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Sen

@roysenyl

需要互助的,不仅码字

还有在这个时代活下去。

請不要神話李文亮,他不是一名英雄

李文亮医生。网络图片這不是標題黨,也不是反諷,但還是請你暫且收起 40 米的長刀。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出生在 1986 年 10 月,他年輕的生命停在了 34 歲。在那篇刷屏的〈普通人李文亮〉一文中,有一張從李文亮的人人網頭像,也是我第一次見到李醫生不戴口罩的面容。

台灣2020大選觀察(下):認同的無力

前言:本文為台灣2020大選觀察下篇,上篇為〈認同的角力〉。民進黨全國競選總部內的電子看板。作者拍攝 這可能是本次台灣大選中,我所見到的最大的 fantasy。在民進黨全國競選總部,放有一塊大型電子看板,滾動播放著支持者與蔡英文卡通形象立牌的合照。

台灣2020大選觀察(上):認同的角力

前言:Matters 的各位友鄰新年好,祝健康平安。現在發佈這篇文章,不是什麼好時機,但我顯然有些替代性創傷,或許你們也有。我強迫自己暫時從疫情的資訊洪流中抽身,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幫你們暫時換換腦子。另,當我用「他」,是指人的第三人稱,無性別意涵。

當「官方」作為他者——Matters台北活動分享

「總統」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社會角色,將由一個具體的人來擔任。來源: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截圖。寫在前面:在台北觀選,有幸參加了 matters 的線下活動。跨海峽/兩岸四地公民社會的互動與連結曾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若有 cochina 或海峽尋新的朋友我們可以在評論區揮手相認),但 13...

我們的那條前線

周保松把香港的這個盛夏命名為「自由之夏」,寄託了最美好的願景。可大多數人的感受到的,或許是兵荒馬亂。自 6 月初由港返滬起,我每天都盯著 FB、微信、牆裡牆外各路關於香港資訊,但我幾乎只在微信朋友圈發言。這非是習慣或社交圈使然,自 09 年負笈香港起,我就開始使用 FB(那時還沒...

示威、抗爭、民運:50 天反送中運動中的創傷、應激與成長

本文內的觀點,得益於和 @miaomiaojtj 在早餐時的討論,並且主要基於 @張潔平 的〈49天,香港反送中運動如何來到臨界點?〉一文的清晰梳理與分析框架。50 天的運動,不斷處在流動與變化之中。要求撤回《逃犯條例》只是一個起點,運動持續至此,已經不再是以和理非遊行為...

沒有一個「我們」真正存在,但權力之網從不放過任何一人

仿佛一夜之間,多了很多錯愕又震驚的人,又多了很多對這種錯愕與震驚感到錯愕有震驚的人。多了很多人欲說還休,多了很多人無言以對,多了很多人反復琢磨自己到底該站在哪邊。說一句馬後炮的話(當然我之前私下和朋友提過),69、612、616形成的大團結不過是一種表象,所謂的「各自努力」,其實...

在貿易戰、反送中、垃圾分類中,我見到一種共通的心態

在傳播反送中的訊息時,我遇到過兩次反對的聲音,而且頗為巧合地(巧合背後想必也有某種必然)都說了一種我瞠目結舌的理由:「在中美貿易戰的當口,最需要團結一致,此時大規模窩裡鬥,不是讓別人看笑話嗎?不是幫倒忙嗎?貿易戰輸了,大家都會遭殃。」 我不想評價其中的國族主義預設(誰跟你一窩了?

關於六四的個人筆記

失眠,索性起來敲點字。能上來 matters,是因為此刻我人在香港實現了肉身翻墻(敏感時期翻墻軟件也無能為力),而此刻人在香港,是因為要去今晚維園的燭光晚會。已經起碼三次和人提起時,口誤說自己要去廣場了。這不好,廣場是鮮紅的,不要再流血了。

馬克思大概是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的先鋒

這個罪名是極端惡劣的。給煽惑者定罪,實質上憑空捏造了「被煽惑者」。這場民主運動的數十萬參與者、數百萬支持同情者,都被無視、除名、遮蔽,其主體性被被生生抽空。繼而這場運動,被未能戰勝的對手(既有建制)徹底地還原、限縮到個別個體的煽惑之上,運動本身的主體性被排除在了記憶之場之外,在歷史敘事的話語爭奪中徹底缺席。

復旦切除|異托鄉

就像切掉一條闌尾一樣,「北區一條街」被切除了。這是一條不足百米長的小路,連結著學生住宿的北區和校園本部,沿街的十多間鋪有眼鏡店、日用雜貨店、裁縫店、單車店、舊書店,最大的莫屬「全家」便利店了。純民間校園媒體「九十九度」[1]記錄了這條街(還有南區的幾間店鋪)的拆除經過,就如同2016年7月邢臺暴雨導致決堤一樣,「太遲通知令人措手不及」成為了眾矢之的。10月9日,本打算清倉甩賣直至18日才徹底...

讀研時,我有一個寫作計劃

...

「洞察計劃」離我們有多遠?

新人首帖,說自己最近最感興趣的。因為首帖,不知道是否重複了,而且可能比起別的話題顯得稚嫩,希望大家包涵。對大數據的討論已經汗牛充棟,不少分析所討論的是「數據利維坦」對隱私和自由的侵犯。對這一部分我不太感冒,美國作家 Jonathan Franzen...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