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值一提的故事
「我覺得自己好廢,好像做甚麼都不行,做甚麼都冇用。」
留下來的人|由mentorship到fellowship
「過去,我成日關心自己做成點,反應如何,口碑如何;其實,你身邊teammate的生命如何,他們經歷有甚麼轉化,這才重要吧。」
山地包|為什麼我愛上做酸種包 ?
「一直把食物往口裏倒的你,學整嘢食,有救了。」
石頭記一:「什麼沒未來啫?未來不是由你和我創造出來的嗎?」
他們這一代年輕人,師承於上一代的社會行動家,讀書時眼見資本主義走到極致,經歷過反高鐵、佔領中環,曾傻呼呼的在滙豐下紮營,追問生活該如何;初職不久,陸續經歷一波又一波的社運。現在雖三十有餘,生活形態已融不入主流,甚至抗拒主流,回不了所謂的「正軌」。
阿發的故事(一):「我唔想活動現實,只想活得真實」
牢獄的日子,似苦海無邊,剝奪你的所有,把生活還原為到最根本,剩下赤條條的自己。對阿發而言,卻重獲Me-time,讓他有空間去精進自己,也更多感恩。「我做學生時好喜歡讀課外書,但工作後就是das Man,有時間都用來休息購物去旅行,哪有精力看書?
阿狗的故事:「用我最喜歡的畫,陪伴留下來的人。」
「你專注觀察你認為好的事物,細緻地把她美麗的一面畫出來,寫實也加上自己的感受,是一種隆而重之,也是一份誠意。我想把這份誠意送給別留在香港的人。」
T for Trauma
這小書很精練,由定義、機制及對應方法,也配以圖表闡明,是我這段日子我愛不釋手的其中一本書。一開始,已很震撼,說:「創傷與暴力總連在一起,暴力引發創傷,創傷若未療愈,一樣引發仇恨、種族主義等暴力,叫社會更不安。」
S for Somatics
也曾分享,今年我立志愛惜自己的身體,找了骨骼調整師去檢查這副勞損的身軀,他問了一個今天我仍不懂回答的問題:「你怎樣跟自己的身體溝通?」後來,他介紹我上一個至今仍叫我一頭霧水的課程:「費登奎斯方法」(Feldenkrais method),把我推進一個陌生的身心領域。
R for Resilience
在強風中,山坡上有三棵樹,第一棵堅持不倒不歪,風過後似絲毫無損;第二棵被吹得東歪西倒,風過後卻能回復原狀;第三棵被吹斷變型,幾乎攤倒地上,風過後甩皮也甩骨。哪一棵,最有韌性?
Q for Quantum Mechanic
對於何謂「現實」、「實際」、「真實」,甚至教會說的「真理」,我一直有懸念。加上今天世界的虛幻與荒謬,我們自以為的「真實」(Reality),實在需要全面檢視。所以,我才掘坑自瘧,從ABC說起。只是,我從沒去到懷疑眼前物件的虛幻、處身的世界的虛擬。
P for Powerarchy
人際相處中,即或是好友間,也難免有互相比較,自覺或不自覺把別人數落;毒舌、羞辱、凌霸,背後是貶低他人,同時抬高自己。當這種power over有社會系統的加持,滲入文化、敍事,甚至制度時,就成為結構性的壓迫
O for Oppression
我發現浸淫在社會文化中這個身體,早已embodied 了主流價值,我的操作不全是由自己理智操控;用槍指著別人腦勺的快感,叫我驚嚇,反問壓迫是否已內化,體現在情緒和心理上?如此,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是否如此簡單二分?
N for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粗口可以說得流暢,但提起「愛的語言」,心理上就抗拒,生理上毛管直豎,行為上感到得蹩扭。難道前者就是不加修飾的真情,後者就是裝模作樣嗎?
M for Mindfulness
Human mind is a wandering mind.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L for Loneliness
如果世上有人類動物園,必須在籠外掛一個大牌,標註:「此人不宜獨居」。
K for Kindness
人太忙,情緒空間太少,急於自辯,忙於控訴,又渴望被體諒,不自覺地陷入你錯我對的爭戰中,忘記了幼稚園便學的相處之道,Be kind to one another。
J for Joy
快樂之所以稀少,正因為我們的日子都浪費在自找的苦痛中。
I for Integration
以前⋯⋯現在⋯⋯,不一定說香港的衰敗,也可以說香港人的轉化。環境雖叫人窒息不安,世界卻可以繼續因發現連結而不斷打開,願大家有更多integration。
H for Holding Space
相愛之難,因為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人,卻容不下的亂七八蹧的對方。成為承載器者,要先讓脆弱的自己一層一層被承載,像俄羅斯的娃娃。這是彼此相愛的藝術。
G for Grief Work
哀傷之所以神聖,因這情緒是通往心靈深處之門,打開一個有待發掘的生命世界。在這世界,痛與愛、死亡與生命力、個人與社群、苦與同苦(compassion) 、grief 與gratitude,奇妙地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