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可厭物的拯救——喜歡《媽的多重宇宙》的理由
我喜歡電影這種對「庸俗」的哲學性擁抱,讓電影從根本上反對了線性進化的單一,到達真正的多元。多元不會全是精華,必然包括庸俗。 這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生觀察:就算年輕時受到許多美學的哲學的超越澆灌,到達中年,往往不得不接受自己身處的世界不過是庸俗的,自己在活著一個庸俗的人生。

眺望美國之心 - 記《游牧人生》
《游牧人生》Nomadland (2020) (2021/4/8) 疫情之年的奧斯卡選情別開生面,華裔女性導演趙婷拍攝的獨立製作《游牧人生》成為領頭熱門候選,而本片先前已先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肯定。導演的國藉身世和其反中言論在中國激起了有如三溫暖般的冷熱反應,這部探訪美國游牧族的作品是否真藏著所謂「華人之心」?
虛實的糾纏 - 記《間諜之妻》
《間諜之妻》スパイの妻 / Wife of a Spy (2020)導演:黑澤清(2021/4/1) 黑澤清導演新作加上濱口竜介編劇,自然讓我備加期待,然而在看完電影後才知道本片原本是拍給NHK的8K電視電影,戲院放映的電影版本經過畫面比例與亮度的調整,也調降了畫面的影格率,從30fps降為電影通用的24fps。
怒嗆人生 | 別以憤怒回顧過往,路怒事件引發的悲喜劇
方向盤不止代表著前進的路線,更是代表著人生的控制權。從行車記錄器中看到各式各樣的路怒事件,一張張面目猙獰的面孔,讓筆者不由得好奇就是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足以讓人情緒斷裂,將怒火發在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身上。

記《小丑》– 末世的虛無狂歡
本文於2019年11月發表在個人部落格,僅代表當時的想法,後來對本片的想法不斷在變化,請參考文末的其他評論連結。https://blog-on-cinema.blogspot.com/2019/11/Joker.html《小丑》Joker (2019) 1.

藝術聯覺:梵高眼中的世界 —— At Eternity's Gate 梵高:永恆之門
为什么又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本片不为讲故事,而是意在重现梵高的联觉。 在電影院坐了大約十分鐘,我意識到這部電影到底想幹什麼——它不是要講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那明顯太無聊了,可為什麼又要給梵高拍一部電影呢——本片的目的在於貼近,並嘗試重現梵高眼裡看到的世界。如果梵高稱自己的作品是一個藝術的 gesture;那麼本片便是另一種...
[電影短記]《靈魂急轉彎》失足的歷險
《靈魂急轉彎》(Soul, 2020)導演:Pete Docter[6/10] (有劇情) 一位追尋音樂夢想多年的男子,在重要的演出前夕失足身亡,拒絕接受命運的他在死後的世界闖入新生靈魂的出發之地,在此每位靈魂除了被賦予各自不同的性格,也必需尋得生命的「火花」才能投胎入世。
兩部女性電影 - 記《花漾女子》《我的親親小妹》
《花漾女子》《我的親親小妹》兩部片是在同一天看的,也剛好都是女性導演的作品,心得寫在同一篇或可做為對照,雖然兩者並沒有任何關係。以下寫兩部片都有爆雷。(2021/4/25)《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0)導演:Emerald Fennell 本...
政治敘事之夢 - 記《無邪》
《無邪》There Is No Evil (2020)(2021/3/10) 四段式電影,圍繞在伊朗社會中「抽凳子的人」,「抽凳子」是執行絞刑時抽掉死囚腳下凳子的動作,這工作並不需要專業技術,在伊朗制度中可以交給一般人執行,比如領薪水的上班族,或倒楣的義務役士兵。
TIFF23观影总结:小众、酷儿和第三世界
11天电影节观11部影,我为什么要看这些没人听过的电影?“这些来自第三世界的、关乎公平正义的、讲述酷儿故事的电影,并不是经常有机会看到,我想把握好机会去多看难得的电影,听他们讲述不同的故事。”

失語的內爆 - 記《拆彈專家2》
《拆彈專家2》Shock Wave 2 (2020) (2021/3/1) 很久沒看港產商業片,我對邱禮濤和近年的港片脈絡不熟,會看拆彈2是因去年中國上映後觀注的影評人圈看到好評,尤其香港的現況似乎可以有不少政治解讀的空間。有趣的是香港晚於台灣上映,最近也出現了來自香港對本片內容解讀的不同聲音。
在時間結束之前,重訪《愛在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 (2020/12/9) 沒有進戲院,在家復習了《愛在黎明破曉時》,本來擔心重看會失了魔力,但幸好沒消退太多,主要是電影為兩個角色設計了很多小細節,不只是台詞,包括眼神、肢體互動,說了什麼或欲言又止,這些累積起來所形成的...
【說笑之人‧影評】哭過才是真笑,平淡真實如十七年來的六千多碗蛋花粥
有些電影像炸雞配啤酒般精彩;有些像紅酒煮牛尾般味濃;但有些電影卻像蛋花粥一樣,平淡而真實。這電影,是會微笑,然後眼濕,然後大笑,愈笑愈大,眼淚卻愈流愈多,但留在面上的,除了淚痕,還有笑臉,還有心中的釋然。《說笑之人》,就如蛋花湯,沒有花俏,只是蛋有蛋味,粥有粥味,親情之間,就是這般平淡而真實。

芭比 Barbie
表面上高舉女權主義,內裏隱藏著傳統家庭價值的訊息

愈演愈烈的链式反应,自豪与负罪感的坍塌体。
奥本海默观后碎碎念,含剧透

怕神仙眷屬也要歷興亡:電影《李後主》觀後感
《李後主》為香港粵劇、電影演員任劍輝、白雪仙息影之作。兩位傳奇藝人自此淡出廣大觀眾視野。這部電影所標示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它對觀眾的意義遠超出電影本身的文學、藝術成就,還包含了戲迷對偶像的心理投射、回憶,以至對過去美好歲月的追悼。

人生沒法重來,但能否想像別樣可能?——《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
《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dir: Celine Song,2023) ◆一開場,主角三人在酒廊碰杯談心,有兩人坐在對面,與觀眾同方看著主角(即本帖文這圖片的視角),對三人的關係和感情頗有疑惑,互相討論三人的關係。我們好奇主角三人是誰,但這兩人是誰(沒有現身),同樣使人好奇。

捉鬼敢死隊 魅來世界
大玩懷舊,套戲本身好一般,不過老粉絲非常受落。
《鯨》與《日麗》 中年男人的夕陽之歌
無獨有偶,最近不少中外電影皆好像成了「中年男人健康關注組」成員,忽然對中年男人這種世上最不堪入目的動物產生了興趣,從《窄路微塵》到《白日青春》,似乎涵蓋了由「初中」至「晚中」男人的心境,而另兩套西片,更前後呼應,相映成趣,在在揭示了中年男人在面對子女時,最深沉的夕陽之歌。說的是《鯨》與《日麗》。二者皆借與女兒相處的最後日子,展示出中年男性種種痛苦、無奈與掙扎。

By Order of the Peaky Oppenheimer
在荷爾蒙過剩的青春期男生心中,Peaky Blinders主角Tommy Shelby, 乃至Oppenheimer皆被奉為「Sigma Male」的楷模。雖然Sigma Male其實並無嚴謹的學術論證,只是博君一燦的網絡迷因;但在Cillian Murphy的演繹之下,兩個文本一虛一實,但同樣可堪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