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教育
80 篇文章
哲學開箱文

假裝有學

某臺大教授委婉地指出,臺灣各大學的教學品質不高,而且也沒什麼人抱怨,更別說要解決了。按其論點,「假裝學到」的現象,是因為學費補貼+廣設大學。入學成本的低廉,讓許多原本不夠格(無論天資或努力)念大學的人,覺得自家待遇可以跟大家同等。我也有繳錢,我也有學分,我也有畢業,我也不輸人。

标签活跃作者
  • 椰子
    椰子

    //大学生/女权主义者/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

    MiSa
    MiSa

    讀者

    眾讀PopRead
    眾讀PopRead

    簡單物質,豐富生活 經常閱讀,恆常思考

  • Morven
    Morven

    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Storm
    Storm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真地体察自己、了解世界,期待真诚、理性、有爱的交流~

哲學開箱文

危機與悟道

昨天過了一個平凡生日,再也找不到理由否認,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上禮拜有學生問,哲學系的人可以賺什麼錢?這問題並不難答,基本就是知識產業鏈,儘管變現方式各有不同,至少都找得到成功案例。真正困難的、也更應該問的是:怎麼知道我適合走知識普及之路?或者換個角度問:怎麼把我的文史哲知識興趣,...

哲學開箱文

PISA成績之謎

曾有經濟學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美國學生的PISA排名總是不高,還常常輸給東亞國家?明明美國就是科研最強,沒道理學生素質輸那麼多。其中一種推測是意願問題。為了驗證這點,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

哲學開箱文

學習思辨,真的有用嗎?

最近看了一下Daniel T. Willingham教授(曾任職於美國國家教育科學委員會)的文章,專門討論批判性思維的,或說思辨教育的成效。答案是,思辨教育的成效,專教各式謬誤偏誤、定律效應、困境解方(以下統稱思辨技能)的那種,其實不太明顯。

哲學開箱文

文組的學以致用?

上禮拜到彰化女中語資班,做氣候危機的講座。先不論為什麼搞哲學的會講到氣候去,更有趣的是,當我問學生可能對什麼特別感興趣,得到的回覆是: 1.許多學生打算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填。2.學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組的出路」。文組學生越來越少、文組能做什麼工作,近幾年這討論話題沒消停過。

哲學開箱文

追求熱情根本無用?

近年來,各大學一再強調,年輕人應該追求熱情,早點選定自家興趣;但每年依然有許許多多的學生們,努力讓筆試成績變得更好看、更達標。這到底是官方說一套做一套,或學生們總是講不聽?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哲學開箱文

人文危機與知識產品

近來一篇報導指出,臺灣人文科學生佔比已不到20%。對此學界表示,許多學生就算想就讀人文學系,也常被家長勸退,大家應該想辦法做些什麼。(連結我放最後) 先前有學生說,他在臺師大上課時,看到有教授引用我〈哲學普及蒸蒸日上,哲學系卻步步危機〉的文章,似乎頗為認同。

哲學開箱文

創意、決策與邏輯

如果我幫自己的雪茄買火災險,抽完之後去要理賠,會發生什麼事?保險公司當然置之不理,而你可以告上法院,在「不適當火災」未被明確定義的情況下,法院會說理賠是應該的。你看似發現了財富密碼,準備再度按表操作,但保險公司很快就注意到,你肯定犯了多次縱火案,法院一定會判你入獄服刑。

哲學開箱文

哲學是種專長,但不是職業

近來有幾位網友問我,怎樣才適合走哲學,或說怎樣才能以哲學為業,賺取基本報酬。撇去學術研究不談,其實我認為,「以哲學為業」看來雖然正面,卻也可能導向一種認知:若哲學知能夠強,就該有份能夠維生的工作。很遺憾,這是錯的。哲學是種專長,但不是職業。

哲學開箱文

網路讓人變笨了嗎?

這位英文教師的觀察,和我講《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分心症候群》時,學生們的基本反應非常一致。其實大家的手機使用時間,以及行為、作息改變的程度,都是遠超自己想像的。甚至從小學就開始有手機的人,根本意識不到這是種轉變,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習慣了世界是如此。

哲學開箱文

哲學普及的兩派

所謂哲學普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想要嚴守學科分界,另一派根本不打算這麼做。前者我姑且稱為本格派,後者就叫雜學派吧。為了對應到受眾需求,雜學派已經相當於某種知識普及業,會積極跨領域或評論時事,可說必然超出當今哲學學科的範圍。不同路線的好壞,譬如精而不廣或廣而不精之類的,留給大家自行評價。

哲學開箱文

衝突感問題公式化

最近常會想衝突感、預期感如何調配的問題,感謝學生幫我想了幾個好案例,最終發展成這篇文章。我自己覺得,最有應用空間的,是衝突感問題公式化: 1.設定一個關鍵字,譬如「自由」。2.設想一組有關聯的相反詞,譬如「富人/窮人」。3.造幾個問句,譬如「富人比較自由,還是窮人比較自由?

哲學開箱文

沒有手機的日子

這學期在大直高中講網路哲學,看了學生在筆記上的提問,內心震撼無比。十年前我在台南上課,拿智慧型手機的人不多,而且高中才開始持有。但已足以讓他們趁老師不管,揪人躲在桌子底下打手遊。那時我意識到,網路本已普及,而手機帶來的影響,更是長期趨勢。無論它帶來的是好是壞,都是應該教的東西。

哲學開箱文

知性寫作選書

這學期到大直高中教知性寫作,目標是投稿教育部閱讀心得比賽。排課出乎我意料,一學期十八週,上頭六週+尾六週,中間休六週...好奇同學們中間那幾週要做什麼。總之,這次選四本書。《成功的反思》:難度★★★ 反省了「追求人生勝利組」、「成功值得享受一切」之類的主流觀點,指出人生必然有機運成份。

哲學開箱文

替知識加溫(3):製造決策互動點

上禮拜比較忙,公館、天母兩邊跑,都是跟中小學生講戰國歷史故事。當然,重點必須放在認知、決策的互動點,讓大家盡量動動腦、發發言,才有思辨教育的意義。這易學難精,有的故事我說了十幾次,猶覺有進步空間。以典故「千里馬骨」為例。簡而言之,老燕王把權力都交給宰相,宰相把官員都換成自己的親戚好友,太子很不高興。

哲學開箱文

替知識加溫(2):耍廢為何不太廢

寒假的營隊,帶領學員們自由討論。就我經驗,很多人喜歡這類活動,因為非常像是在聊天。只不過,有個關鍵前提必須滿足:要討論的問題,得能引發興趣、能讓大家想提供更多資訊,才會越討論越熱烈。那麼,要怎麼找出這類問題呢?我曾經為此煩惱,直到我發現,不如讓學員們自己提出來。

哲學開箱文

替知識加溫(1):學到東西的聊天

剛到高中教哲學時,常講一些教科書上的東西,也常發現學生沒有多少興趣。也許是太難理解,或太不貼近生活吧。於是我改換方向,用故事或時事當主題,再帶到概念或理論,情況好了很多。直到有一天,在講民主社會人人應該參與公共決策時,發現有個學生低頭滑手機。

哲學開箱文

踏入正向循環(2):學習成長樹狀圖

我有位學生,靠特殊選才的唯一名額,正取政大哲學系。他國中在實驗學校,已對政治哲學有興趣。我記得在看《垃圾圍城》時,他已經能問出分配不均與責任歸屬的問題。高中則完全個人自學,跟了不少歐陸哲學的課程與讀書會,很多都和文化體制如何決定個人行為有關。

支持思考無罪化/THINKTOOMUCH

台灣版極道鮮師(下):體制教育是對弱勢家庭的「階級複製」

問題學生怎麼來的呢,你心目中有個你期待他的樣子,他沒有辦法達到他就是問題,調整這個信念就是你能不能接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問題學生都是老師自己創造的,他背後是一個信念,你認為他是無能無力的所以他需要接受你的教育,但其實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本能。

支持思考無罪化/THINKTOOMUCH

台灣版極道鮮師(上):有不愛「學校」的人,但沒有不愛「學習」的人

大人對於學習僅限學科狹隘的認知也扼殺了小孩的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學習在義務教育的洗腦下變成了學校的專利,學習從不指學科,而是真實的生活的所有事物、知識,哲學也是,烹飪也是,木工、機械維修、農業、音樂、影像創作、手作也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