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旺重建1|避風塘孕育草根商店街 重建或成百年老店終章

香港紀事
·
·
IPFS
·
在油麻地果欄與百老匯電影中心之間,一段新填地街有兩間百年老店落戶。百年木器店「泗祥號」與鋼鐵五金店「蔡同盛」,最初因避風塘而生,隨艇戶文化與社會變遷,在新填地街紮根,構成獨特、有機的基層街道文化。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

特約記者|曾雪雯
攝影|劉貳龍

在油麻地果欄與百老匯電影中心之間,一段新填地街有兩間百年老店落戶。百年木器店「泗祥號」與鋼鐵五金店「蔡同盛」,最初因避風塘而生,隨艇戶文化與社會變遷,在新填地街紮根,構成獨特、有機的基層街道文化。

市建局去年推出的《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資料手冊》,在這段畫了一圈,鼓勵作住宅、餐飲、酒店等多用途發展。泗祥號第四代傳人何國標,則迎來第二次重建。老工匠隨行業夕陽悄然引退,要麼被收樓被強拍光榮結業。守業百年的手工老號背後,又曾是個怎樣的香港故事?
何國標是泗祥號的第四代傳人,他嫲嫲日佔時期訂製的招牌至今仍完好地懸在樑上。

泗祥號:師徒赴港創業 招牌交托予徒弟

泗祥號舖面幾近被木材填滿,內藏一座神枱,供奉魯班與先人。神枱旁有面木招牌,刻上泗祥號的寶號。何國標的爺爺和師傅來自廣東順德,「泗」便是那四條包圍家鄉的河涌。爺爺隨師傅赴香港謀生,何國標笑言,他們就像三藏孫悟空取西經般,經廣州來到新填地街。兩師徒從此合作製木滑輪「律囉」,供船家裝卸貨物,直至師父退休把招牌交托到何家手上。

20 世紀初,港英政府在油麻地修建避風塘。那時新填地街對開便是大海,與船務相關的各種工業都聚在這裏。嗜讀歷史的何國標,曾在歷史檔案館中翻找家業歷史,發現1927 年九龍商業名冊,已有爺爺和泗祥號的名字。

爺爺與師傅具體創業年份已散失,但何國標按 1927 年商業名冊資料推算,1927 年泗祥號東主一欄已改成祖父名字。他指,登記店舖資料需時兩、三年。他估計,爺爺師傅開店年份,定早於 1924 年。何國標說:「我是第四代傳人,創辦人是我爺爺的師傅,然後傳給我爺爺、我爸爸,最後再傳給我,我想應該是最後一代。」

何國標記得,爸爸何廣雄曾說,50 年代以前,泗祥號業務繁盛,每每趕工至晚上 11時。每有輪船抵港,輪船用品公司就沿新填地街為遠洋輪船補給物資,務求在輪船出港前完成訂單。同時也有居於油麻地避風塘的艇戶,上岸買他們的律囉。

草根商業街航運息微 木匠轉營冷氣喉碼

何國標生於 60 年代,自小在油麻地長大。小時候,何氏一家八口曾居於舖頭閣樓,何國標放學回家,便會看到爸爸埋頭趕貨。在他眼中,新填地街極其草根,貨品從不為上流顧客而設。「這條街我覺得是一條次一級的老街,可以這樣說」,彌敦道是條賣名牌的街,而新填地街則賣的手作商品,他說。

何國標中學畢業後,泗祥記只剩爸爸一人工作。他擔心爸爸難以應付,決定回泗祥號工作。而油麻地亦迎來鉅變,七十年代起,木船陸續被淘汰,對律囉需求大不如前。適逢 80 年代香港進入建築熱潮,為求生存,他和爸爸決定轉製冷氣喉碼(見圖),以木塊拼入金屬碼內固定冷氣喉。「木有韌性,所以一定要用木,上下是金屬就是硬打硬,沒有韌性,就拿不實那條喉」。有韌性的是木,也是人。草根工匠的手藝經冷氣判頭,套進海港城、九龍公園、信德碼頭等的中央冷氣喉管。

現時蔡同盛由三位後人共同接手。何焯佩(右)主力生產,而梁氏哥哥梁永祥管賬,弟弟何永祐(左)則負責輔助生產。

蔡同盛:艇戶上岸轉型 全港唯一手造燒味爐 

按何國標考查的歷史文獻,油麻地碩果僅存的百年老店只剩五間,包括豉油街的錦源五金、上海街的華新五金和雙光電器,而新填地街便只有泗祥號,與距兩個舖位的蔡同盛。與泗祥號一樣,蔡同盛亦屢受時代轉型的陣痛。 

蔡同盛創於 1873 年,目前是全港唯一仍堅持手造燒味爐的公司。由打鐵匠何樹及梁輝從師父繼承舖頭,再傳給兩人的兒子們,何焯佩與梁永祥、梁永祐兄弟經營。目前三人組何焯佩主力做爐,哥哥梁永祥管賬,弟弟梁永祐則是大包圍雜工。

據說,初代蔡同盛的業務是生產船錨。隨避風塘發展,艇戶在避風塘成家。蔡同盛兼產柴爐灶頭,供艇上人家煮食。

70 年代末,艇戶開始爭取上岸。於是,蔡同盛再變陣,這次則轉做燒味爐。「沒有說一定要做甚麼。最重要是有錢賺,沒錢就沒得做。」梁永祐記得,舖頭曾替西餐廳生產爐具,也有接單做焗爐,專焗「乞丐雞」。他自學生年代,便當步兵替爸爸送貨。還沒成年的他推著手推車,沿彌敦道送爐具到油旺食肆,賺取零用錢。長大後,梁永祐輾轉回到舖頭打工,何焯佩與哥哥各自在外學師後歸來,再從零教他學燒焊。

那時,蔡同盛已研發出特製手工燒味爐「太空爐」,本地知名食肆鏞記酒家至今仍是它的知音客。所謂「太空爐」選用頂級厚鋼,外形圓渾高身,爐頂設排氣孔,讓空氣流入爐內產生對流。三人組接手舖頭後,梁永祐說,何焯佩與哥哥再按燒味師傅意見改良太空爐,燒味師傅喜歡太空爐火力均勻,令燒味外皮香脆。 

移民潮 港產太空爐外銷荷蘭、澳洲

而太空爐擁躉更不分國界,九七移民潮更讓燒味爐出口外銷,變成蔡同盛的核心業務。「移民最簡單可以搵到食,就是燒兩塊叉燒出去賣,有刀、砧板同個爐就做得。」當年一個小型鴨燒鴨爐約售 4 千至 5 千港元,而一個不銹鋼太空爐約售1.2萬港元。梁永祐指,有荷蘭辦館購入太空爐到歐洲分銷,曾平均每月訂二、三十個。

那個年代,有移居海外港人會越洋直接訂貨,澳洲訂單最多。梁永祐笑言,澳洲人好像特別喜歡吃燒臘。他還記得,他們一年最少寄十個燒爐到澳洲。蔡同盛的燒味爐遂隨移民潮落戶到墨爾本、悉尼、帕斯到塔斯曼尼亞的唐人街。

不過,自內地發展經濟,商人北上量產平價燒味爐。蔡同盛訂單漸減,昔日油麻地的燒爐行家不敵競爭逐一結業。梁永祐記得高峯期曾有5、6家燒爐店,他指向油麻地警局說:「第一間就和昌先沒有了,和昌就在對面馬路」。如今只剩蔡同盛一家,仍立於油麻地。

市建局油旺重建研究重點:

人生下半場:第二次油麻地重建 

去年二月,市建局推出《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資料手冊》,油麻地果欄被劃為五大發展節點之一。而毗鄰果欄、泗祥號與蔡同盛所在的建築群,則被圈成「其他建議特色規劃 / 社區發展地區」,建議保留其低矮建築特色,把樓宇高限維持在6層以内,作多用途發展,包括住宅、零售、餐飲、酒店/旅舍、文化藝術等,以配合油麻地果欄的發展主題。

這將是 62 歲的何國標經歷的第二次油麻地重建。24 年前,泗祥號舊址被納入「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雲南里、窩打老道 8 號重建範圍。「上次比較彷徨,找不到新舖怎麼辦?我沒法經營。」最後何家只能携著嫲嫲在日佔時期買來的木製招牌,遷至現址新填地街 196 號地下。

「很怕星期五⋯⋯」

經此一役,何國標便開始追看重建新聞,新聞剪報掛滿辦工桌案頭。何國標留意到,政府習慣於周五刊憲公布重建項目,他說:「所以到現在我也很怕星期五,因為不知道哪個星期五會公佈這裏」。

縱然據目前公開資料,泗祥號不是計劃中的五大節點之一,但何國標卻認為,根據市建局與私人發展商往例,他們傾向對重建項目周遭的唐樓感興趣。他說,尤其泗祥號地段多為包含四層戰前唐樓、戰後六層唐樓及一個公園,方便發展商把整個地段合併發展。而他料重建後,他這種小本經營老店將會消失。

學者:街道的重要性在於人

油旺重建規劃報告範圍達 212 公頃,香港理工大學前講師鄒崇銘指出,整個油尖旺沿西九龍走廊分成東西兩邊。東邊的舊區有許多傳統行業集中地,或露天市集,如上海街是妝嫁用品集中地,到油麻地則是廚具的集中地,這對全港來說是很有特色的。至於西邊的發展區則是近 20 年只有天橋、無街的新發展區規劃。

鄒指自己反對的不是重建,而是這種推土機式、跨幾條街的重建,像奥海城或裕民坊式的類似蛋糕樓式。大部分的市民參與活動都不在室外,而須進入商場,而規劃報告內的模擬圖都是複製這種無街設計。

街道的重要性在於人,他指:「它主要是方便行人的,而方便行人的意義,就是一些不同的產業,或者不同的活動之間,其實它是一個很有機的互動,跟進去商場很不同。商場那些是高度規管化,或者那些活動本身是有既定的模式,但在街頭其實是有一個很開放和很靈活的使用空間的方式。」

對於如何保留油麻地老店的相關街道文化,市建局回覆指,《油旺地區研究》建議保留區內四條「特色主題商業街」,旨在為保留特色街道提供規劃及設計指引。至於區內其他不同類型的特色店舖,市建局會在開展個別項目時,視乎個別行業的情況提供協助。市建局又補充,過去開展項目時,著重保留地區特色及特色店舖,並將有關元素提升至規劃層面,指市建局在這方面已累積一定的經驗。

一場順理成章的「光榮結業」

自重建消息出爐後,一條似有還無的大限提早出現。打鐵和鬥木講求體力勞動,無人入行成常態。三名蔡同盛負責人全員年逾六旬,62 歲的梁永祐已是最年輕的一員。訪問當日,他頂著腰患說,待重建收樓,便會光榮結業。

去年有燒味師傅移民到台灣,訂了十個太空爐,擬在台灣開港式燒味工場。梁永祐笑說,六旬工匠避重就輕,憑經驗卸力揼出十個燒爐,但未來的事無人能料。「希望做多一兩年啦,唔好寫太多、咁消極,寫正能量啲,寫做呢行都可以做到六、七十歲!哈哈哈!」

至於何國標這次則收了火。昔日泗祥記面臨重建,他既徬徨又不憤,曾為保育一街之隔油麻地紅磚屋,半夜翻過圍牆入內拍照,又向政府各部門寄信查詢紅磚屋的歷史。一番橫衝直撞換來保育成功,保留了香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同樣62歲的何國標坦言與上次相比,現在心態不同了,如今重建的話,他處之泰然,將順理成章結業。

心態轉變,因何國標守業的主因之一亦已不在了。2021年7月,何爸爸突然因病離世。與爸爸多年相對守業,何國標自認是世上最了解爸爸的人,他知道若要爸爸親睹泗祥號的終結定很難過。「(現在)基本上我隨時都可以算了,做一天就一天。做到真的市建局重建,或者有私人發展商強拍就不做了。你做也沒甚麼意思,我覺得一來年紀大,二來沒理由再租一間舖來做。」他笑了笑說,「光榮結業,到時再post出來」。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南韓戒嚴|尹錫悅六小時內由宣佈戒嚴到解除 戒嚴一夜,發生了甚麼?

721 判詞剖析|法官的721 論述 元朗站形成兩颱風互激化 「下集」車廂襲擊非本案重點

新城市廣場 40 年|沙田友憶從音樂噴泉到迷失 20 年 學者:周遭商場滿足生活需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