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
8 are following
21 articles
香港紀事

油旺重建2|築城市天際線 擬建五幢摩天地標 勢屏蔽通風走廊

天文台去年錄得香港「熱夜」(全日最低氣溫為攝氏28度)日數為 52 日,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研究指出,目前油尖旺目前為熱夜重災區之一。若重建為油旺建築物加高加密度,又會否令油旺街坊更焗更熱?如何規劃才能讓油旺成為真正「宜居」之地?

香港紀事

油旺重建1|避風塘孕育草根商店街 重建或成百年老店終章

在油麻地果欄與百老匯電影中心之間,一段新填地街有兩間百年老店落戶。百年木器店「泗祥號」與鋼鐵五金店「蔡同盛」,最初因避風塘而生,隨艇戶文化與社會變遷,在新填地街紮根,構成獨特、有機的基層街道文化。

香港紀事

深水埗重建|全港四分一戰前唐樓 落入規劃範圍

今年二月,市建局宣布即將展開「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目標範圍正是密集舊樓群。市建局稱範圍內有 1,800 幢大廈,但未公布發展名單。《集誌社》記者統計發現,區內最少有 820 幢樓齡達 50 年的舊樓,而「戰前唐樓」則有 24 幢。大型重建迫近,這些最古老的「香港製造」唐樓,何去何從?

張慕瑾

深水埗重建專題(二)【待價而沽的業主,與 no stake 租客】

落區採訪期間,和一些居民說起重建,他們都說是好事;但亦有居民說,這一區自有特色,有其「好住」之處,對重建不感興趣,也不想走。有業主則笑言,市建局要收齊業權需時,「我那一代根本無機會見到」,但說到是否願意賣樓,則簡單得多,「價啱即放」。

張慕瑾

深水埗重建專題:(一)【序:他們眼中的深水埗,和市建局眼中的深水埗】

區外人總覺得深水埗「亂」─── 治安差,連區內居民亦笑言,這區是「國際大刀會」,「劈友」是常事。有居民說,這個舊樓林立,橫街窄巷縱橫交錯的老區,很不宜居;但也有居民說,在這已住慣住熟,若要他搬離,反而無法適應。今年 2 月,市建局刊出網誌,表示將會展開「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當中透露了重建範圍,約七分一個深水埗,受影響人口預計為 10 萬人。

鄒頌華

死場不死 皇都戲院商場

這是我其中一部胎死腹中的作品。早在香港的傳媒廣泛報導死場(門庭冷落的商場)之前,其實我和幾位朋友在2020年底時已寫好一部關於北角區死場的書,並取得某個撥款,準備赴印於2021年3月出版。可惜因為一些很荒謬的原因最後難產而死。制度的崩潰不只是影響政治經濟民生,連文化歷史的紀錄也無一倖免。大概,他們就是不想你留有任何紀錄。實在不想自己的心血就這樣淹沒在一埋檔案中,現分批上載,立此存照。

五小孩逛遊記

Placemaking 是什麼?地區的「個性」也可以改變?

地區經重新塑造,除了能吸引遊客,帶動經濟,另一方面亦有助團結社區內的居民。

人間世

漫步香港系列 01 | 冷落的繁華街

這個也許繁華一時的街區,現在很冷落,未來去向不明。

根叔|gunshock

Sentimental Nostalgia

Happens, Does not Heal tho

9樓C室

堅離地城市審美觀——讀《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劃再思考》

都市主義者以供應取代需求的城市改造計劃不外乎是一時衝動,以為祭出實際上遙不可及的願景,便能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大搞一場。身為都市學學者,作者主張發自公民由下而上的規劃過程,湊合市場機制調節,即使這說不上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不過起碼建造出來的社區是有機、有生命力甚至有思想的。

閣樂

觀塘重建:從裕民坊小巴說起

一直以為「裕民坊」是觀塘市中心的一個區域,後來才知道它其實是街道名。這條街有許多小巴站,通往附近山上的住宅區,例如秀茂坪。住在山上的居民會先乘搭小巴到觀塘,再前往地鐵站。所以每逢返工放工時間,小巴站的場面可謂「壯觀」:幾條小巴路線的乘客並列一起,形成幾條人龍,區外人大概摸不著頭腦應該到哪裏排隊。直至兩年前,地區團體想出方法解決:在地下貼上膠紙,區分人龍。後來,區議會將膠紙改為油漆,成為正式措施。

鄭立明

十塊錢的逃亡計畫|走過921 | 11

一、 我在邵族認識了個朋友,大家都他叫巴信。最初聽說這個名字與邵語十塊錢有關。邵族和台灣其他原住民一樣,並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文字,而不熟悉羅馬拼音的我,隨手把它寫成「巴信」,自然是因為方便之故。其實更近似的音,是台語的去聲字「目」,也就是目睭的目;不過這個音既不容易發、又不好記,所以久而久之,也就目信、巴信不分了。

PureC

在搖椅上說的故事-假性原諒

我覺得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最困難的是選擇包容後的正向吸收,假裝原諒然後不停地翻舊帳,這不只折磨對方,其實更折磨自己。-道歉-彭大哥回國時,我畫了一個簡單的妝,整理好千頭萬緒的心情,好整以暇的坐在他面前,好好地告訴他我為什麼得離開他,我沒有崩潰、沒有哭喊,只是眼淚不間斷地跟著我心碎的...

鄭立明

再見小鰲|走過921系列|10

再訪東勢 兩年後的清明,我趁著彰化老家掃墓之便,又往東勢跑了一趟。下了車,腳卻找不著落點,不再爬滿帳篷,倒是塞滿了車輛廣場、改建了的國小,依然停業的戲院……我自然而然信步走到了鎮上的本街,繞了一圈,「他們到哪裡去了?」心裡嘀咕著。小小的一個東勢鎮,到底當初那些人都到哪去了呢?

鄭立明

阿緞的情人|走過921系列|09

工作隊上傳言劉大哥在過坑有了情人。這到底怎麼回事?平時不苟言笑的劉大哥,這下怎麼會桃花上身的呢?實在有點令我難以想像,不過看工作夥伴們把這事渲染得那麼開心,我也不由得動搖起來。劉大哥雖不到冷到絕緣,也是事事一本正經的個性,尤其涉及工地安全之事,可真是鐵面無私呢。

鄭立明

過坑─布魯克林|走過921系列|08

邵族的家屋陸續落成,除了本地持續的工事之外,協力造屋工作隊也開始分組支援仁愛鄉、和平鄉、三叉坑、雙崎、達觀等地。一早,大夥兒忙進忙出,準備分批從日月潭「基地」出發,前往各自責任區。行前,有人問我想跟哪隊,無奈這兵分幾路我也能選其一,便跟了小潘、劉煥成大哥他們這一路,前往中正村。

鄭立明

樹也有一個房間|走過921系列|07

那是二十年前的春天,邵族學生為重建設計了一間房子,一間跟樹木一起住的房間,我上去日月 潭記錄的時候也多住在這裡,分配的位置不一定,常常,樹,就共一棟樓,不然,就恰巧睡隔壁。孩子們的圖書室一早,山陽很早就催人起床,一點容不得我這隻夜貓子耍賴,建築師們也多是早起的人,起來...

鄭立明

從天搖地動到鞦韆蕩漾|走過921系列|06

播種祭這天族人得比太陽還早起,在天光朦朧之時,就叫醒小孩一起來到田地裡,墾地、鬆土、然後播下稻種。這些稻種是陸生旱稻而非水稻。老人家說播種就是要小孩子(還尚未抽過煙的)一起參與,有孩子們歡笑繃跳的土床上稻種才長得好,而大人們親自拉著孩童的手,一起將掌上的種粒播進耙鬆的泥土縫隙裡,也有教育幼苗的意思。

鄭立明

地震後第一個春天▕ 走過921系列▕ 05

初相識,伊達邵山地文化中心在921被震垮,邵族人直接在這片之前被強徵的土地上進行災後重建921地震之後半年的時間過去了,許多在災後趕赴現場救援、協助的團隊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陸續淡出了,東勢的帳棚學園也撤了,廣場的小巨蛋拆除,回復之前的停車場用途;而欲進一步深耕的團隊,也在調整腳步,準備在鎮上另覓合適的長期進駐地點。

潛翔

《大麻論之四大支柱六大產業》

這篇將會與《大麻論之取消功能組別》納入”香港重建/轉型計劃”或”大麻救港論”,這是香港的重建與轉型計劃草稿,是建基在香港的既有發展上,外加大麻產業鏈上的大革新與大轉型,目標當然是讓香港重拾昔日的光輝。香港的四大支柱: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