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性 ── 唯唯諾諾使人辜負了自己
在一些備受爭議的事情上,如果我們為了要令他人好過一點而放棄自己的道德信念與準則,同時就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放下了自己的尊嚴。關於這種人的惡習/過錯的討論中,康德的理論是至為經典的。人有理性的能力,而這能力使得我們值得所有人尊重。因此,人有受他人尊重的權利,亦即尊嚴。

不理性,或許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多
人基於理性判斷去選擇,這種活動使人感到自身的力量。康德(Immanuel Kant)奉之為人的尊嚴與絕對價值的彰顯,而哲學家亦大多認同如此能彰顯人的自主價值。當然,稱得上有價值的評價或行動必須合乎理性(rational),否則只屬瘋言痴語,或有如夢遊。然而,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其實都合乎理性,因此要指出人類不理性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易⋯⋯

理性、感性、與豐富的現實: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上)
「現實是無限豐富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複雜性,人的複雜性,因此我們在探討人生的時候,不應該只重視理性的成份,還必須重視意志的成份;在意識及認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下意識的世界,在可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不可知的世界。」

閒談:酒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我們經常說要「理性思考」,不要衝動行事,是什麼意思 ?
可能不是你認為的「凡事多想一下」而已。

自由是個什麼東西
超越理性與非理性的自由。但最近不想多寫,所以邏輯很可能有跳躍(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好奇就請不要讀),跳躍方式請自行參考叔本華~_~
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理性、倫理、需求、方法
人在自我成長需要核心素養學習,你要認識歷史、基於理性思維、生命倫理、社會需求之辯證法作為認識出發點。自我學習成長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對、改變社會;方能展現人類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你應該要相信參與社會變革能夠改善世界,並有著持續進行的良善意志力。要怎麼改善社會?你首先要懂得觀察、了解與分析這個社會,試著在學習過程中建構面對社會與自我革新的辯證理論,然後才進行實踐,想辦法改善社會。

筆記: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 — 觀念」(Reason - Idea)
讀康德毫不容易,他的理性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涵意,今次筆記所寫的是比較狹義的涵意,見於〈先驗辯證論〉的開首部份。

經驗|如何在對話時假裝理性的一方
學到精髓以後甚至可以量產農場文唷~
理性不等於死腦筋
就好像科學教條主義根本就不是科學,而是阿達瑪控古力一樣。
刨根问底问西哲
最近在读美国学者 Frank Thilly 的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 这本书问世于1914年,没受过当下的“政治正确”风气的熏陶,在前言部分直接了当地认为中国、印度、巴比伦等亚洲国家的哲学发展水平不够,直接舍弃。

《狂熱者的理性》元明說文解字
當一群狂熱者突然高調呼籲理性 —— 他們的骨子裡其實還是狂熱者。狂熱者這時候認為的理性, 只是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尤其當他們發現別人也開始狂熱的時候。創作主題:狂熱者的理性。創作者:元明。創作時間:中華民國壹佰壹拾壹年拾壹月廿參日。
少年派與愛因斯坦 (「神與我」徵文)
生命是一場奇幻的漂流,而對神的信仰既可以充當獨木船的槳,也可以成爲船體的漏洞。

醫生反迫針: 從數據看港共症府的偽科學/非理性迫針症策
作為醫生,我已經接種第四針疫苗。作為香港人,我卻強烈反對一切強制接種疫苗的措施,更加反對港共症府的偽科學/非理性。

哲學的本質2:哲學的合理性性質
這篇的缺點是,如果無法直觀地承認前提,整個過程就會變爲循環論證。之後想起來再試著改吧。

《漫畫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錯了嗎?》換一個參考點,淺與深
一本非常好讀的漫畫。正是因為它的「淺」,讓我們更有餘裕慢下來⋯⋯思索尤「深」。

「學文科的人都比較短視。」我的碩班教授說。
「學文科的人都比較短視......跟理科女生交往就是跟文科女生不一樣,她們邏輯比較清晰,文科女生邏輯就差一點,講究理性跟感性的人就是不一樣......學實用的技術還是比較容易成功,文科很難成功,雖然他們有的寫小說很厲害賺很多,但那畢竟是少數。」我的碩班教授說。

關於美 I 尋常藝術的感知與實踐
這篇在談論我的一些關於「美感」的一些想法雖然標題下了美、藝術這些字眼,但我的重點更在「尋常」,沒有要談論那些深奧的藝術作品,只是想看看,審美的機制如何在普通行為上運作。

我和你沒有共識 I 感性與理性的溝通矛盾
=一直以為討論、溝通這些,都是要建立在所謂理性之上,這是為了找到雙方對事情的共識,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結果這次就碰壁了。事情過後才想通癥結所在,搞懂為什麼有些討論就是在雞同鴨講?以及,為什麼在一些社群裡越來越容易讓人感受負面?

【如果前男友是一座城市】「完美、邏輯、冷」的德國:我想我會喜歡它的聖誕——只當我準備好自己的時候。
他孤獨得令人難忘;理智得令人難受。有着演繹「完美」的執念的他(月亮雙魚:雙魚處女軸線是細節與整體的靈魂感),也練就了一把歌喉、英式口音、日文、硬筆書法、高級幽默等等。不過對我來說,折磨的起點也是當這一切都慢慢開始變成硬性——德國的成見印象是刻板、紀律、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