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for Trauma

山地
·
·
IPFS
·
這小書很精練,由定義、機制及對應方法,也配以圖表闡明,是我這段日子我愛不釋手的其中一本書。一開始,已很震撼,說:「創傷與暴力總連在一起,暴力引發創傷,創傷若未療愈,一樣引發仇恨、種族主義等暴力,叫社會更不安。」

文:山地

圖文不符的


T 原本想說 Trinity,想了又想,今時今日的香港,T for Trauma可能更有需要,因為對上主的屬性也好,對自己身體也好,我們的認識仍是局部和片段的。

也曾說過,認識「創傷」一字,源於2014年去東浦寨做專題,了解當年赤柬對這個國家的傷害,再看他們如何恢復過來。只是,街頭搭的士也好,跟受訪者談過去也好,只要一談到70年代的黑暗歲月,他們仍是哀傷及害怕。我是難忘原本談笑風生的司機,一說到昔日的日子,整個人僵住、眼眶突然紅下的一幕。

因為這一幕,我發現歷史留下的傷痕,留在每一個人的身體上,影響深遠。這些年,也留在我們身上,可有覺察?

昔日,911事件之後,美國社會覺察這傷疤嚴重,遂有民間及宗教組織走在一起,舉辦STAR (Strategies for Trauma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研討計劃,探討集體創傷如何轉化,有關的發現部分記在Carolyn Yoder著的The Little Book of Trauma Healing上。

這小書很精練,由定義、機制及對應方法,也配以圖表闡明,是我這段日子我愛不釋手的其中一本書。一開始,已很震撼,說:「創傷與暴力總連在一起,暴力引發創傷,創傷若未療愈,一樣引發仇恨、種族主義等暴力,叫社會更不安。」

Yoder引用學者研究指出,只是心臟比平時跳快十下,我們的理智(上腦袋)就開始失效,管控生存本能的下腦袋( lower brain) 躂著,思想、身體、情緒、行為也就變化,嚴重的叫我們跋足狂奔、麻木自閉、焦慮難安、失去價值、自我質疑、內疚非常、又常憤怒、失去希望,呈現各種創傷反應。

試想這樣一班受傷的人如何共處?莫說是日常相處會擦槍走火,當做決策或處理意見分歧時,衝突就往往激化、激化至敵我二分、二分至決裂、決裂甚至引發你死我活的暴力。是故,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即知道創傷帶來的影響,好重要。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歡把「創傷」掛在口邊,一來感到自己「容易受傷」不硬淨,二來感到自己有「情緒勒索」之嫌。或許,我們都太從個人道德角度出發,忘記我們都是社會一員,人再強也無法逃脫社會的大環境。對於創傷如何影響一代人,我們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集體創傷的定義,其實很廣。簡單來說,無法承受的經歷,叫我們信念倒塌、意義失喪,以至整個世界失重的事件,都可造成創傷,Yoder說,人之所以受傷因為我們都是追求意義的受造。在集體層面上去看創傷,可按其範疇粗略地分:面對共同經歷的恐怖事件,親歷其境的稱作「一手創傷」,但在電視旁觀的「二手創傷」,也一樣可以叫我們崩潰。其次,即或事件已過去多年,「歷史創傷」也可以累積至下一代,雖無人再提及,但未曾完成的哀悼也留下集體的陰影。其三,被塗抺的歷史、被塗空的身分,也做成「文化創傷」,這是許多被迫同化的原住民的經歷。其四,即或沒有一件明確的創傷事件,持續日常生活中的恐懼與安全威脅,這些結構暴力也一樣引發創傷,這些創傷,有時稱作「持續」、「慢性」或「多發」,在腦神經、情緒、精神、靈性也影響著社會上每一個人。還有,許多人也忽略的,​​​​Participation-induced trauma,加害者原也一樣經歷創傷,他們的創傷反應加上有權力加持,可能引發更暴力的行為,造成惡性循環——這一切,我們也在經歷吧。

那麼,怎把創傷與暴力的連結割斷?Yoder列出了Victimhood 與 Violence的循環 (我們在V再談),也說其突破之法。然而,若真心想去除暴力,或想社會恢復過來,他勸導:「我們要由把重點,由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轉到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而人的安全感,源自人心內的信念、希望與堅持。

這正是人性可貴之處,叫我們在經歷創傷時,仍有人能閃閃發亮。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山地山地,前Breakazine總編,做咗十年了,後轉試做新project,2019年跟友人一起創辦「創傷同學會」,2021年下半年,見時勢太惡,想由ABC起重新學做人,每星期迫自己看一本書。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不值一提的故事

留下來的人|由mentorship到fellowship

山地包|為什麼我愛上做酸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