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俄烏戰爭半年回顧 | 金馬達基金公告 No.50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以對烏克蘭「非軍事化,去納粹化」(demilitarization and denazification of Ukraine)的理由,派兵入侵烏克蘭,俄烏戰爭就此全面爆發。8月24日,既是俄烏開戰半年的日子,也是烏克蘭脫離蘇聯,成為獨立國家的31週年紀念日。半年過去,戰爭仍沒有停火的跡象,而世界似乎已經慢慢習慣這場「二戰以來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爭。
Matty 曾在開戰之初發布兩期關於烏克蘭戰爭(《烏克蘭戰爭:Say No To War》 & 《關注戰爭的方式》)的金馬達基金公告,也曾關注 Matters 上的烏克蘭語和俄語社群(《社區裡的少數,他人生命中的全部》)。本週金馬達精選馬特市過去半年的好文章,邀你回顧戰爭中的離散與堅守,痛苦與救贖。
她/他們在記錄前線
我是一個司機,曾經三度嘗試進入烏克蘭境內把人們接過來波蘭這一邊。在烏克蘭邊境那邊,排隊等待過波蘭的人龍超長,有過千人在那邊排隊,真的很瘋狂,隨處都可以見到小孩在哭泣,甚至有兩名女士在排隊期間因為身體狀況轉差而死去。 另外,我的太太來自俄羅斯東部,但目前住在烏克蘭。在戰爭爆發三日之後,她致電給她那個居住在俄羅斯的妹妹,我的太太跟她說︰「你知道你們的士兵在轟炸烏克蘭嗎?」她的妹妹竟說︰「你在說甚麼?」但那時已經過三日了。
在波蘭的邊境梅迪卡(Medyka),香港公民記者李雨夢為大家帶來一線採訪報導。女兒在烏克蘭當兵的母親,往返於波烏邊境接送難民的男人,準備返回基輔帶走家中兩隻狗的主人,普通人的命運,訴說戰爭的殘酷。李雨夢認為,「公民記者要替受壓逼者發聲,讓他們被大眾『看見』」,點進她的主頁,可以「看見」更多波烏邊境的故事。
在波蘭,烏克蘭人的雙重流亡——by @沈於淵
「我媽媽在這幾天才開始意識到,她曾經的那個世界回不來了」,娜塔麗吸了一口電子煙,在寒風中抖抖肩膀。「她的什麼世界?」「說俄語的世界」,娜塔麗說,「她在蘇聯時代生活了半輩子,習慣說俄語,覺得烏克蘭和俄羅斯……」「是兄弟姐妹嗎?」我看娜塔麗在琢磨著遣詞造句,便脫口而出。「不,不,談不上」,她連忙否認,「她知道烏克蘭大飢荒,經歷過切爾諾貝利……她只是覺得,我們在文化上有很深的連結。她覺得這些無關政治。即便是在二零一四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後,她也繼續講俄語。」
身處波蘭克拉科夫(Kraków),這個容納烏克蘭難民最多的城市之一,沈於淵記錄了幾位難民的生活。因戰時戒嚴令,大部分烏克蘭男性無法出國,女性成為流亡的主要群體。無限延長的戰爭對她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她們如何在遠方開啟新的生活,而重生又帶來了什麼?作者不僅記錄了「個體的驚慌和苦難」,也書寫「重建和反抗,以及重返的希望」。
129 | 如果在戰時:一位女記者(附追蹤名單)—— by @世界走走 seh seh
在光環和陰影之間,戰地記者的專業精神大致可化約為:抵達別人不能去的地方、轉述別人不知道的事。為歷史留下紀錄,是所有記者都背負的內在召喚,這一點不分男女。但女性記者卻比男性花了更久的時間才抵達戰場。和從軍一樣,戰地報導也曾被視為「專屬男人」的工作,抱持新聞使命的女記者不斷衝撞,努力加入男性同僚的行列,以女性身分見證每一場衝突,讓戰爭報導留下不只一種身影。
戰爭報導的危險非一般報導可比,戰地女記者更是要面臨性別歧視、性騷擾甚至性暴力的威脅。而她們一次次證明,女記者能夠去到男性無法抵達的地方,改變人們過去對戰爭報導的想像。文章討論了戰地女記者面臨的阻礙與貢獻,並提供了一份身處俄烏戰爭前線的女記者名單,大家可以通過社群媒體追蹤她們的報導。
遠方砲火中的聲音
烏克蘭人的回信(1)& (2)—— @Kime
轟炸已經蔓延到我的家鄉,一般約有十次爆炸。這個世界似乎慢慢習慣了這場可怕的戰爭,這卻對戰爭沒有任何幫助。在馬里烏波爾發生了一場關乎人道主義的災難,有人在缺水和食物的情況下死亡,而他們的家人沒有機會埋葬過世的親人,有時他們(包括孩子)只可以坐在死人旁邊的重型炸彈上。那些設法逃離戰地的故事令人傷心痛苦之極。
戰爭開始時,Kime 從網絡上尋找到一些烏克蘭人,詢問了解他們的現狀。其中有兩位的回信較長,Kime 也把兩封回信分享在了 Matters 上,讓我們一起閱讀砲火聲中的書信。
【俄烏戰爭】烏克蘭性/別小眾的退與戰:「被統治將不再有同志驕傲」—— by @G點電視
現時,烏克蘭的「全國總動員令」禁止大部份男性國民出境,有跨女由於身份證上的性別仍是「男性」,被迫滯留國內;而即使成功逃出國境,性/別小眾也憂慮鄰近東歐國家對他們未必全然接納。另一方面,不少烏克蘭的性/別小眾自我組織起來,走上前線,充當後勤,在不同崗位為捍衛國家而戰。也許大家心中都籠罩着一重陰霾:倘若烏克蘭最終不敵俄羅斯,以打壓國內性/別小眾聞名的普京,會否為他們帶來「最黑暗時刻」?
在國家的例外狀態之中,最先被犧牲的往往是小眾與弱勢群體。G 點電視關注俄烏戰爭中的性 / 別小眾。在男性公民「全員皆兵」的烏克蘭,跨性別者應該如何保障自身的權益?他們所擔憂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未來?他們又是如何行動起來,捍衛國家?
哈爾科夫防空洞里的新書發佈會—— by @槛外人
哈爾科夫是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俄軍用大炮、遠程導彈或空投炸彈進行幾乎是不間斷的襲擊。這位主管說,這段時間里,他們甚至已經學會通過聲音來區分俄軍炸彈的類型。儘管如此,他們確實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個藏身之所會在哪裡。儘管如此,做圖書這件事幾乎從來沒停過,因為他們相信炮火下的、逃離途中的和成為歐洲別國難民的烏克蘭人需要書籍的慰藉。
槍砲聲中,出版仍在繼續。本文記錄了一本美國兒童繪本 Go the fuck to sleep (《快點滾去睡!》)的烏克蘭語版本的發行過程。儘管連日常生活都危險重重,烏克蘭出版人仍在盡力工作,努力如常。
我在聖彼德堡的反戰示威活動中被捕—— by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在地鐵站前,混亂的人群已經被員警和防暴部隊包圍。人們不知道該做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們反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在抗議活動的參與者中,有各個年齡段的人,但幾乎沒有海報和符號。在那裏待了二十分鐘後——也就是員警開始廣播驅散人群後——“反對戰爭”和“普京是殺手”的膽怯的呼喊終於開始了。員警幾乎是立刻開始逮捕人;就在我面前,他們拘捕了一個拿著“反對戰爭”海報的老婦人。
到今天為止,在俄羅斯,已有超過15000名反戰抗議者被捕。本文的作者瓦倫蒂娜·巴芙洛娃(Valentina Pavlova)是聖彼德堡歐洲大學研究員,也是社會主義者。她講述了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幾天,自己在聖彼得堡抗議,被捕,並被帶上法庭的經過。
歷史中的答案
俄乌历史关系与帝国创伤—— by @thucydides
《大師與瑪格麗特》的創作者布爾加科夫堅持認為烏克蘭語是「不存在的、卑鄙的語言」。《古拉格群島》的作者索爾仁尼琴儘管非常反蘇,但卻不反沙皇俄國。「2000 年代,索爾仁尼琴曾多次會晤普京,倆人一致認為,必須恢復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東斯拉夫統一。」同樣受到蘇聯迫害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瑟夫·布羅茨基,在一首名為《論烏克蘭的獨立》的詩中痛斥烏克蘭人,說道:「輪到你們死的時候,你們這些大白痴,你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抓撓你的床墊,背誦亞歷山大(普希金)的格言,而非塔拉斯的胡言亂語。(塔拉斯·捨甫琴科,烏克蘭現代語奠基者之一)」。這些人和普希金一樣,都可以說是俄羅斯的良心知識分子,但同時也抱有真真切切的某種「帝國主義」心態。
俄羅斯侵烏,到底是為回應「北約東擴」,亦或是轉移國內矛盾?作者認為,普京實際追求的,是建立大一統帝國的豐功偉業。「大一統俄羅斯帝國」的迷思到底從何而來?何以連作為俄羅斯的良心的諸位知識分子都成為「大一統」的旗手和號角?thucydides 回顧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梳理了俄羅斯帝國主義傾向的歷史脈絡。
【譯文】烏克蘭人身份認同的形成—— by @小小Mo
西方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斯大林是故意造成飢荒:紅軍封鎖了村莊,人們無法去城市乞討食物。因為斯大林似乎想以此來懲罰想要抵抗和獨立的烏克蘭人,而且烏克蘭的死亡人數如此之高,所以自2006年以來,烏克蘭的大飢荒一直被稱為「種族滅絕」。 在今天的俄羅斯,仍然不能抹黑蘇聯的英雄。普京在他的文章中寫道,這是一場影響整個蘇聯的飢荒。但他認為,將飢荒稱為種族滅絕是在「虛化和改寫歷史」。
戰鬥的哥薩克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分裂,烏克蘭大飢荒,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宣布獨立,2014年的廣場革命。一樁樁事件塑造了烏克蘭人的身份認同、團結與鬥志,烏克蘭人成為烏克蘭人的的歷史,被濃縮在這篇精悍的譯文中。
關於俄羅斯,烏克蘭文學一直以來理解到了什麽—— by @清見蒼心
歷經好幾個世紀,俄羅斯都在拒絕體察和聆聽烏克蘭,都在拒絕承認烏克蘭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而普京的侵略。便是建基於這種歷史觀念之上。然而,從列霞·尤克拉茵卡到奧科薩娜·贊布西柯,所有這些烏克蘭作家的作品,全都表明:暴力只會激發烏克蘭人去尋找更為有力、更有創意,也是更為桀驁的方式,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烏克蘭人。
鬥爭不僅存在於戰壕之間,更存在於思想與筆端。面對傲慢的帝國,烏克蘭作家捍衛烏克蘭身份的抗爭已有超越百年的歷史。這篇譯文介紹了幾位烏克蘭作家的作品與風格,並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烏克蘭的民族身份,是如何在痛苦、壓迫與自我書寫中誕生的?
俄烏戰爭「前傳」:讀《In Wartime: Stories from Ukraine》 —— by @默泉的異地日記
如今七年過去,荒誕更甚,俄軍炸毁烏克蘭一個又一個城市的影像每天衝擊著人類道德底線,不過這本書卻完全沒顯得過時;因為烏東頓巴斯地區當年發生的戰事,正是如今普京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前奏或預演,讀著不同背景的烏克蘭人那時在炮火中的經歷和對時局的看法,就如在看他們的「前傳」,不禁想像:他們現在還安好嗎?是留在原地還是當了難民?是否比以前更愛烏克蘭,更以身為烏克蘭人為榮?這是一本能和時代對話的書。
本文透過整理《經濟學人》作家、記者 Tim Judah 出版的《In Wartime: Stories from Ukraine》一書,帶大家窺探在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又稱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前後,歐洲世界究竟是如何反應,而普通烏克蘭民眾又是如何面對可能到來的「統一」。在俄烏戰爭半年之際,這便是「一本能和時代對話的書」。
戰場之外,戰爭之內
135 | 3000個網站的備份之戰,她們的另類烏克蘭救援—— by @世界走走 seh seh
這場救援行動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是時間。」他說,「戰爭的緊迫性,使所有在地面上發生的事情都變幻無常。有些網站在我們剛抓取並歸檔完成後,就馬上不見,直到現在都還沒恢復。」
2017年,「車諾比核災相關文獻遺產」(Documentary Heritage Related to accident at Chernobyl)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記憶」。但就在烏俄戰爭爆發後,這批由烏克蘭國家檔案館收藏、以網站形式向公眾開放的數位化史料,變成一行失效的網址。
本文記錄了「在線救援烏克蘭文化遺產」(Saving Ukraini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SUCHO)行動。在戰爭中,像物質文化一樣,網站的伺服器可能會被摧毀,網站本身也可能會被更改。深知數位文化記憶的脆弱,幾位學者行動起來,夜以繼日地備份網站。儘管成果顯著,他們卻希望一切可以恢復如常,「希望工作成果永遠不會派上用場」。
支援不止於捐款,你還可永久備存烏俄戰爭的歷史到區塊鏈上—— by @良言
Arweave 平台上已經保存了超過 1000 萬條與烏克蘭衝突有關的推文、影片、照片和文章等資訊。這些資訊都可以透過 ViewBlock 查看,而且永遠不能被剷除。而為了進一步鼓勵參與者上傳與烏克蘭危機相關的檔案,Arweave 宣佈將提供 10 萬美元補助支付上傳所需的交易費用。
保存記憶與歷史,同樣是對抗霸權的重要手段。 Matty 曾關注過 Web3 社群如何通過捐款、社群活動支援前線,同樣,區塊鏈技術也可以永久保存歷史資料。用事實的力量,爭奪書寫歷史的權力。
詩歌的形式|Bukowski那首描述俄國暴行的詩—— by @MaryVentura
我讀到過(已經不記得是哪派 / 做的了)在俄國革命時 / 他們會抓一個人,剖開他的肚子,將他的 / 一段腸子釘到樹上 / 然後強迫他繞著那棵樹 / 一圈圈地跑,他的腸子就一圈圈地 / 卷在了樹幹上。我不是個施虐狂。若不得不看,/ 我可能會哭,要麼大概會瘋掉。/ 但我知道,/ 即使浪漫主義 / 總傾注於內心的愛恨,/ 我們也比我們自己所以為的那麼些斤兩 / 要沈重太多。
布查屠殺(Bucha Massacre)之後,MaryVentura 翻譯分享了這首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的詩歌。從一百多年前的俄國革命,到今年的布查,暴行駭人聽聞,不斷反覆。詩歌探究人們的底線,也提醒我們不該對暴力麻木。
俄烏戰爭,台海危機,在世界局勢發生劇變的半年中,你是否準備好迎接一個「加速」的新世界?歡迎你在 Matters 分享你的所思所感,或是在評論區 Tag 與此議題相關的文章或寫作者。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