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
聽你說
Maintain
1 are following
24 articles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從排斥到接受自己身分的轉折過程

作者:林郁庭我是郁庭,今年19歲,目前就讀聯合大學資管系大二,是越南新二代。「我的媽媽是越南人!」這句看似簡單並強而有力的一句話,十年前的我是說不出口的。因為這個身分,其實受到了各式各樣的對待。自從我有印象開始我都是住在新竹縣的湖口鄉,那邊的就業機會不多,但媽媽覺得可以去工作賺點錢,貼補家用減輕爸爸的負擔。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多元身份人類的工作

作者:吳羿霆大家好,我是吳羿霆,台泰新二代,目前從事泰語老師的工作已滿四年,正在往第五年努力中。圖為作者照片但其實會走上這條路也是歷經波折,這要從我國小遇到的霸凌事件說起。不是每位新二代都有被霸凌的成長經驗,但我剛好就是有的那一位,也因為這件事,讓我那陣子都困在黑暗中,但還好有我...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 |人生如戲,而此刻的我們正準備登台

作者:陳德民,筆名 :Tek Káu 德狗詞曲創作者、電吉他演奏家、詩人、錄音、混音、編曲師 經營Youtube頻道 :Tek Káu Improvisation 德狗即興人生,正在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https://youtube.com/@tekkau2?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不一樣又怎樣

作者:黃琛 「大家好,我是黃琛,今年即將二十四歲了,目前是中興大學台文所的研究生。我還有另一個泰文名字叫做Anyamanee,大家可以叫我Manee就好。」雙重身分上述是我向本站讀者的自我介紹,也是我面對新朋友的說詞。自我介紹這種事情,往往能見到一個人對自我特色的定義,我也不例外。

Related Tags

  • 華人
    4373
    移工
    4563
    看我做
    14
    實習日誌
    19
    外語學習
    1011
Back to All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我的名字與身份認同

作者:李嘉育 「我的三個名字,與我的身份認同。泰國與台灣都是我的家,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新二代』這三個字好像侷限了我的身份」 ฉันชื่อณัฐชา เจวี่ หลี่เจียวี่ ทั้งสามชื่อนี้มีความหมายแตกต่างในช่วงเวลาท...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 |「Đi Về Nhà」―回外婆家的這條路

作者:蔡欣原 一直都知道,外婆家在越南的薄寮。但從小到大卻從來沒回去過外婆家,而在疫情後的第一個暑假,決定跟著媽媽一起踏上這條回外婆家的路。#回家的路 薄寮距離胡志明市的路程約6個多小時,晚上7點多跟媽媽、阿姨拖著行李到胡志明市的客運站,搭著臥鋪公車回家。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不一樣又怎樣

作者:張雅慧圖一:攝於越南胡志明市|妳媽媽跟別人的媽媽不一樣 我叫張雅慧,今年21歲了,目前從事餐飲業。而我的媽媽來自於越南永隆,從小到大聽過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妳媽媽跟別人的媽媽不一樣欸!」穿著不同、語言不同,連帶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百轉的工作奇遇記:越南語是我的工作 (下集)

作者:涂虹香 上集傳送門👉https://info.matters.news/@listenerchia/388962-聽你說專欄-百轉的工作奇遇記-越南語是我的工作-bafybeibt7qwqvlv2wlpu6slpsb4zan2puo4ufmlffllepkaikoyrz4...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百轉的工作奇遇記:越南語是我的工作

作者:涂虹香|雙語切換自如的越南新二代 我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越南新二代女孩,自有印象開始,已經是兩種語言自如的切頻轉換,開始上學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多了一種語言能力,本著語言的優勢以及國際化的時代趨勢,自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大三那年,開始了生涯規劃,在人力銀行輸入「越南語」...

聽你說

【聽你說專欄|我們都是拚活的人】

📌作者:黃偉翔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畢業輔修成功大學心理系曾於高雄長庚成人精神科心理師見習南投地方法院簡易庭從事少年調查保護官實習 我是新二代,母親越南華裔本篇實習札記獻給新二代身份和其他努力長大的孩子們「我喜歡與社會弱勢族群相處,從他們發現光。

聽你說

實習日誌|許恩恩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班

有別於研究所扁平而單一的生活,實習的日子裡,總是充滿許多驚喜,每週都穿梭在形色各異的人群與環境之中。身後的場景從越在嘉文化棧、1095,文史工作室、六腳鄉社區據點,到漁港周遭的印尼商店、火車站附近的東南亞商店、隱身大樓的美食街和美食、手機、流行服飾一應俱全的東協廣場,直至敬虔而...

聽你說

「聽我說」專欄2022年回顧

我們從2022年初開始邀請新二代書寫尋找自我認同的經驗,作者們大多是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反思身份、多元、文化差異等重要面向。透過這篇回顧,我們希望能更用心地回覆作者們的創作,並且提供簡單的索引,讓讀者們能夠從文章連結到自身關注的議題。

聽你說

實習日誌|李芸綺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新住民二代的身分或許讓自己比其他實習生早些時間進入移民工的議題,但不論是田野的經驗,還是與越南姊妹、移工建立關係,我跟大家其實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也一直在學習要如何與這群移民工們相處。不過很幸運的是,會一點點越南語這件事的確促使彼此能夠更順利展開對話,即便現階段程度極度有限...

聽你說

聽我說|我的媽媽來自中國大陸,那個你們不喜歡的國家

長大後,我發現我不能夠透露出自己是來自哪裡、身上又留著哪裡的血液,因為我的媽媽來自中國,那個大部分台灣人都討厭的國家。

聽你說

聽我說|愛,不分國籍

新二代的生命歷程被大眾抱持了什麼樣的期待?是因為媽媽的身分從小受到他人的耳語與歧視?還是積極學習媽媽的母語,順著新南向政策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這些或許是其中一部份的敘事內容,可並非全然如此。

聽你說

聽我說|由兩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童年

打著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正身處媽媽的故鄉,睽違兩年,我和妹妹又如往年一般,準備在這裡度過暑假。這裡是我們的另一個家,這裡是菲律賓。

聽你說

聽我說|全都是愛呀

生活中全部與新二代有關的事物對我來說都是普通又正常,於是不會特別向他人提起自己的身分。一是覺得自己和其他臺灣小孩沒什麼不同,所以不會想特別提起;二是自己對不懂印尼文化這件事,總會不自覺的感到自卑和遺憾。

聽你說

聽我說|身為新住民二代,我跟大家沒有不一樣——身分認同的道路上我不孤單

「哇,妳眼睛好大」、「妳是原住民嗎?」,只要到了新環境,這些問題就會不斷重複上演。

聽你說

聽我說|一位新住民子女的故事

我不認同我是「本地越南新住民第二代」身份的原因, 應回溯到母親家庭文化認同的事實。祖父母自母親小時候,不鼓勵母親和她弟妹講越南話。母親家裡住在胡志明市第五郡,是華人區。廣東話、香港娛樂圈、TVB 就是母親與家庭同儕間的共同語言話題。

聽你說

聽我說|起起落落落落落落才是人生——那段追尋認同的日子

「你的眼睛好深邃,你是原住民嗎?」眼睛大、五官深邃是我最大的特徵,像是一張身分證侷限我的存在,框架我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