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廣場 40 年|沙田友憶從音樂噴泉到迷失 20 年 學者:周遭商場滿足生活需要用途

香港紀事
·
·
IPFS
·
40 年過去,新城市廣場成為沙田新市鎮計劃的助力,關於其「變質」的討論,亦非近年才有。包括自由行的黃金年代、高檔連鎖品牌進駐,以及反修例運動短暫成為公民發聲的「連儂牆」。內部裝修由過去舊式商場的暖色翻成雪白,進駐商舖則以連鎖品牌為主,小店絕跡。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Hazel Chow
攝影|HLK、劉貳龍

沙田新城市廣場迎來 40 周年,作為沙田地標商場,發展商新鴻基地產(新地)決定於今晚(16日)舉行「煙火」匯演。翻查資料,早於 1984 年入伙之初,時任沙田政務專員曾蔭權,便與新地,及最初進駐商場的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合作,在開幕禮於城門河舉行演花匯演。那些年,在沙田發放是真正的「煙花」,不是「煙火」。

40 年過去,新城市廣場成為沙田新市鎮計劃的助力,關於其「變質」的討論,亦非近年才有。包括自由行的黃金年代、高檔連鎖品牌進駐,以及反修例運動短暫成為公民發聲的「連儂牆」。內部裝修由過去舊式商場的暖色翻成雪白,進駐商舖則以連鎖品牌為主,小店絕跡。

於沙田居住 50 年的街坊高重建認為,新城市廣場由早年作為區內居民滿足生活需要的商場;直至 03 年開放內地自由行,「拖喼」、「高檔零售」慢慢成為商場符號,逐步失去與沙田社區的聯繫,與「沙田友」漸行漸遠。

一場 40 年前的煙花說起⋯⋯

翻查社區組織「馬鞍山民康促進會」的網站,新城市廣場現址地皮,於 80 年代由新地投得後,花三年時間,在這片未完全發展的地區,興建當區最大的商場。

商場其後於 1984 年開幕前,由新地成功引入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承租四層;連同紅磚外牆、中庭音樂噴池、拱型玻璃天幕,以至連接當時新入伙的沙田中心、好運中心以及希爾頓中心,成為新城市廣場的第一代面貌。後來火車電器化後改建的沙田站,則更進一步帶旺沙田區人流。

而在 1989 年,新城市廣場的麥當勞,亦成為全球最繁忙分店之一,當年度錄得超過 250 萬次交易記錄;而分店也在 1992 年再度取得該記錄。至於「八佰伴」則在 90 年代縮水,並直至總公司破產後,於 97 年全線結業;另一家日資公司西田百貨(05年被新地收購後,現稱一田百貨)則於 90 年進駐當時新建成的新城市廣場三期。

八佰伴遠去 city’super變中資

直至 2004 年,新城市廣場迎來裝修大翻新,包括拆卸中庭噴水池,開始引入各類連鎖品牌,租金。2005年,另一家大型超市 city’super 承租,city’super 原屬日資三黃集團和吳光正旗下公司擁有,在 2020 年已被華潤入主。

新城市廣場「變調」多時,直至2015年,新界各區出現反水貨客的「光復行動」,商場成為其中一個示威地點。2016 年則引入 Apple Store,是全港六間分店之一。時至 2018 年,內地茶飲品牌「喜茶」首間香港分店進駐商場,開業首天,有報道指當時人龍有逾百人,在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曾被破壞,惟今年4月已轉到一旁的連城廣場重開。

2019年社運爆發,新城市廣場再度成為 18 區示威地點之一,7月14日當晚便爆發嚴重警民衝突「血戰新城市」。今年四月,新地再斥資三億翻新三樓以及七樓的戶外空間。翻查資料,現時商場有近 300 間零售店,而逾 80 間食肆或提供熟食的店舖中,有近一成為內地品牌。

沙田友憶amazing的音樂噴泉

1984年12月,是商場落成、開業的時分。高重建帶記者走到商場五樓的欄杆處,指著中庭說,「嗰時無乜特別太多娛樂,就會覺得好新奇,啲水識跟音樂節奏去噴;近就睇唔到,因為(第一日)實在太多人,上到嚟先叫有位企到嚟睇。」

高重建所指的,是當年甫開業便有的音樂噴泉。對當時十歲的他而言,「啲水噴到六、七樓咁高,好 amazing」他續說,噴泉當時也是對普羅最「signatrue」的標誌。

「你大概可以側面理解到,對於沙田人、或者香港人,一個音樂噴泉係咁新奇、咁多人入去睇,而且唔係一次;後來(途人)定時定候停低睇( 音樂噴泉表演),當然後來就不再神奇,呢個就必然。」音樂噴泉早已拆卸;現時商場中庭,則擺滿聖誕佈置,包括樓高四層的聖誕樹。

沙田人口由 11.8萬 增至逾 70 萬

除了音樂噴泉,中庭的報紙檔、重開前的麥當勞、駐守至今的茶樓,以及UA戲院、書店、文具店,還有學生時期作為必經之路,都是高重建對於這座大商場的回憶;然而訪問期間所談的,無一不存在於「以前」。對他而言,約人與最新一期《中華英雄》,均要在報紙檔等;麥當勞除了有「火車位」,也要安排職員免費派紙巾,免得居民「斷吋斷吋拎」。

「講得好聽就新城市,講得唔好聽就鄉下。」當年規劃上,港英政府希望將沙田設計成「衛星城市」(即新市鎮)讓區內居民自給自足,當時一片爛地的沙田便被相中,公屋、私樓相繼建成,有大量人遷入沙田。按1991年的人口統計,81年的沙田僅11.8萬人,91年則升逾三倍至50.6萬人,是新界最多人的地區;而 2023 年則已超過 70 萬人。

開放自由行後的分水嶺

「我諗當時唔係有個好強嘅意識話『我要杯葛(商場)』但本身件事變得越嚟越,我諗同民生關係比較少。」97 於中大畢業,生活一直在沙田區的高重建指,03 年開放自由行後,商場慢慢變得迎合旅客,由連鎖品牌頂替日常,即使不想將所有事情與中港關係掛勾,但商場的符號已由民生轉為「拖喼」,其功能則由附近商場瓜分,而新城市廣場與社區漸行漸遠後,這位資深「沙田友」也鮮少再踏足。

「當佢唔係解決緊日常生活需要,我需要買報紙雜誌,我需要買藥、文具,報紙檔、文具舖、麥當勞,呢啲都係好Signatrue,𠵱家你完全聯想唔到新城市廣場會有呢啲嘢,等於你唔會覺得太古廣場入面會有間報紙檔、文具舖,就算有都係極高檔,唔知賣啲咩德國嘢,所以新城市廣場同我距離遠咗。」

新城市廣場曾有 UA 戲院,現已結業,改由另一間戲院進駐。

2019年的「廣場」

時至2019年,新城市廣場一度成為18區「連儂牆」之一。高重建說,以普通人觀察,是商場在80年代以後,真正成為中、西方對「廣場」的定義,即人們做著消費以外的互動。

「南上北下」自上年復常後變為常態;被問到新城市廣場的演化,是否與香港發展似曾相識?高重建說:「我唔想咁樣總結,呢個說法對我嚟講有啲『維園阿伯』式,咁樣好唔科學,我純粹一個人角度睇到啲咁嘅嘢,我唔係話香港就係咁變化,但我作為沙田人,見到嘅就係咁樣。如果有學者可以基於呢樣嘢做假設,可以有啲科學啲嘅分析。」

00後「沙田友」:好行就稱唔上,但要嘅嘢都齊

同樣在沙田土生土出的 Candice,是千禧年代出生的「沙田友」。「覺得好行就稱唔上,但要嘅嘢都會有齊。」雖然經常到新城市廣場閒逛,但原因「純粹係冇地方去又近。」生活的廿年間,也沒有對任何店舖留下深刻印象。

惟她指出,商場從過去行經火車站都會「畀喼碌腳趾」,到通關後,肉眼可見商場的水貨客少了近半;而同一時間,內地品牌則越來越多。至於今次「煙火賀壽」,Candice便說對此無大感覺,即使想看,亦只因想「湊吓熱鬧」、「冇(其他)商場放過」。

Apple Store 在 2016 年落戶沙田新城市廣場。

學者:TOD發展形式,當年屬非常前衛

然而對於「新城市」的想像,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毛家謙有另種看法。他提到,雖然新城市廣場經歷幾許變遷,但從歷史脈絡來看,不應以「地標商場」看待,而是新市鎮發展的模範(Model),也是沙田整個社區的演變。

他解釋指,新城市廣場本身囊括地鐵、巴士站,連同上蓋住宅、零售,甚至一旁有社區設施,是一種TOD發展形式(Transport-oriented development),在當年屬非常前衛的構想。

周遭商場已接手生活需要用途

現時名店林立、奢侈化,實際上也可歸因於這點。因為新地全資擁有業權,更容易主宰商場業務類型,甚至如何決定場內設施。至於拓寬客群而作出改變後,周遭接壤商場,如沙田廣場、沙田中心、好運中心等也會接手原來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用途,提供較低檔次的商舖,令生活圈集中於一個區域,故不應以單一商場解讀其功能。「反而調返轉睇,我 5 至 10 分鐘內搵到嘅Option(購物選擇)係咪仲搵到?」

發展已是「Over Capacity 」

不過他亦不諱言,新城市廣場的發展已是「Over Capacity 」(超出負荷)。他指,從發展商角度,必然希望最大化商場客流,然而目前所見,香港不少商場縱然人流多,但令原區居民反感,再加上商舖越趨類近,喪失特色只會兩邊皆失。

至於社運短暫衍生出的連儂牆,毛家謙便提出,「某時間段變成可以集結,代唔代表佢(商場)應該function(一直運作)?」,他續指,將商場看待成公共空間本身有很大限制,因為兩者從設計上已有不同,而商場的邏輯是要「Trap住」消費者。

然而這問題同樣是歷史因素,正因為當初土地不足,一開始規劃便有「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的概念,香港在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這種形式,最終便令兩者容易掛勾。「用商場作為公共空間好有限,(反而)唔應該再起咁多大商場,因為佢無咁多公共性。」

學者指商場本身沒太多公共性。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