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書籤成為主角——《書籤珍藏手記》
任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手機如何方便閱讀,世上總有一群人,堅持拿着實體書,伴隨人們堅持的,正是一張又一張書籤。
從吳鳳銅像破壞事件思考集體記憶
託林宗正牧師的照顧,4月7日前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針對吳鳳銅像破壞事件與談。有這個機緣也是多年前到嘉義時,在詹三原老師的工作室發現一幅1989年2月28日嘉義火車站前行動者集會的畫作,也與詹三原老師的次子、詹子宏老師聊天。今年初詹子宏老師聯繫我,提到這次詹三原老師在二二八國家紀念國的展覽,將邀請林宗正牧師演講。
紀念即遺忘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從《金門留念》看見台南「新光榮照相館」
在數位相機或手機攝影尚不發達的年代,照相館,本來只是製造相片以生產集體記憶的場所,然而,隨著時光流逝與社會變遷,老相館這個場所自身,卻也成為了我們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第十七期——8月,你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吗?
又到月底,8月要过去了。本来想要做的主题,是最近又开始频繁出现的疫情,大约可以称之为“疫情常态化”,很好奇身在疫情中心以及久未发生过疫情之地的人们,在大陆以外学习、工作的人们,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过着怎样的生活。想想又觉得,疫情翻来覆去地讲,实在让人觉得疲惫。
以頑強的記憶「重返」智利之戰
近日,《時代革命》(2021)在臺灣上映,政治人物也紛紛以包場來表達對於香港民主的支持,這部紀錄片不僅累積了豐厚的影像素材,同時也呈現了不同抗爭者的視角,為我們詳盡地梳理了這幾年的示威運動及其關鍵事件,意料之外的是,它卻引發我想要再去回顧Patricio Guzmán的The B…
紅街市
幾十年轉眼就過去,人生的風景很快會消逝,想到這些不免就有點唏噓。
重返光州事件的銀幕記憶
《光州錄像:消失的四小時》(Gwangju Video: the Missing)(2020),它是以一卷「喔!光州」的家庭錄影帶為本,重返(revisit)這個在1980年代違法、非正式與地下流通的「銀幕記憶」(screen memory),進一步探討「五一八」是如何被韓國社會所看見的(同時也是不被看見的)。
20年前《鋼之鍊金術師》開始連載,這套動漫如何模造一代人?
2001年7月12日,《鋼鍊》開始連載,牛姨用她的神力,影響了一代人的世界觀。
疫苗接種日
明明讀碩已近一年,第一次進入校園考場卻是來接受冠病疫苗施打。量了額溫,魚貫甫入建築物,微微沁汗的手掌心緊握號碼牌,從這裡開始,妳便是那四位數。大型智能電視屏幕上,隨著類似於寺廟頌缽的音效不斷閃現變化的數字,以及那偌大現場一字排開的藍色靠背椅子上黑壓壓的人頭,都在告訴妳,妳是經歷這一切的集體中的一員。
第 6 集: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
1. 如何讓一個人「記得」出生以前發生的事?2. 什葉派穆斯林每年拿刀往身上砍,為什麼?3. 納粹如何紀念「啤酒館暴動」?4. 國王如果不遵守宮廷禮節,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