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圍城
9 人追踪
13 篇文章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教育為何物

大學就像社會前的一度閘門,進不了這度門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大學除了這一面之外,它也像獨立於社會之外,高聳入雲的一座象牙塔。有別於社會裏的叢林法則,這座象牙塔只聽命於一種價值:真理。有幾分證據,便說幾分說話。

觀影囈語

【片單】推薦5部關於「反送中」的電影

始於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仍未完全落幕......這邊將推薦五部關於「反送中」的片單:《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不割席》、《時代革命》、《少年》。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離開與留下 隊友間迂迴的命運 流亡抗爭者:自己照顧自己,是當刻最重要之事

【理大兩年】離開與留下 隊友間迂迴的命運 流亡抗爭者:自己照顧自己,是當刻最重要之事撰文: 記者周滿鏗 發佈日期: 28.11.21 2019年11月下旬,長達13日的理大圍城,改變了香港日後的歷史進程,亦改變了不少人的人生路向。兩年前的今天,11月28日,衝突全面結束,警方開始進入校園搜查蒐證。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記下群眾傷痕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讓將來的人理解2019年的人在做甚麼。」

撰文: 特約記者陳零 發佈日期: 21.11.21 2020年11月21日,香港市民都守在屏幕前,集氣期待《佔領立法會》成為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得主。雖然該次願望落空,但2021年5月6日,該片與《理大圍城》獲頒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12點前我要返屋企》記下歇斯底里後的孤寂 導演:我們都被政權圍困

撰文: 記者張凱傑 發佈日期: 20.11.21 「有人躲在假天花上,聽到軍靴聲經過,我不知道是真實還是幻覺,但他們長期處於這種驚恐狀態。也有人抱著去死的心態,只要警方攻入校園,他們已經準備好殊途同歸,這樣極端的狀態足足維持著24小時。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一個參與「暴動」的年輕人:「2019年是災難,以前覺得香港不會有災難。」

撰文: 特約記者陳零 發佈日期: 19.11.21 阿樂(化名)是普通不過的香港人,人生規劃大致是讀書考試、畢業搵工、放假旅行。他甚至曾經投考警察,一心寄望畢業後申請政府工,收入穩定,平凡過一生。2019年6月,街頭抗爭持續不斷,他心想:「出去都無用,屋企捐錢就算。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48小時困獸鬥 社工媽媽:「我只想陪住班『細路』。」

「我作為家長,更覺得要讓下一代知道,曾經甚麼是法治、公義。」然而,她亦會教導孩子,在這樣社會環境下,自處的判斷:「譬如有些說話會引起激烈衝突,甚至生命危險,就要衡量是否必須在公開場合說,我也不知這是否『跪低』,但如果要在香港生活,是必須有這些處世技巧,否則我不覺得能在香港繼續生存。」她認為,下一代更需要擁有思考的能力:「跟我立場不一樣,是沒有問題的,最重要是不要人云亦云。」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專訪BBC得獎影像記者:要讓觀眾繼續關心香港發生的事

「那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遇到有藍色刺激劑的水炮車。」今年41歲Jack Garland是英國BBC皇牌節目Newsnight的影像記者,曾採訪2013年南蘇丹內戰、2014年烏克蘭革命…站在戰火中對他來說是平常事。2019年公司派他出差香港4次,見證6月12日大規模示威、衝突到11月的理大圍城,他形容理大一役不如以往「如水式」示威

已註銷用戶

《眾新聞》備份:【理大兩年】流亡英國青年:由金鎖匙變地底泥

「我本來是個含着『金鎖匙中的金鎖匙』出生,現在是『地底泥中的地底泥』。」兩年前只有17歲的中學生Ivan,在香港理工大學一役中為前線示威者,一年後隻身飛往英國申請政治庇護。擺脫到政治包袱,但甩不走的卻是抑鬱、精神分裂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許恩恩

【2020–2021】年度佳片及其筆記

1.《理大圍城》2.《逃亡的女人》3.《偶然與想像》4.《在車上》5.《墮胎師》6.《南巫》7.《引言》8.《24》9.《在你面前》10.《天猶未光》11.《天能》12.《花果飄零》13.《間諜之妻》14.《佔領立法會》15.《民主盜起來》

陶樂思

閱讀咖啡角一週內容保護巡禮(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廿九日至十二月四日)

上週註冊了兩篇公民媒體專訪報導到ISCN以及把它們放到Arweave作永久保存。這兩篇報導包括: 第一篇是來自《眾新聞》的《【理大兩年】離開與留下-隊友間迂迴的命運-流亡抗爭者:自己照顧自己,是當刻最重要之事》。以下是註冊ISCN後的連結,大家可在以下頁面找到文章放上IPFS和A...

陳牛

《佔領立法會》與《理大圍城》:我們都是困住的人

慕雲

理大 · 香港 · 紀錄片 —— 我們要堅定地抵抗並書寫我們的歷史

觀看紀錄片,觀看香港的紀錄片,像是進行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一樣,強迫自己面對傷口、習慣傷口、直面傷口,然後變得堅強。刻劃理大之戰的紀錄片,早些時候看過《理大圍城》,近期又觀看了《紅磚危城》。或許是觀看時間上比較接近事件,加上前者的藝術性較重,叫人動容,難以整理觀後感想。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