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茲念茲

在茲念茲

江上小堂

82 篇文章

与中国相关的话题,时事政治、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等;随感和短评, 随时更新。

在茲念茲

在茲念茲

与中国相关的话题,时事政治、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等;随感和短评, 随时更新。

更新

消除教育不公平,中央财政拨款的大学应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

一到高考季,关于各地高考不公平的议论又起。北京上海等省市的试卷自主出题,高校及优质高校分配的录取名额多,其它省市分配的录取名额少,造成各省市本科录取率相差悬殊,各省市985和211高校的录取率相差更为悬殊。根据录取率的不同,各省市的高考难度被分为地狱模式、困难模式、普通模式、简单模式和轻松模式五个等级。

避免冲突和交流不坦诚,2024高考的作文主题值得探讨

2024年高考如期于6月7–8日举行,6月7日照例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语文考试一结束,不同试卷的作文题目就流传开来。全国语文甲卷要求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主题为坦诚交流的作文。所谓材料,是很短的一段文字,“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丧失了理想和热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轻人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就显得生机蓬蓬。年轻人萎靡不振,消极厌世,整个社会就缺乏活力。当下中国社会,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极为不堪,岁静、佛系、躺平、摆烂成为时尚和潮流,方兴未艾,各领风骚,消极的心态和生活愈演愈烈。

“王在法下”,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判有罪

5月30日,纽约一家法院陪审团裁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封口费”案中被控的34项罪名全部成立,对特朗普的量刑将在7月11日、也就是共和党人将正式宣布他为202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几天前公布。特朗普成为美国第一位被刑事起诉并判有罪的前总统,还有可能当选下一届总统。

经济周期导致代际不平等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但现在增速回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增长起伏很大。50年代初呈高速增长态势,之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和下降,总体上经济不景气。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测算,1952年-1978年26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71%,没有搜…

“五四”回望:自此国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爆发于1919年5月4日,距今将近百年。今天,我们将“五四”运动爆发日设立为青年节,以资纪念。“五四”运动虽然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政治运动,但其影响之广泛深远,其意义不仅限于青年。可以说,“五四”运动及其思想前导新文化运动,建立起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

重庆燃气公司的骚操作违犯了哪些法律?

重庆燃气公司燃气表多收费事件有了处理结果。燃气公司总经理被免职,退回了多收用户的燃气费,远程校准了燃气表。燃气公司让燃气表多计量的做法让我想起以前教科书上控诉黑心地主“小斗出,大斗进”的伎俩:地主用小斗出借给农民粮食,而在农民归还粮食时用大斗计量。

“唯一不可原谅的罪是刻意的残忍”

最近看了一部美剧,《宿敌》第二季(Feud: Capote vs. The Swans Season 2)。描写作家卡波特与纽约上流社会贵妇之间的恩怨。卡波特不仅文笔好,而且极为洞悉人心,能说会道。在贵妇们需要安慰时体贴入微,为她们排忧解惑;八卦起来又毒舌刻薄,舌绽莲花;俏皮、冷血和小丑般的做作。

自杀是自私行为 — 韩剧《死期将至》对自杀的反省与鞭挞

最近看了韩剧《死期将至》(Death’s Game),共八集,感觉很不错。此剧针对韩国年轻人内卷严重、就业艰难和自杀率高的严酷现实,立意颇高。同时借助于奇幻和悬疑的故事情节,主演和客串多是韩国当红明星,颜值表演在线,又有很好的观赏性。虽然个别情节不怎么合理,总体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降低大城市人口密度能否提高生育意愿?

中国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百年之后话“五四”:对几个争议问题的认识

第一,“五四运动”的本质是什么?“五四”运动的本质是国家主义和排外。五四时期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正是因为认为政府“卖国”。国家主义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该为了国家的强大而牺牲自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国,倡导个人为为国家的利益和强大而奉献。

冷漠出自于儒家伦理

儒家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人的价值的,亲疏与贵贱决定了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的价值。儒家只有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按照儒家的看法,除了这五个关系外,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其它的直接关系了。所以,没有这些关系的人之间,或者没有通过这些关系建立起间接的关系,必然导致冷漠。

清朝灭亡的原因:让奴才失望了

奴才之所以甘心做奴才,除了希望获得赏赐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驱动力,在于他是以主子是强大的为条件的,这样他才能够拥有相对于其它人的优越感。这种心理是中国近现代进程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在当今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无疑为臣民提供了这样的优越感。

氧化膜作用:马列主义的中国化保护了儒家传统文化

在当今对近百年中国思想演变和历史演进的反思中,有一种看法认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反传统是错误的;认为反传统,特别是中国接受了马列主义,摧毁和中断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从而产生了诸多的历史悲剧和导致了历史倒退。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少,主要是新儒家了。

批毛批孔:抛弃“君师”与“帝师”

“文革”后期,毛搞了一个“批林批孔”运动。批林是为了肃清林彪的政治影响,而批孔则是毛的一贯立场。把林与孔捆绑在一起批,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后来“四人邦”想乘机将“批林批孔”扩大为“批林批孔批周公”,不过没能得逞。我觉得“四人帮”太牵强了,为了政治上的目的,竟如此抬举对手。

大禹为什么不搞禅让了?

历史传说,中国上古时期有二位道德高尚的帝王,尧和舜;在有生之年,就将帝位交给了属下臣子。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这种权力交接模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但再往下,禹就没禅让了,而是死后才将帝位交了出去。儒家很称赞向往禅让制,认为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表现。

端午漫谈:屈原是王族,爱楚国是他的本分,他不爱国谁爱国?

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就要吃棕子,赛龙舟,现在还放一天假。这都是托屈原的福,得感谢他,是他投江自尽用生命带给后人的福利。屈原非常有才华,是伟大的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奇幻瑰丽的诗篇。他的才华众所公认。但他投江这事,则见仁见智。

尧舜禅让是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就如猴群争王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成为传说,传说成为神话。尧舜禅让的故事也是这样。相传中国上古时期有二位道德高尚的帝王,尧与舜;在有生之年,就将帝位主动让贤。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这种权力交接模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但这有多大的真实性呢?《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

没有独立之人格,就不要谈爱国

无论历史上曾经的政治共同体和现存的政治共同体是靠什么结合在一起的,是靠强权?还是靠所有个体自由选择下的共同缔约?我们现在认同的国家概念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有爱国这个概念,或者说爱国这种情感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所谓“爱国”,不过是忠君,是...

自由是价值,也是人格

自由是价值,也是人格;同样,极权是价值,也是人格。当我们说自由是一种价值的时候,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自由作为他或他们追求的目标,认为自由才能使得他们联结起来得到发展;而当我们说自由是一种人格的时候,意思是自由才能带来快乐。具有自由人格的人,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感到快乐,而极权不能...

传贤与传子:同是私相授受的权力交接模式

如果我们欲将中国统治权力的交接模式作个一以贯之的解释的话,那么可以将之归结为“私相授受”。权力的拥有者在死时或不得不退位时总是将权力交给他信任的人。千百年来,皆是如此。尽管其形式会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信息沟通手段的进步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有所变化,但其实质均是“私相授受”。

“会党”与“山寨”分别是国共两党的原型

传统社会中,皇权支配下的官府是最大的暴力组织,是在全社会取得了支配地位的暴力组织。但在官府覆盖不到或组织控制力薄弱处或衰弱时,也给其他的暴力组织留下生长的空间。这些暴力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有两种基本模式,一山寨,二会党。另外,还有诉诸于暴力的教派组织。

传统典故多有毒:所谓“不食周粟”

中国2000多年历史,流传下来许多传统典故。有些是确有其事,有些则是编造的,或者是夸大与曲解。其实是否是历史事实不重要,终归文本是真实的。而文本比历史事实更能反映人们的思想与诉求。因而,价值批判基于文本有而且更有意义。我曾批判过诸如郭巨“埋儿奉母”、刘安“杀妻供食”、程婴“易子救...

儒家思想的前世命运和现代归宿

儒家思想始于周公,而成于孔孟。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却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孔子和孟子都不招人待见。与法家相比,他们推销的货色显然不对诸侯们的胃口。无疑,“仁义”这种产品在当时没有多大的“市场需求”,所以纵使孔孟之徒是当时最顶尖的营销高手,也无法出手,只好烂在自己的肚子里。

儒家家长制支配 — 服从关系决定了“大一统”的扩张性

儒家经典中充斥着大量宣扬孝的训诫。《论语》中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孝经》中说,“孝莫大于严(敬重)父”;《弟子规》中说,“父母责,须顺承”。儒家的“孝”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亲,这形成了父亲支配子女,子女服从父亲的家长制,父亲是一家之长。

“大义灭亲”:从“大义灭子”到“大义灭父”

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忠孝”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忠是最高的价值,为了”忠”,甚至可以“大义灭亲”。“大义灭亲”这个典故就出自儒家经典《左传》,“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故事讲的是卫国的老臣石碏为了君王和国家把自己做恶的儿子处死了。

爱国不如爱家园

太湖水被污染和厦门PX项目遭到当地民众的激烈反对,这两件事情接踵发生,集中地反映出当今中国的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引发了国民对环境问题的更多关注。长期以来,国民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都被引导到爱国之上,而忽视对家园的关注与热爱。其实,家园才是在此工作与生活的每一人,不管是生于斯长于...

儒家思想就是一套驯化理论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是驯化。任何一个社会要存续下去,都必须建立起秩序。而如何建立秩序与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呢?就体现在这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上。作为长期占据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就是用驯化的手法来使得臣民自觉自愿地服从现有权力,从而建立起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从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看儒家的家庭价值观

首先,说说我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理解。我以为,这个门不是具体指他家居所的门,应该泛指他家居所所在地。好比说禹路过北京,但他的居所在通州,他没有回去看他的老婆小孩,直接就从北京机场又到外地去了,这就叫“过家门而不入”。不能解释为如那些煽情故事编的,都听到了他老婆在家里哭,却不进家门。

权力世袭化对儒家思想的内在需求

近日,山东新泰80后集体闪亮登场当地政坛,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的震惊。人们纷纷指责这是在搞公共权力世袭化。其实,权力世袭化在中国各级官场中早已屡见不鲜。但山东新泰之所以引起爆炸式的反应,冲击波一浪接着一浪,在于其表现得是那么地肆无忌惮、迫不及待与全盘通吃。

只有消除了大一统思想,才能消除对毛的崇拜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历朝历代,莫不以此作为最高的政治准则,现在仍占据着主流地位。也正是在这个价值的作用下,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但传统社会,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皇权不可能支配全国所有的土地,动员所...

自居作用:蒋粉与毛左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偶像

从人格特征和心理基础来看,蒋粉与毛左没有什么差异。它们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心理上残缺,需要一个强大的偶像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如果他们不能寻找到一个强大的偶像作为寄托,就会觉得缺乏心理上的依靠。弗洛伊德推测“自居作用”是偶像崇拜的根源。他在《集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写道:“自居作用是...

如何处理毛的两大政治遗产

今天的中国,有很多人无比痛恨毛,同时也有许多人无比崇敬毛,还有一些人对毛爱恨交加。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毛泽东对当代中国影响的巨大与深远无以复加,将之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来看,也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这么说,现今中国人仍然还没有摆脱毛的影响,仍然生活在毛的“身影”之下。

崇拜成吉思汗,就一定会崇拜毛泽东

网上有个帖子,说蒙古学者非常瞧不起中国人,明明成吉思汗是异民族征服者,杀了巨多汉族人,但中国人却将之当成自己人,当成自己的英雄来崇拜,以拥有成吉思汗而自嚎。确实,这种心理非常奇怪。怎么会将残害自己民族的人当成自己的英雄呢?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很费解。

毛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图腾”

在遭受到西方势力的侵袭后,中国近现代选择了建立更强大更集中的权力来应对外部的挑战。而毛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终结者,在毛的治下,国家领导人完成了“君师”一体的融合,所能拥有的权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因此,他本人也成为这一历史进程最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历史人物。

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政教合一”的一脉相承

公允的说,毛是千古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登上了集权政治之颠峰,集政治权力与思想权威于一体,是中国集权政治之集大成者和登峰造极者。毛非常敏锐。他在政治和军事战略大局上的判断是如此,他对他以前的历史人物的判断也是如此。

阶级斗争理论是摧毁宗法家族的利器

马列主义及其阶级斗争理论是外来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相对于近代中国,外来货多了去,除了马列主义外,还有基督教、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为何马列主义坐大了,而其他的思想则没有坐大呢?这个问题,鲁迅的《拿来主义》说得清楚。对外国的东西,认为对自己有用,就拿来,没用,就拒绝。

孔子谒龙对答录:兼释孔术之用与不用

孔子纹龙 古时有名孔丘者,敏而好学,好为人师。因其言述为其弟子和后人所信奉,被尊称为孔子。时天下大乱,分崩离析,龙蛇纷出,竞食众牲。孔子向远庖厨,有悲天悯牲之心,不忍睹此惨状。遂择拾旧时周公纹龙驯龙之术,自以为天之木铎。欲挽天下之乱,重复和谐盛世也!

从鸦片战争看中央帝国的应急机制

鸦片战争将中国拖进了全球体系,使得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这使中国人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英国人船坚炮利,中国人的土枪土炮根本不堪一击,这就是中国人对于失败的最初反应,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武器的落后。其实,物质军事手段的落后只是非常次要的部分原因,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央帝国的国民缺乏...

与共和国一同长大的“幸福儿童”

在我的同事与亲友中,我发现有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多生于50年代左右,与共和国年岁相仿;他们不喜欢与厌恶听到批评政府与揭露当前社会或过往历史中丑恶面的声音,以避免他们勉强维持的美好幻景被无情的击碎,而失去生活的意义与精神支柱。我将这类人称之为“幸福儿童”。

阶级斗争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差异

集权主义或国家主义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个体之间无差异化或差异化很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蜜蜂或蚂蚁这样实施生理分工的社会性生物群体中观察到。在蜜蜂或蚂蚁社会中,个体被简单地划分几大功能性群体,如工蜂和公蜂,而在功能性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甚小。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保全了儒家道统及士大夫阶层

曾国藩,以平定太平天国而功高天下,青史留名。生前清廷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赐谥号“文正”。而后人则毁誉不定,与时俱变。按古人的评价标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备,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到高度评价。蒋介石就极为崇拜他。现今,也得到越来越正面的评价。

民主、共和与宪政等辨析

我们经常谈论自由、民主、共和、宪政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对于现代西方国家,这些概念是等价的,或者说是一体多面,可以用某一个词汇来指代和涵盖,但对于中国或者认识西方的历史而言,还是有必要加以严格区分的。首先,我们可以将政体分为宪政与专制,作为初级划分。

中国人加入基督教的三个原因

我认为现在中国人信仰基督教基本上出于三方面需求: 一是情感需求。希望信教后能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依靠。这方面情况,女性比较多。在情感上受到过挫折、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比较容易信教; 二是功利性需求。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是从个人功利出发,信教后希望能得到主的保佑、死后能进天堂。

由《权力的游戏》谈西方文化中的“宾客权利”

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三季第九集“血色婚礼”中,主人佛雷违反了“宾客权利”,将来联姻和参加婚礼的史塔克家和徒利家族人密谋杀害。与此类似,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麦克白也违反了“宾客权利”,将客人邓肯王杀害了。所谓“宾客权利”, 是故事中的维斯特洛大陆传承了千年的一项传统,是七大王国共同遵守的神圣法律。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因为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其实这个问题三观不正。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地这样追问。其隐含的意思是,杀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不杀反而是很反常的。说项羽政治幼稚的有之,说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也有。总之,都认为项羽该杀刘邦。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认识?

从班昭到丁璇:为什么起劲贩卖“女德”的反而是女性?

5月14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公益讲座上,主讲人丁璇女士讲到“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这些言论被听者拍下并上传至微博,引发舆论争议。据悉,丁璇女士是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师,以宣扬女德著称。

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挨整?

“改革”前,中国的知识分子饱受折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打击。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以往,新政权上台后,大都会重用知识分子。即便他们过去效忠于旧政权,只要他们表示拥护新政权,新政权就会既往不咎,反而受到重用。只有秦朝这样干过,搞过“焚书坑儒”。

奴隶庄园也能实现工业化吗?

假设美国南方的奴隶种植园制度没有在南北战争中灭亡,而延续至今,那么它能够实现工业化么?更一般化,我的问题的意思是如果采用奴隶制,但生产工具却非常先进,除了种植园采用机械化作业外,还建立起了现代制造业甚至高科技产业,这可能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社会发展规律,当然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因为他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马干了两件大事。不亚于“车同轨,书同文”。一是销天下兵器,二是焚天下百书。如汉朝贾谊《过秦论》所言:“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铸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后来还“坑过儒”。

重温《杜鹃山》:雷刚在柯湘的开导下有了“阶级意识”

在京剧《杜鹃山》中,雷刚被描述为一个勇于反抗但却没有阶级觉悟只想着复仇的劳苦百姓。在共产党的眼里,雷刚无异于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最终,在经历了与地主阶级的代表毒蛇胆(个人认为,没有给这个反面角色一个名字,削弱了其艺术效果)的几次残酷斗争后,在党代表的开导下,雷刚具有了阶级意识,树立了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的阶级觉悟。

在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前,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15年的GDP为67.67万亿元,约为11.8万亿美元。但中国经济却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本币不是国际货币,二是缺乏技术创新。当然,这仅仅是从经济层面来看。为何中国缺乏技术创新呢?纵然政府在某些方面也非常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

清末民初,中国人有自由吗?

如果人们对当下现状满意,可能就会贬低过去;而如果不满意,就可能会高估过去。时下对民国的认识,就有这种倾向。许多人对民国多有赞誉。其中之一是认为清末民初的中国具有自由。就我看来,这至少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我们可以问一问,当时的中国人热爱自由吗?

西方列强的到来,延缓还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清廷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辛亥革命寿终正寝,终年267岁。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算是命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是少数异族统治,相对而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警觉,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基本没有荒淫无度的皇帝。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康乾盛世,红薯传入中国,极大地提供了粮食供给。

如何判别是真要“民主”,还是假要“民主”

民主无疑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专制者也不敢公然声称反对民主,他们只能对民主加以种种限定,偷换民主的概念,为不实施民主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所以,主张民主的人,并不都是真心主张民主,只是将民主当成政治口号而已。这不唯执政者如此,反对者也可能如此。

清朝为何能寿终正寝?清亡模式优于明亡模式

历代王朝中,清朝是最幸运的。得天下易,坐天下长,失天下稳。坐天下长这一点主要归之于其统驭有术,而得天下易和失天下稳则多是侥幸。得天下易不用说了,满清捡了一个大便宜。但这也不算稀奇,在历史上也不少见。而失天下稳,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一免于国家陷于大战,二则全身而退,不被清算诛族,确实很少见。

“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呀!那么,“辛亥革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又给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当然,惯常的说法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尽管我们可以不同意这种表述,但确实“辛亥革命”结束了最高权力世袭的权力交接的政治制度,“家天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不存在了。

朝鲜观察:世袭制和终身制是专制的配套制度

这是我以前经观察思考悟出的一个道理。而现在,朝鲜将权力世袭制度化无疑支持了我的这个观点。朝鲜将“白头山”血统明确写入了宪法,做为必要的资格;排除了非“白头山”血统担任最高领导人的可能性。所谓“世袭”,指权力由父传子,或变种,兄传弟。而且具有排他性,只有最高领导人的嫡亲才能继承权力。

年号:皇权统治的配套制度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多多。所以每年都可以提出许多申遗项目。但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应该申遗,却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年号”!年号啊!多么博大精深,历时悠远的文化遗产呀!又是中国首创。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纷纷效仿。

《弟子规》束缚儿童个性发展,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

《弟子规》和《三字经》这些所谓的国学启蒙读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循规蹈矩的人格。1983年,邓小平曾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的总方针。而现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名,以前被认为是糟粕的东西,又卷土从来。

中伊西三大文化的性质:腐蚀、吞噬与净化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任何异质文化因子,无论是生机勃勃,还是暮气沉沉;无论比之更野蛮,还是更文明,都会被其腐蚀掉,渣子都不剩;但中国文化是保守性的,守着自己的地盘,并不主动去腐蚀异质文化。但如果异质文化非要侵入,那正中下怀。伊斯兰文化则具有强烈的吞噬性。

中国式的“爱国”:爱国就是爱“酱缸”

“爱国”本来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因为主流话语的影响,它的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种排斥外部世界影响的情绪和反应。也具有“中国特色”,姑且称之为“中国式”的爱国。中国式的“爱国”既不是以国家的切实利益出发,也不是以改善还是损害了国民的个人权利来衡量,而是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态。

美国的奴隶主有自由,而中国的“奴隶主”也没有自由

在网上看到摩罗的一篇文章,“奴隶主会热衷于建立人人平等的国家吗?”文章言道,“美国主导建国活动的人物,就说起草独立宣言和制定宪法的那帮人吧,绝大多数都是奴隶主。一个奴隶主会热衷于建立人人平等的国家吗?” 他的这个反诘非常无力。事实上,美国现在已经实现了人人平等,而且这一结果更多由白人,也包括一些奴隶主争取而来的。

科举制度延缓了王朝的腐败进程

近来在断断续续的思考中,领悟到一个问题:其实科举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延缓传统社会官僚体系的腐败程度。传统社会皇权的意志依靠官和吏两个体系来实现。官对皇上负责,吏对官负责。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吏呢没有什么严格的选拔标准,就是在官的指挥下当差,混碗饭吃。

如何认识历史?以对毛的认识为例

认清历史很重要。只有认清了历史,才能认清现实,才能正确地选择未来。那要如何才能认清历史呢?更具体的,如何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实是什么?这是前提,是最基本的。但仅弄清事实还不够,还有问为什么是这样?此其二;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历史评价,对还是错?

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不充分源自于社会不平等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个人奋斗越来越艰难,家庭背景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权重越来越大,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成为热议话题。特别在高考时期和毕业季,不经意间就会涉及到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问题。当下中国社会是否已形成了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是否充分?与过去相比是大了还是小了,充满了争议。

土地重新分配是个危险的信号

这是一个推论,也可以经受住历史的检验。这个推论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下的: 第一、“打江山,坐江山”的政治伦理。中国的历代政权都是建立在“打江山,坐江山”的政治伦理上的。新的统治者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旧的统治者,从而得到了人民对其“坐江山”的认可。

《东方红》和《国际歌》:两套话语体系

小的时候,家乡小县城广播站的早间节目,大约6点半在《东方红》的歌声中开始;晚间节目则在8点半在“《国际歌》的歌声中结束。天天这么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头。突然有一天,可能是开窍了,会思考问题了,就觉得很纳闷:“《东方红》中说道:“他是人民大救星,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左对差异具有天然的恐惧

毛左的心理成因确实非常复杂,令人困惑。我们可以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也就是受虐心理对毛左的领袖崇拜予以解释。但我感觉这尚不足以完全解释毛左的心理动因。应该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西方国家就有对法西斯心理起源的专门研究。我这里简单地说说。除了受虐心理外,我以为对差异的恐惧可能是毛左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动因。

私有产权不发达,导致中国没有产生奴隶经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不适宜用来解释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奴隶社会,也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封建社会,更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社会。但即使相对于西方社会,马克思的社会五阶段论的解释也很成问题。我就不同意奴隶社会这种提法。

如果内阁汉人占多数,清末君主立宪就能成功吗?

清末立宪也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清王朝避免覆灭的最后一次努力。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主张像日本一样搞君主立宪的呼声高涨。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以前,人们对清末立宪失败了,并不感到有什么惋惜;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现在人们开始为此感到惋惜。

吸血鬼与殭尸的故事

话说到了19世纪,如幽灵般徘徊在欧洲大陆的吸血鬼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个时候,欧洲的符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越来越厉害。这三位先生都是驱鬼大师。吸血鬼最怕符先生,因为符先生有太阳光,吸血鬼见了就死,而德先生和赛先生则有电灯和手电筒,搞得吸血鬼也不容易藏身。

主奴同构心理基础上的民族主义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这既出自于生存的需要,也有情感交流上的需要,人比低等动物有更丰富的情感。所以,个人总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的,而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边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群体总是由相同的种族、语言和文化的人而构成。这样,民族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最具有明确边界...

徐州被锁女子事件:儒家“亲疏有别”害死人

徐州被锁女子杨某侠的事件被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舆论群情激愤,不断高涨。这一事件打破了许多人自我感觉的平静、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击穿了那层窗户纸,引起广泛的共情和代入感。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可能落入这一悲惨的境地,令人不寒而栗,不敢深想。

慕尼黑爱乐乐团解雇俄罗斯指挥捷杰耶夫违反了言论自由吗?

据《环球时报》的引述,“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瓦莱里·捷杰耶夫因为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总统攻打乌克兰的行为,包括面对慕尼黑市长迪特莱特(Dieter Reiter)于上周五对他下达的最后通牒,要求他必须在2月28日之前谴责“普京对乌克兰发动的野蛮战争”时,他仍拒绝这么做。

俄乌战争:一场颠覆认知的战争

俄乌战争已持续了两周多,俄罗斯仍然没有攻克乌克兰。军事观察家和普通民众对乌克兰顽强的战斗力无不表示钦佩,而对俄罗斯军队战斗力的认知也大为改观。战争爆发前,普遍认可俄罗斯军力世界排名第二。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不佳,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俄罗斯军力的印象。

“文革”再反思:魔戒尚未葬身于熔岩之中

在电影《魔戒》中,魔王索伦打造了一枚“至尊魔戒”。这枚魔戒具有强大的魔力,借此魔王索伦控制与支配了整个中土世界。魔戒第一部的片头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深的寓意,是理解整个作品、三部曲的钥匙。片头叙述了埃西铎最终战胜了索伦,并切除了他戴魔戒的手指。

二舅和精神内耗--焦虑就是焦虑,不是精神内耗,不是自寻烦恼

这两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火了,引发了好多人的共鸣。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大多数人交口称赞。但也有少数清醒的人对视频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认为这是歌颂苦难,而对苦难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赞同。视频中,作者将重点放在描述二舅的苦难、歌颂他不自暴自弃,顽强挣扎和知...

甲午战败后果严重:大清强国梦幻破灭,顺民怒而不干了!

今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22周年。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历时8个多月,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战争中,中国失去对朝鲜的控制,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了《马关条约》。

皇帝为何不搞“划清界限”而要诛九族

“划清界限”与“诛连制”的转承关系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诛连制”因袭相传,是每朝每代用来威慑、剿杀犯上作乱者与根绝其后患的不二法宝。其最严厉者为“诛九族”,所谓“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最过者,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加上他的学生一族。

岳飞抗金到底为了啥?功名而已!

克罗齐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的意义主要在于我们现在是否赞同他的行为,而不是评价他的功过。历史人物肯定有局限性,特别是长期封闭的中国文化中产生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以现在的价值标准来苛求历史人物。简言之,当我们批评历史人物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这句话不料却让征召隐逸成了粉饰太平

想当时,孔子被迫出走鲁国,流亡列国,辗转到楚国的叶邑(在现今河南叶县一带)。邑主叶公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论语》有记述,“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孔子讲了这样一条标准,好的政道会让治下喜悦,而让远者慕名而来。孔子这话大差不差,好的政道确实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