。

《寻找河神》-谢海盟
坐在黄浦江旁,这里的河神会听到我的细语吗?
2023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的多重宇宙,新春重裝上陣!
2023台北國際書展倒數20天,重要活動記者會起跑。左起: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探照文化執行長李明璁、臺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陳瑩芳、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工三行銷專案經理余韋達,以及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

雜談:詩刊結社見聞&創作的時時刻刻#未竟,虛構一部詩刊
做一種詩與載體之間主體的轉換,而讀者讀與不讀也好,在那個 #tag 記號中,可以連結至我們所有將要書寫的實驗作,寫一些未完成的詩、碎片,宛如生命之所以未竟。

附錄》羅玫玲的台灣書店史閱讀筆記1895—1989
書店是時代之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對應該時代在人文與知識上需求的書店。台灣尚無完整的書店史,但從坊間相關書籍和學術論文中,已約略勾勒出台灣書店百年發展歷程。本文參照《台灣書店歷史漫步》書中每10年為一斷代,來回顧曾經(或至今仍)存在的重點書店,摘要並補充個人觀點。

【講座側記】吳晟 X 張潔平:向世界去,回鄉土來:以文學耕種年輕的台灣
「一定要說台灣啊,因為你真的不認識台灣,而且你認識的還是錯誤的台灣,所以還是要『曰台灣』的。」

2022Openbook好書獎頒獎典禮 》文學大師白先勇驚喜現身頒獎 向年輕作家傳承文學精神
2022Openbook好書獎典禮活動,以閱讀大使郭婞淳的主視覺開場迎接大家(陳宥中攝影)文|Openbook編輯部 · 攝影|陳宥中2022 Openbook好書獎於12/3(六)下午兩點假西門紅樓劇場舉行頒獎典禮。與會來賓包括作家白先勇、和碩集團創辦人童子賢、臺文館館長林巾力...

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評審報告
文學類決選評審團,左起:郭光宇、郝妮爾、李瑞騰、廖偉棠、王榆鈞撰文|郝妮爾(作家)2022年入圍中文創作與翻譯類決審的書單中,「文學類」作品共有48本。其中有多部作品都迫使人重新思考「文學的邊界」為何?甚至——所謂的邊界真實存在嗎?抑或我們只是在一次次的過程中,跨過自身想像的界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