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的學以致用?
上禮拜到彰化女中語資班,做氣候危機的講座。
先不論為什麼搞哲學的會講到氣候去,更有趣的是,當我問學生可能對什麼特別感興趣,得到的回覆是:
1.許多學生打算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填。
2.學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組的出路」。
文組學生越來越少、文組能做什麼工作,近幾年這討論話題沒消停過。但我發現,各界反應天差地遠。
譬如某些菁英學者的反應是,組團去台中四校弘揚學術威能,用書包括《成功的反思》、《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現代世界六百年》、《蘋果橘子經濟學》等。雖然弘揚學術威能與強化文組出路,這兩者的關係看來滿謎的。不過我自己推測,這背後是一種彌平教育資源的思維。
幾年前在台中一中、女中教多元選修時,就已聽說類似狀況。網路時代資訊流通,學生明顯地有比較心態:台北學校平時就能到行政機構參觀,自己上台北面試則得花不少錢。
這次特地來高鐵站接送的主任,也一邊過大度溪,一邊跟我談了城鄉差距。感覺中部的教師們,確實積極地替學生尋求更多資源,而菁英學者們的聯合講座,是對此的一種回應。
如果單單是想解決文組沒落的狀況,好像更應該從台北開始才對。
當然,在職涯規劃的問題上,總會有人強調:應該先找到興趣或熱情,自行探索與多方嘗試,而非人云亦云。畢竟從大數據來看,科系、就業的對應關係本來就不太高,轉換跑道的案例也非常多,似乎不用一開始就選定路線。
但我個人是認為,近來所謂文組的學以致用,自雇者與自由接案的性質越來越強,外加經營網路社群會大加分,已超級偏離傳統職業的想像。
這主要是因為,在畢業生產出速度,遠大於傳統職位需求量的背景下,若文組想要學以致用,斜槓、自由接案、經營網路社群、加入成長中的市場,都是必然趨勢。
因此我認為,「產業鏈」的概念比「職業別」更重要。譬如我自己算是教學產業鏈,在同一條鏈上,從24歲教到4歲,其實做的事差不了太多,或說轉換成本不高。
至於文組適合怎樣的產業鏈、產業鏈分成哪些比較好,這就值得更多研究了。我自己看,文創當然是一種,搞不好連選舉也能算。狀況真的挺複雜,沒人領進門,容易鬼打牆。這類資訊,是應該更新給學生知道。
討論這些滿好玩的,學生後來都在問,少子化是使競爭性變高還變低、教學產業鏈還有多久會飽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