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sexual.club
2024 - 馬特市年度終結
今年是我加入馬特市的第一年。感謝這邊的朋友都會默默地讀文章,再默默支持。這邊不但是提醒大家以性/別角度切入生活的重要性,還是讓喜歡碎碎念的我抒發的渠道。雖然文章主要以電影及性/別角度為主,但我人生還有很多面向。如果可以與大家繼續交流就好了。
七日書之終 放眼未來之島
過去六天的時間,我走進了人生六座島嶼,回顧當中的回憶。來到最後一日,題目要我放眼未來,讓我選擇,那即將出現的新島嶼模樣,實在是聰明的設計。我曾經以為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我不怕孤獨,一個人逃到日本十天也完全處之泰然。上班特意挑一個通勤時間長的地方,好讓自己有借口,不用每晚趕回家吃晚飯。
七日書之六 因理解而分開
大家有讀過作家倪匡筆下的衛斯理系列嗎?從小開始,我就特別喜歡有衛斯理與白素兩夫妻一起登場的故事。他們在對話的開頭,就能猜到對方想帶出的結論;在行動的瞬間,就知道自己該如何配合;在交換眼神的一刻,就能意會自己需要作出的反應。長大的我就知道,自己喜歡看的原因,是源自羨慕、渴望;我也想…
七日書之五 海岸與我
日常之中,我的行事曆總是排得密密麻麻。大約三個星期左右,我就會幾乎以壓力、自我要求把自己壓死。但我也擅長為自己重整。於是,就會每三個星期,不多也不少,在行事曆中加入一個逃離日常的行程。這個行程只有兩項要求。首先,必須要加入我沒有去過的地方。
七日書之四 記一座城市島嶼
有一段時期,我喜歡到樓下公園的行人徑上來回步行。那時的我剛購入一份保險,而那家公司有個奇怪規定,當你每天步行達一萬步,持續365天,那麼來年的保險費用就可以直接九折。客家心態的我,沒有可能放過這些機會罷。平日在辦公室通勤的我又沒有可能走得完,於是每晚晚飯後,我就換上輕便服裝,戴上耳機,下樓就走。
七日書之三 成為別人的「異文化」罷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是一張紙,然後經歷家庭的培育,再來是社教化,以染上自己文化的色彩。後來更多的,是在社會碰撞其他文化而成的自己。而我作為一張紙,應該比其他人的來得更雪白罷。每位經過我的人,不論帶有甚麼色彩的,都能夠留下一點點烙印。有些人只是輕輕以筆擦掃過,當刻的我沾上了那些色彩,但很快的,又會遇上下一個筆觸強烈的人。
七日書之二 離島不遠
我從小就不喜歡與人一樣。在幼稚園的時候,其他女生都想扮演小白兔爭取觀眾目光,我偏偏想成為一株大樹;穿上啡色緊身衣服,張開雙手,然後保護每一隻願意在我腳下停留的小兔。到小學的時候,老師挑選我成為班長。班長可以在課堂與課堂之間站立,然後巡視課室每個角落,叫嘈吵的人停下,亦為安靜的人製造安心的空間。
七日書之一 香港與島
我一直相信,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不論那一塊土地是固定的,還是在海上飄流的;是生的,還是死的。有了土地,人就可以落地,再生根。生在香港,外人對這土地的印象總是一座城;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還有食之不盡的各國美食。但對城內的人而言,這些面向都是虛無,更實際的才是生活。
GL劇集的異類 —《彩香最愛弘子前輩
筆者常分享以性/別小眾為主軸的電影,但事實上,BL(Boy’s Love)劇集已經風行多年,熱潮席捲東亞、東南亞,甚至是南美一帶的國家。先不論BL熱潮是否能夠忠實反映社會主流對同志的接受程度,無可否認地,這些劇集呈現了(男)同志的愛慾與浪漫,在主流異性戀框架之外伸展了另一條出路。
韓國十年 — 社會有變得更同志包容嗎?
對於韓國這個地方,連首爾土地都沒有踏足過的筆者,印象一直留在早年那些圍繞着絕症與慘情的韓劇之中。於是漸漸亦抗拒韓國的電影,總覺得會是同一論調。後來發現,原來韓國陸續拍攝了以同志為題材的主流電影,才開始慢慢留意。這次要介紹的《兩個婚禮一個葬禮》,是一部早於2012年的電影(對的,已經是十多年前)。
《愛很自私》- 男同志電影的愛與創傷
以男性之間的愛作為電影主軸,很多時候會將之視為 BL(Boy s Love)。但對於筆者而言,BL與同志電影似乎仍有一點距離。前者嘗試營造兩位主角之間的粉紅泡泡,後者則會認真地討論更多關於男同志身份與不同生活層面的角力。《愛很自私》這部電影,雖然兩位男主角的外表都非常吸引,卻仍是一部認真的同志電影。
《下女誘罪》— 小姐與下女的性與力量
最近上映朴贊郁導演重新剪輯的《下女誘罪》加長版,意想不到地電影原來已經是八年前的作品了。再到戲院重看時,筆者有想起是枝裕和的《怪物》。同樣是分成三部叙事;同樣在第一部帶出懸念,第二部翻轉,再到最後總局。可是,如果說 《怪物》 — 對性/別小眾最溫柔的提醒 [可參照此筆者過去文章]…
《關於我和鬼成為了家人這件事》— 是同志電影還是性別電影?
台灣電影《關於我和鬼成為了家人這件事》(下稱《鬼家人》)在上映之時好評如潮,而筆者總是在熱潮退卻後才在Netflix觀賞。無可否認,此部電影在票房上的空前成功是肯定的,但在處理性/別、同志議題上,電影又能否發揮其影響力呢?事實上,台灣一直都不乏觸及同志議題的主流電影,如《刻在我心…
《芭比》— 你只能留意粉紅色烏托邦嗎?
《芭比》在2023年暑假期間上映,不出三個月後票房攻頂,成為此年票房最高的電影。還記得筆者拖延症發作,等到戲院粉紅浪潮過去才買飛觀賞,卻仍坐滿半個影院,叫座力實在驚人。芭比作為一個家傳戶曉的「美國完美女孩」形象,電影憑著女性導演Greta Gerwig引入的批判視角,帶出既容易理解,又兼備娛樂性的性/別反思。
《從今以後》— 這算是同志電影嗎?
很少香港電影願意讓同志角色作為故事主軸,當中又似乎更鍾愛挑選男同志的情慾流動成為題材。相對的,一群刻板印象中屬於「沉悶」、「自成一角」的女同志就更少展現在公眾的視野。今年,我們等到多一部以女同志為主角的香港電影 — 《從今以後》。電影為楊曜愷導演的最新作品,故事以鄧芝珊博士的香港...
《但願人長久》 — 以年月治癒原生家庭圓缺
有關家庭創傷的華語電影,近年似乎越趨常見。筆者一直很怕看這種以親情為主導的戲,尤其對不少性/別小眾而言,家庭往往是個愛恨交織、充滿創傷的地方。當眼見一些電影未能覺察其位置性(Positionality)帶來的紅利,然後冠冕堂皇地訴說着「家」的每一個人需要齊齊整整、缺一不可的時候,實在難受得很。
《怪物》 — 對性/別小眾最溫柔的提醒
筆者沒有看過很多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但這次的《怪物》,加入了編劇坂元裕二的劇本,成就了一次「不太是枝」的作品。不少影評都聚焦在其劇本上。畢竟這部作品得到了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的榮譽,其三段羅生門式的叙述亦成功引領當時首次觀映的筆者,隨着電影的推進而墮入上述二人所設下的種種伏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