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for Kindness

山地
·
·
IPFS
·
人太忙,情緒空間太少,急於自辯,忙於控訴,又渴望被體諒,不自覺地陷入你錯我​​​​對的爭戰中,忘記了幼稚園便學的相處之道,Be kind to one another。
攝於2021.8月底,跟友人缺裂的那天。

文:山地

昨天晚上,跟友人在signal強烈溝通,結果缺裂收場。

經常告誡自己,這些聊天室,只宜簡短互通資訊,不宜情感交流。一句話丟下,沒有表情互動、沒有身體語言,會尖得像刺,剛巧碰在別人脆弱的傷口上,隨時觸發更猛烈的防禦機制,發放更狠的毒箭。但我仍把狠話傳出,就在我按下「傳送」鍵時;另一群組另一友人,給我寫作建議,傳來三隻字:K for Kindness。

登時,我眼淚直湧,憤怒變成哀傷,我需要的可能只是Kindness。但人太忙,情緒空間太少,急於自辯,忙於控訴,又渴望被體諒,不自覺地陷入你錯我​​​​對的爭戰中,忘記了幼稚園便學的相處之道,Be kind to one another。

Kindness究竟是什麼?可能太常用了,反而印象矇糊。大概是樂於助人的「好人好事」吧。隨意搜尋,坊間原來有不少書籍談Kindness,說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有從腦神經科學去證明同理心的存在,發現人類看見對方受苦時,大腦一樣有痛苦的反應,嬰孩就展現出仁慈的行為;但社會學的研究卻顯示,這些行為都在城巿中消失。

我細讀其中一本,作者​​Houston Kraft把kindness分為三種:一種是common的,像待人以禮的being nice。第二種他稱為confetti,指充滿彩蛋的好行為,如脹災的籌款晚會、送pay it forward咖啡、或送teddy bears給難民。這些都是好事,並非不負代價,特別是在今天捐錢助人都可能犯法的時代。但改變世界需要的,是deep kindness,在自己忙碌的日程,在可能犯險的情況下,仍對陌生人伸出援手。他拒絕為kindness何謂deep下定義,只羅列背後許多的特質:勇氣、同理、憐憫、堅持、謙卑。整本書想帶出的思考是:仁慈相待很難,我們究竟怕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

他提出了一些練習,我分享其中三項,三項都切中我的問題。

Kind communication:說話能傷人,也能造就人。造就人的話,不是坊間「行貨」的讚美,作者說要「讚得到肉」,就是看見對方的「好」,用自己的語言,仔細也勇敢地說出來。這種衷心要付上的是,不被比下去的自信,也需要有審「美」的目光。可以想想,誰曾叫你更相信自己、誰展現出你沒有的勇氣、誰叫世界更美?給他們「到肉」的讚美吧。

Emotional regulation:人之毒舌,因自己也曾受傷;經常被「躂著」,就難以仁慈。調適的不二法門,是對自己仁慈,給自己改變的空間。除了自我連結的安靜操練之外,還可以檢視一下自我的限制性信念。別人不回話,不一定是討厭你,也可以他在忙;別人不邀請你,不一定你不受歡迎,也可以是他需要跟某個圈子的人相聚。在「我」之外,還有許多可能性;如此,我們才發現除了發火之外,仍有其他選擇。

Failure reflection:不敢伸出援手,因為怕被拒絕,或是怕自己不是最好的人選,無能力相助,怕把事情弄到一團糟。好心著雷劈是常有的,好心做壞事也會出現,是否就此冷漠起來,什麼都不作?作者鼓勵改變世界由fail better開始,問自己:你試過助人而失敗嗎?你怎定義成功?有什麼是甘願冒失敗的危險,仍然堅持呢?

書本看完,我在猶疑如何修補,想到要以kindness相待,就感到在挖坑。K for kindness,還要是deep這一種,很難,大家勉力吧。

後記:雖然最後關係沒有回復如從前,但都學以Kindness相待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山地山地,前Breakazine總編,做咗十年了,後轉試做新project,2019年跟友人一起創辦「創傷同學會」,2021年下半年,見時勢太惡,想由ABC起重新學做人,每星期迫自己看一本書。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不值一提的故事

留下來的人|由mentorship到fellowship

山地包|為什麼我愛上做酸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