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
18 are following
29 articles

危险!国人对公共空间的想象

Mela的社会观察笔记

他们说:“参与政治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地。”

白纸运动被捕者:她们是谁,经历了什么?

NGOCN

她们喜爱阅读、写作、电影放映,地下音乐,热衷于探索城市里处于夹缝中的、有叛逆气质的公共空间。她们是一路升学上来的“好学生”,却因感受与目睹具体的不公,而成为行动主义者。她们如此年轻而又热情,假以时日,她们将承担起更多。如今,面临严厉的打压,“起点却彷佛成了终点。”但她们行动的意义才刚刚开启。

公共空間與沈浸式聲音的分離《在棉花田的孤寂》

有時評論

帶著耳機在廣場的個體呈現各自真空與彼此隔絕的狀態,有人開始滑手機、分心。換句話說,視覺場域呈現的開放性與聲音沈浸的私密性兩者並無法契合在一塊,觀眾的視/聽感與場域三者各自獨立。

📝📝:物件筆記|員工休息室

鋼哥

一個場域對於員工休息室的設計,其實可以看出這個單位是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滿足對於「休息」的需求。

死場不死 皇都戲院商場

鄒頌華

這是我其中一部胎死腹中的作品。早在香港的傳媒廣泛報導死場(門庭冷落的商場)之前,其實我和幾位朋友在2020年底時已寫好一部關於北角區死場的書,並取得某個撥款,準備赴印於2021年3月出版。可惜因為一些很荒謬的原因最後難產而死。制度的崩潰不只是影響政治經濟民生,連文化歷史的紀錄也無一倖免。大概,他們就是不想你留有任何紀錄。實在不想自己的心血就這樣淹沒在一埋檔案中,現分批上載,立此存照。

1

香港各大學消失的自由空間:策展報告存檔

Will Leung 梁景鴻

原來的「空間」,現在只剩下「地方」。

[城市]曾經古都車站前的老榕風景

偏門研究員 KUN

日本時代的臺南車站前,座落著一棵極大的榕樹,見證著車站的設立、修建與新建,不僅是許多外地人搭乘火車來到府城的第一印象,也是南國豔陽下往來旅客歇腳乘涼的好所在。然而,過去這棵扮演古都地標的榕樹,多數人對於它的消失都不太清楚緣由。

1

我在廢墟的窗戶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鄒頌華

探索廢墟是一件很禪的事。看到這道真正從「破窗」而入的光,再加上廢墟的寧靜環境本身就有種近乎「神聖靜默」的狀態,令人有遠離江湖的出世感覺。這所教堂雖已荒廢,但它曾安撫過許多難民的身心靈,也證實了在危難的時候,真正的基督徒對最弱勢的人不離不棄,直到他們離開險地。

穿梭於公私領域中的性別過道:台灣公共游泳池所形塑的身體分野

搖百yaobite

從入口開始,游泳池就讓人非常密集地意識到公私領域的切換以及生理性別的界線,先是更衣間與廁所(私領域的界線),再到熱水池、烤箱等(公領域的界線),一群明明被衣著同質化的人卻被怪異地強調著性別,彷彿這是唯一的差異所在,也因此,一個被去(特)性化的空間弔詭地強調著「性」⋯⋯

除了讓城市被柏油路佔據,我們還可以有更多選擇 — 看西班牙無車城市 Pontevedra|存在指南 Way To Exist

存在指南 Way To Exist

位於西班牙的 Pontevedra 是全球首座無車城市,本文將會介紹這座城市,以及闡述對我來說,“禁止私人交通工具”背後對於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

促進文化參與的媒介

melodyyiu

延續上篇介紹在文化區設計中著重“場所”的案例,其實也反映了文化機構近年越來越關注公共參與性的趨向。隨著公民意識的提升和政府介入/資助的縮減,許多文化機構也從側重對外文化輸出轉至面向本地社群的願景,而公眾“文化參與性”再次成為了文化機構關注的議題。

大型文化區之中的“場所”設計

melodyyiu

繼上篇講述“場所”的概念應用在藝術作品至建築空間尺度,進而也可以套用在文化區的規劃建設策略上。歐美自20世紀後期的城市發展開始關注公民歸屬感,而通過文化建設營造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場所”正好切合這個需求。

3

“場所”:從雕塑到建築的尺度

melodyyiu

許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航拍或建築形態 看見 藝術文化區和博物館劇院。那麼,在這個廣角尺度之中,*人* 的位置在哪裡? 一連兩篇課堂上的案例分享,討論“場所”的概念以及於文化空間規劃設計的應用。

1

城市無形遺產交換實驗

格魯克

你可以攜帶與這座城市有意義物件或聲音,或任何你認為珍貴的記憶,我們協助你放上區塊鏈技術NFT永久保存,開啟未來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想像。你也可以選擇一段故事與我們分享,這個聲音將上鏈永久保存,直到人類世界消失。

博物館、劇院、文化中心

melodyyiu

大約始於文藝復興時期,文化活動在城市生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美術館和劇院被認為是連結大眾的公民/公共空間。相對於20世紀末期較為理想化的文化機構與公民社會關係,今天的公營文化機構正面臨不同層面的挑戰。本文追溯博物館和劇院這兩種原型,通過回顧文化機構的起源與演變,去了解它們在現今社會的定位並由此再作出進一步討論。

1

Citizen沙龙文字整理+PPT | 方可成 x 刘致昕:我们与真相的距离(上)

Citizen2021

重新发布此版本为讲者确认过的完整版。墙内公众号的删减版本目前已遭到 404 处理,读者们可以分享 ipfs 链接给有需要的伙伴。

1

公共空間與我們的距離

時間一直在流逝

今天來談談比較特別的東東,公共空間——怎樣的人有資格討論公共空間這個議題,我同意我過去的一個教授所言,是在這個城市生活的所有人,包括在這裡居住、上班、上課、活動以及當外籍勞工的人們。

公共生活及空間研究簡述

melodyyiu

20世紀中後期,歐美城市開始對現代主義所推崇宏大城市規劃理念提出質疑,慢慢開始轉向關注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和體驗。早期的城市研究均以靜態空間為主體去衡量某個特定空間對活動的影響,可是我們能否進一步以動態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探討空間於活動之間的互動性?而公共生活的特質又如何置於文化場所之中?本文將從兩個角度去考慮公共生活與文化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1

從平面圖閱讀公共空間

melodyyiu

關於文化空間的建築討論,通常圍繞著型態美學或者象徵意義,較少談及真實被體驗的公共空間。本文以閱讀建築平面圖形的方式,針對空間結構的社會意義去理解文化公共空間。首先介紹兩個關於建築空間圖形的關鍵概念,分別是17世紀羅馬諾利地圖(Nolli Map)和1980年代出版的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並以此為基礎嘗試一種不同的空間閱讀方式。

2

從新發現 香港文化中心

melodyyiu

自1989年開幕,香港文化中心作為城市地標的評價一直好壞參半,位於維港海傍卻幾乎沒有窗的建築型態或外牆粉紅「廁所磚」均讓人詬病。可是或許直到西九場館陸續投入服務,文化中心無可否認是香港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化場所,也是無論是否藝術愛好者的公眾和遊客的熱門景點。其實文化中心的設計和建設過程,更反映了香港自7/80年代文化發展和香港獨特的身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