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本非常好玩的自然读物
发现一本非常好玩的自然读物。卢梭的植物学通信。是的,就是那位写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的卢梭。老实说,在接触这本书前,无论如何不会把卢梭和植物学挂上勾。这是一本书信集,可谓是书信时代的远程教育实验课。卢梭名义上是给其表妹5岁的女儿讲授植物学,实际上,些这些书信唯一真正的读者是其...
南部溪邊玩水推薦:探索台灣隱秘的自然樂園
在炎熱的夏天,南部的溪邊玩水地點是你清涼避暑的最佳選擇。這篇文章為你推薦了三個台灣南部的隱秘天然泳池和瀑布景點,包括屏東的萬安深水潭、獅王瀑布、以及神山瀑布。這些地方不僅風景如畫,還提供了各種有趣的水上活動,無論你是想挑戰自己還是輕鬆放鬆,這裡都能滿足你。
探訪台灣山林裡的神秘鄰居:與「野朋友」的奇妙相遇
台灣山林裡藏著一群神秘又可愛的「野朋友」,從台灣水鹿到台灣黑熊,他們每一位都擁有獨特的魅力。儘管人類活動讓他們的家園遭受威脅,我們仍有機會在山林間與這些鄰居們不期而遇。透過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與特徵,我們不僅能欣賞這片豐富的自然生態,還能一起守護這片珍貴的土地。
話題》給成年人的(黑暗)床邊故事:《地球生命簡史》導讀
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地球生命簡史》作者亨利.吉是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也是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資深編輯。透過其專業與文筆,讀者得以一覽宏大、悠久且複雜的「地球生命史」。本文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撰寫的導讀。
这样的山和礁岩,前面还有四座
当我重复这个动作到一万次时,忽然明白了Frodo在干什么。
七日书 | Day 6 大自然可以是我永远的情人
这里的天空永远都蓝得那么不真实,自然只属于它自己,偶尔才会有来遛狗和运动的人。
隨筆|咖啡廳隨想:談狂野生命與自由
門邊莫名被放在那邊的三顆石頭,被我取名為「阿呆、阿花跟阿明」,他們身上長滿苔蘚、覆滿灰塵,卻也因此有了獨特的樣貌。牠們活著,在一個隱蔽地幾乎遭到棄置的空地上安靜卻自由地活著。
告別Ban Maejo (Day 120)
我是來尋找關係的——能夠抵抗浪潮吞噬的關係,能夠滋養每一個當下的關係,能夠將碎片和整體、局域和廣域連結起來的關係。
旅行100日手記
一條月光下朦朦朧朧的路,你我與其他的旅行者,都已經從這條路上啟程。
【周朝黃老思想】第五篇 為者敗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傳到後來「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卻忘了後面接著「慎終若始」、「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慎終如始就能無敗,道法自然就能無失。
苗栗野奢露營區「寨酌然野奢庄園 」打造全新露營車及Villa!於世外桃源感受自然之美!
位於苗栗的野奢露營品牌「寨酌然野奢庄園」,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且濃厚的自然風光聞名。近期更打造更打造全新露營車及Villa,讓旅客能有更多的森林度假選擇,體驗隱居般的生活!#寨酌然 #苗栗 #Glamping #野奢露營 #露營 #露營車 #Villa
大象的新「敵人」:小小蜜蜂的驚人力量
當我們想到如何驅趕巨大的大象,很少有人會想到使用蜜蜂。然而,撒哈拉以南的研究揭示了蜜蜂對大象的驚人影響力。盡管大象的厚皮可以輕松抵抗大型掠食者,但成群的蜜蜂可以輕易地讓它們感到恐懼并逃跑。這種方法不僅有效且自然,而且成本也遠低于傳統的防護措施。
水牛的葬礼
一个万里送别的梦。
自然是什么
从世界“最原始的状态”到“未来任意时刻”的变化的样子。
请在此处涂鸦
这话题快成连载了。(前情提要:《自然风》《人造荒野》) 「以反自然召唤自然」的用心良苦,真是随处可见。端午那天我沿新店溪骑行,经过一整片妖娆的涂鸦墙,有块标牌正告市民道:此專區旨在推廣來自街頭文化的自由精神,歡迎以正向態度欣賞並參與創作行動。
人造荒野
六月号的中文版《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提了一个好问题:荒野是什么?荒野是未经开垦、杳无人烟的地方,还是人为介入、可以保留的某个生态时刻?在特稿里,作者与本地向导一同穿越了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腹地的吉拉荒野(Gila Wilderness),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人为划定的荒野地区。
專訪》從飲食教育、攀樹到環境文學營:訪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建蓁
回顧10年足跡,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初期多以環境教育、飲食教育為主,後期也開始做起動物相關的教育推廣。公益小旅行乃以校為單位。建蓁認為「山裡的孩子應該認識海」,就帶著南投民和國中的布農族孩子們,去馬祖展開五天四夜的遠征;隔年又覺得應該「讓海的孩子認識山」,便邀請馬祖四鄉五島的國中生…
自然风
文字游戏。
野草的隨想
期末考寫作的一題《野草》令同學笑言「我是一棵野草」,是嗎?
書評》盜木的兩難:《盜木賊》VS《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
在台灣,禁伐檜木林的林業政策,伴隨著護樹運動的覺醒,成為主流論述,區域性的森林開發問題,近年仍一再發生。只要人類利用樹木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存在,盜伐森林只是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貪婪與供需失衡。《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奠基於現場採訪的報導,恰恰填補我們對於理解森林保護現況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