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數篇 (3) 十個增加會診診斷敏銳度的心法
依會診難度不同,平均每位病人所花的時間各異,簡單的話三十分鐘內解決,難的話可能會到兩小時,然而,會診醫師的時間有限,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需要更多的經驗與指點。
當我被問到…臨床醫師怎麼執行時間管理?
醫院教學部在近一年來常叫我去和學妹們無償分享當醫師的心路歷程,以及各個職涯的轉挒點該如何決策。左思右想,還是來把常被問到的問題統整一下,寫成【當我被問到…】系列。
醫學次次次專科化 The Sub-sub-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ine
文 吳懷珏 由於醫學專業知識的演進以及臨床需求的深化,醫學分裂成一個個的專科,乃至次專科、次次次專科、次的N次方專科,似乎是個必然。除了病人在就醫上有「我到底該看哪科醫師」的困擾,初入醫療業的學員更面臨專精或廣闊的抉擇。延伸閱讀:專精或廣闊?
專精或廣闊?醫師職涯上的兩難
帶醫學生與不分科住院醫師(PGY)時,通常會瞭解一下他們對於未來想做些什麼。絕大部份還是會留在醫界,有些年紀輕輕已經嶄露對特定領域的興趣,有些則什麼都可以試試,沒有非怎麼樣不可。我也往往會用細胞分化的比喻來和學弟妹們聊職涯規劃:最終還是要進行程度不等的分化,人的時間精力有限。
我過勞了嗎?—臨床否定對上實證肯認
就像是大考完後才開始重感冒的學生一樣,在最忙、最累、睡最少、最餓的時候,還有意志力可以支撐自己把該做的事完成,卸下工作後,倦怠襲捲而來,身心被負面感受吞噬,只能費力地斜躺在沙發上用兩根食指敲出指令。
《以學術為志業》對醫學的啟發—醫者讀馬克斯韋伯有感
大概是自己看會診時遇到了很有啟發性的主治醫師,再加上平時與家人主治的互動很正面,在面對其他一些主治醫師時,落差感竟十分地明顯,而且明顯到讓人沮喪。知識與方向的匱乏讓我的思緒飄到了馬克斯韋伯《以學術為志業 Wissenschaft als Beruf》的演講。
行醫中的區判/秀異(Distinction):當布赫廸厄出沒臨床現場
在臨床的情境中,「區判」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 practice(行醫模式、風格、作法)過時/不符合實證」等構句,便是執行區判的例證,因為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將人事物放到某個尺規丈量,極小化在不同情境下其實具有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
研究記事 (2) 臨床病例研究的眉角
林口長庚的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實在是…頗為紥實。今天第一天開始看感染科會診,毫不留情的 12 張,而且半數是長期住加護病房的個案。更想捶死自己的是,我一開始不知道我只要看醫學大樓的會診,連同其他區的病人也先研究了一輪病歷(將近 20 張)。事情多到只能延遲下班,還差點趕不上倒垃圾的時間。
會診數篇 (2) 臨床照會有所謂的原則嗎?
回頭檢視自己回覆過的會診,還是會覺得有些不盡完整之處。寫得多或少、限縮或延伸,或許是行醫風格或哲學的問題,我更好奇的是,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會診原則可供參考。
會診數篇 (1) 回得多好還是回得少巧?
專科醫師也很常要回答專科以外的問題,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行醫哲學的難題:對於非自身專科的問題,我要回答到什麼程度?
那些年,讓你酥麻不已的「它」......|麻的你措手不及的「尺神經麻痺」(二)
上次說到尺神經麻痺的原因、症狀, 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尺神經麻痺在臨床上的一些測試或表徵, 這些評估方法其實相當簡單,也可以做為居家初步的檢測及觀察喔!Tinnel Sign來源:網路直接敲擊肘隧道或是蓋氏通道, 如果產生明顯的神經症狀反應則有可能有尺神經麻痺 Fro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