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ai

@isajling

在路上的日子 Yorkshire Dale

小鎮不一樣,小鎮安靜地固守自己的樣貌,有些執拗而不肯妥協的。英國小鎮個個相似,卻又在那靜謐的日子裡令人回憶起,某個特定的轉角,某個角度順坡而下、而海與大幅山壁突地緊逼眼前,都是某個小鎮,也只有那一個記憶中的小鎮。

吃食之七。煮食四季

臺灣人的胃傲嬌,每餐要有熱食,備了綠色菜葉方算得上蔬菜,還要有肉有蛋,我心知更肚明,自己無法在吃食上馬虎,只好每餐細細醃肉、片薑、剁蒜蓉、將青菜切絲。每每感覺自己動作已經連貫而迅速,煮完吃完抬頭,仍是一小時已然過去。

吃食之三。想念的食物與人們

將印象深刻的一餐飯補起,居然是七日書下來最難想的一個題目。倒也不是沒有印象深刻的飯局,但想想,也真難挑選僅一個,多數座落相近,食物好吃的,同伴好的,知識性高的,首次嘗試的,我對餐食記憶良多,卻難以挑選出一個絕對難忘的。那麼便挑幾個說說吧?那次是多年好友見我毅然捨下工作,返回學生身…

吃食之六。我的波蘭鍋灶

生長在台北,遠庖廚是件容易的事,最近的吃食集聚之地總不出三條街內,有些出門過個紅綠燈便是滿街的食坊,徹夜燈牌也亮著,更甚者,樓下便有小七或全家,運動完隨手抓顆茶葉蛋或高蛋白豆漿上樓,煮飯離我遠極了。關於我的第一個廚房居然出現在波蘭這回事,還真的未曾想像過。

吃食之五 - 那晚,我吃了什麼?

眼前客戶們的眼神充滿好奇而誠摯,他們想聽到的是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歌舞昇平的贗品。

吃食之二-- 如果在冬天,一鍋泡麵

你有那樣的時刻,腦內記憶庫播放了哪道菜,便一定、立刻、絕對,要吃到嗎?我總稱自己的胃有孕婦般的執著,想到何種食物,便在三日內汲汲營營尋找,總是得一解那饞。這個性旅居波蘭時刻不甚容易,但讓我對世界充滿感激,無論何種小吃,網路上總找得到幾種食譜,食材替換、醬料自組,總是勉強能拼湊一些熟悉的味道。

吃食之四 -

思考良久才發現,其實可能不是胃與我的認同同步,而是我的認同大幅地去配合味蕾與胃了,但又何妨?頂著吃貨頭銜的人生,過得也是自在快樂。

吃食之一。吃飯

一家人圍著餐桌,面前擺滿熱騰騰三菜一湯的場景,在我人生鮮少出現。家裡開店,總有個人在櫃檯顧著,其他人算算時間差不多,買碗麵、買碗飯,可能在長椅上捧著吃、坐在店裡某張小桌,或者在大大的辦公桌上三兩下吃完。我從來不是要人家哄著吃飯的孩子,風捲殘雲,沒吃完的都覺得是浪費,總是認認真真一口口塞進肚裡。

[七日書]之七 記憶是條河流,小事打底,創傷落岩

小事微不足道,記著的理由自己都說不出,但也許就在那些看不懂卻忘不了的瞬間,隱約窺見的,都是讓我們成為我們的那些什麼。

[七日書] 之六

她有點不敢相信,人生首度收到的求婚居然是來自前男友?過去式的戀情,現在式的朋友,卻有未來式的計畫。她突然醒覺,當初雙方約定的朋友二字,也許僅有她一人當真。

[七日書]之五 被看見的時刻

返回自己家的捷運上,她有些沈默了,心亂亂的,有很多矛盾的想法交織。那一聲媽媽的驕傲,她等了好多年,努力了好久,有時甚至都不確定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努力。但媽媽淚眼那一霎那,她也慌了,不確定那個眼光前的女孩,究竟在哪個年代。

[七日書] 之三 承認再艱難的也是自己的選擇,才能獲得自由

一直要到我擁有了自己的選擇,過去的掙扎才被自己寬恕。那些折磨我的,都培養成今日的養分,因為以前的多事難事粗鄙事,今日的我更加有彈性而有韌性。反而有點慶幸了,自己曾選擇了艱難的選擇,在無數個瞬間。

[七日書]之二

「那大不了分手嘛,各走各的路。」話語在心中出現時,我愣住了,一部分是那樣陽關道與獨木橋的意象難以翻譯,但另一部分是,那不是我的聲音。

[七日書] 之一 而我學會不再追求定義

歇下想想,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不曾有難以定義的關係。這大約不是我太會定義,而是在經驗累積下,我逐漸開始不再定義。初始被種下這想法,可能是抵達歐洲。約會的語言橫跨國界、卻也無從翻譯,他不懂我的曖昧,我也不懂他的捉摸不定、我們慢慢來。慢慢來是什麼呢?

威尼斯的海,台灣的鄉愁

他們都說,台灣人是山與海的孩子,而我從不曾將那與自己劃上等號,直到那年在威尼斯,我才在波光粼粼的電車上知曉,關於海洋的記憶,是不知覺便刻進骨子裡的。十年前到歐洲唸書,台灣還是個沒人熟悉的名字,加上身在波蘭這種「鄉下地方」,我總是得從頭說起,台灣是一個在日本以南、中國以東、菲律賓以北的小島...。

[Formal Dinner] 牛津大學正式晚宴,優雅傳統或階級複製?

(原文轉自instagram @janaitpe 20230712)()牛津大學16世紀便開張營業,留下的傳統無論莊嚴或荒謬大概都有上百種,在這兒唸書,喜歡蒐集故事者如我常常這兒聽一點、那兒摻一些。各種典禮中,正式晚宴Formal Dinner或者Guest Night是其中最常發生,也相對容易參加的。

嚮往的他方生活實現之後?記牛津半年

一轉眼,駐紮牛津已然半年,夏日的興奮新鮮全出,今日撐篙,明日與同學攀上學校劇院頂端小塔俯望這焦糖色的城市。不過冬日總要來的,四點就天黑的日子,吃完晚餐便感夜深,想起自己小時讀昆德拉,不言說不自知間,心裡似乎被藏下了種子,持續傳送「生活在他方」的念頭。

適應一座城市

初抵新的一座城大概是這樣的,你的行李箱沈重,在石板路上磕磕碰碰到你都擔心輪子要壞了,但打開來卻總是少一樣東西。有時是意外好適合當地天氣又能跳脫常見花紋的那件夏日洋裝,有時是你忘記裝進去那枚從小向巷口阿婆買到大的莫名好用髮圈,或者開始運動後,是你明明擁有,卻根本沒想到能派上用場的護具。

[歐洲走逛] Pub crawls @ Dublin, Ireland

說多了英國,今天聊聊它旁邊的島國愛爾蘭。說到愛爾蘭你會先想到什麼?對我,大概是喬伊斯的短篇集「都柏林人」(好啦再來就是Guinness我承認)。愛爾蘭的印象對多數人,大概是陰鬱、多雨,以及啤酒滿溢之地,但身為(不是很認真的)文學院畢業生,愛爾蘭就是喬伊斯、王爾德、葉慈、蕭伯納,是格列佛遊記跟等待果陀啊!

[Oxford] 春天與學到的那些生活

原於2021年7月15日發表於IG @ janaitpe。到過歐洲後你才理解那些有關天氣的諺語,那些春暖花開、秋高氣爽、白雪皚皚,但對熱帶島嶼的孩子如你,20幾度的夏天怎麼能算夏天呢?大約也有幾分自知,路人們慶祝夏日如春日的延續,牽手的、親吻的、眼神交纏的,你不確定那是所謂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