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成績之謎
曾有經濟學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美國學生的PISA排名總是不高,還常常輸給東亞國家?
明明美國就是科研最強,沒道理學生素質輸那麼多。
其中一種推測是意願問題。為了驗證這點,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據此推測,發獎金寫測驗的話,能把美國在PISA的排名,從36升到19。
也就是說,沒錢的話他們就隨便搞。
反推過來就是,東亞學生會由於某些既存原因(榮譽感、愛寫題、文化自尊、以為算是在校成績等),認真寫PISA測驗,無論有無金錢誘因都差不多。
相當適合做勞工,不用加薪就耐操。
===
細節可參見《誘因設計》,摘錄一小段如下:
「為了調查公共政策制定者對問題是否診斷錯誤,我們在美國和中國上海的高中進行一場誘因實驗。我們刻意選擇上海,因為它在2012年PISA數學測驗排名第一,而美國在同項測驗的排名是36。我們的題本採用PISA官方試題的精簡版,有25道PISA數學考古題,學生有25分鐘解題。
...沒錯──我們給錢。實驗組的學生入座時會收到25美元並被告知,如果答題錯誤,錯1題扣1美元(中國學生的獎金為等值人民幣)。我們以這些誘因利用第10章討論的「損失規避」心理現象。一是一開始並沒有真的拿到錢,只是想到未來會少拿到幾塊錢,二是一開始真實拿在手裡的鈔票,卻想到有可能失去,兩者相較之下,後者的感受會比較痛苦。基於損失規避心理,這種誘因設計的激勵效果比每答對1題就得到1美元更好。
...實驗結果證實我們的假設:面對誘因時,上海學生的成績幾乎沒有改變。顯然,上海學生在沒有獎勵時也是全力以赴,即使引入額外的獎勵措施也無法改變這一點。然而,美國學生的成績卻突飛猛進。有獎金時,美國學生解答的題數增加,答題正確度也提高。我們估計,如果美國學生在實際的PISA測驗中也有獎勵,美國與上海的排名差距會拉近大約一半,從目前的第36位提高到第19位。」
資料來源:Uri Gneezy, John A. List, Jeffrey A. Livingston, Xiangdong Qin, Sally Sadoff, and Yang Xu, "Measuring Success in Education: The Role of Effort on the Test Itself,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Insights 1, no. 3 (2019): 291-308.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